帮助
|
关于新老年
|
新用户注册
|
会员登录
|
忘记密码
|
老版本
首页
时评|新文摘
专栏|博客
文苑
艺术
医疗|保健
旅游|休闲
纪念馆
网友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关于新老年
开宗名义
开宗明义
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2007-8-20 11:31:06
以《新老年》为名,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和大名鼎鼎的《新青年》唱对台戏,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社会现实。它表述了一个内涵丰富,外延明确的新概念
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不可能产生“新老年”这样的概念。那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甚至不到五十岁。大多数人闯过六十,就意味着临近人生旅程的结束。除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外,靠“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形成的家庭机制颐养天年,是绝大多数有幸活到老的人的共同归宿。所以,那时的人们没有转变观念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强劲发展和进步,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和完善,我国老年群体的状况已全然改观。首先是寿命延长。根据统计,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达72岁。接着就是群体数量的迅猛扩大,到去年为止,已达1.44亿。就是这两个数字迫使、引导、激发我们,用全新的眼光、角度、思维来审视这个庞然的崛起。
先说第一个数字。“平均”72 岁,如果除掉60岁这个老年界定线以下,相当多一部分人的平均基数,那么,所有到了60 岁退休的人都有希望再享 20年左右的寿命。
20年?什么概念?从井冈山会师到人民共和国成立,其间历经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共用了20 年。决定人类历史命运的二次世界大战,如果从希特勒侵略波兰算起,到红军攻克柏林再到日本投降,二战宣告结束,只有六年。即使从芦沟桥第一声炮响算,也仅仅八年。
作为个人,20年意味着什么呢?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披阅十载”,也就是10年;袁隆平研究、培育出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花了 13年;现代的学生读一遍大学是4年;如果自修国学,一年时间可以读通《四书》;半年通读《史记》。再用两年浏览《诸子百家》(其实主要的不过七、八家)《唐、宋诗文选》等,花4年左右时间,你的国学水平就能与中文本科相捋。假如你倾心艺术或学术,那么,下上十年功夫,无论哪一门,哪一类都不难卓然有成。
这就是对20年时间的粗略描绘。20年里世界可以发生多大变化,人们可以做多少事,可以完成多少丰功伟业啊!无怪乎有几位时尚小青年,会电视广告里神采飞扬地,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向世界宣告:“我们年轻,我们没有什么不可以!”,而他们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其实也不过十五、六年。
用青年们的豪情来启发想像力,那么,经过多年坎坷经
历和生活磨练,具有丰富经验与智慧的老人们,在因退休而获得了可以自由支配的20年时,不是更可以坚定地相信“我们没有什么不可以!”了吗!所以《新老年》敢于宣称:
老年,不仅不意味人生旅程的行将结束,甚至也非简单的生命延续;而是意味着一次崭新人生的开始。老年朋友们,放飞你们想像的翅膀吧!真所谓“七十不希奇,八十小弟弟”,好好把握这完全属于你们自己的,自由的20年,设计新的梦想,规划新的生活;或者了却旧的心愿,延续旧的追求。总之,去做你们想做,喜欢做,又可以做的一切。太令人向往了!浪漫一点说,这是比童年更令人羡慕的黄金时代;现实一点说,这正是在实现马克思曾经论说过的,以人的自由时间的增多为前提的“自由王国”,而新老年将是这个“王国”的国民。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当放飞的翅膀托起的“黄金时代”来临时,它身后长长的拖影也扑面而来,并且引起相当普遍的关切与不安。这个拖影就是前面引用人口统计的第二个数字:1.44亿。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 0.7 %的速度迅速扩大。于是就出现了“社会老龄化”的担忧。
担忧什么?学术界有各种详尽的研究和说法,但基本上可以用我们中国老百姓的一 句家庭常用语来概括,那就是:“吃饭的人多,干活儿的人少,日子还能过得好吗?”
