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博客 > 个人专栏 > 老李老师 > 正文          

留美結識江綿恆 冷麵王滬寧:從學者到「紅牆」智囊兩岸

作者:  上传人: 发表时间:2016-03-30

作者:蘇清濤 2016-03-14 22:32

 

  如果中國有一位「政治化妝師」,那麼他就是王滬寧。

 

  王滬寧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央政研室主任,為中共最近三任總書記重要的智囊人物。在習近平多次出訪國外時,王滬寧的名字經常出現在陪同人員里。

 

  在新聞聯播中,他不苟言笑,冷面相視。而觀眾看不到的是,從「三個代表」到「科學發展觀」再到「中國夢」,他的理論貢獻頗多。從學者到「紅牆」第一智囊,他的跨越不是偶然。

 

 

  一、拒絕去日本訪學的「讀書人」

 

  在1995年進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之前,王滬寧是復旦大學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導師。雖然在學校有很多頭銜,不過,他自己最為珍視的頭銜是「讀書人」。當別人介紹他是一位學者的時候,他會立即更正:不,只是個讀書人。

 

  王滬寧的學生,也是他曾指導過的93復旦大學辯論隊最佳辯手蔣昌建說:「別以為‘讀書人’僅僅是一種謙遜,真正稱得上是讀書人的,恐怕沒幾個。讀書人實際上就是專註某一項工作的人,與偶爾的讀書不同,就如偶爾的炒炒菜並不能稱之為廚師一樣。」

 

  1971年,王滬寧初中畢業。由於體弱多病他躲過了上山下鄉的浪潮,留在家裡繼續自學。那時因破「四舊」,可供閱讀的書很有限