这个担忧,来自离我们还并不很远的八亿农民搞饭吃的时代,也植根于几千年农耕社会“养儿防老”的深层意识:“几对儿女养活一对父母也不一定轻松(因为他们还要抚养下一代子女),若由一对子女赡养几对老人,能够胜任吗?”因此人们面对突然来临的,人口结构呈倒三角形的老龄化社会,忧心忡忡,是很自然的,也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经过30 年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大转型,大发展,生产力空前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覆盖面已开始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在社会以如此巨大的步伐向繁荣昌盛迈进时,如果我们的观念还滞留在自然经济时代,那显然不正确,至少是不全面了。
无须做精密、高深的学术探讨,只举一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供大家拓开思路:
在半个世纪以前,我们就知道,美国以不到3%的农业人口,生产出全美国所需的农产品之外,还必须到全世界寻找上千万人规模的粮棉市场,才能避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在当时,对于“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直到三十年前,“备粮备荒为人民”也还是国策性的口号,但改革开放不到20 年,中国居然也出现了卖粮难,卖棉难的令人又惊又喜的“烦恼”。于是,刚摆脱了饥饿威胁的中国人,就必须马上应对这样的“烦恼”! “ 还耕于林”开始了,“还田于湖”开始了,“退牧还草”开始了。中国人改变了大地掠夺者的形象。大批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这个事实证明,从农业角度看,根本不存在少数人养活不了多数的问题。
但是,人类生活毕竟不能只满足于温饱。那么社会老龄化以后,人们还能够继续维持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吗?答案是肯定的。远的不说,近邻日本,老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9 %(远比我国的11%为高),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人均产值为我国的19倍(人均GDP:日本为384 96美元;中国为2039美元)。
上面说的,还只是消极地用现成事实来证明老龄人口不是社会发展的威胁,谈不上什么新眼光、新思维、新认识,所以我们有必要尝试对老龄社会作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 从全社会来说,老年人从来不需要,也不是别人供养的。他们的晚年所需,全部来自他们自己和上代人代代相传的物化劳动积累(这个积累包括下一代人本身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知识、才能)。对这一点,中国人有独到的、极为深刻的认识。他们把供养父母的行为,满怀感恩之情地称之为“孝敬父母”,并公认这是人的第一美德。这一美德的推广和升华,就能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境界。这是新认识的前提。
再从老年群体对现实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来看,在经济上,1.44亿这个庞大人口群,本身就是一个商机无限的巨大市场。这个群体的每项需求,譬如衣、食、住、行,娱乐、健身、旅游,读书、学艺、交流,几乎都能构成一个新的产业和产业链。不仅如此,这个群体里还蕴存着巨大的人才、物资 资源,他们拥有的成熟经验、学识、智慧都是极其可贵的,能继续产生社会效益的巨大财富;而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拥有可观的经济实力,可以为兴办各种产、事业投资……
从政治角度看,中国现在的老年群体,大多数人是与共和国同时成长的,他们与共和国共同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正反两面的经验,使得他们深知创业之艰辛与社会发展之不易。他们对今天富庶生活的感受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都不是一般现在的年轻人所能体会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中国老年群体实际上可以成为最富理性的、有强大影响力的、可靠的社会力量。
以上所述,是《新老年》对当代中国老年人和老年群体的很粗略的认识和理解。要旨有二:一是认为,今天的中国老年人,还可以有相当长的精彩人生期待,只要好好把握,一定能攀升新的人生高度,创造新的辉煌。二是阐明老年群体不仅不是社会的负担和进步的阻力,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新老年》的宗旨就是:为依然充满活力的老年朋友们,提供思想交流,信息交流,经验交流,感情交流的平台。欢迎老年朋友们光临参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情地倾吐你们的心声,展现你们的风采;说古道今,显示你们的学识才华;造福社会,风范后辈。同时,也希望年轻朋友们光临浏览,认识、了解老一辈人,和他们沟通,并从中相互汲取有益的营养。
《新老年》在此恭候了!
2007.04.01 主编
友情链接:
杭州志愿者服务网
浙江风湿免疫网
小白杨家政服务网
绿色食品通道网
夕阳花
外婆家
杭州二中
杭州师范大学
金秋老年网
解放军第八五医院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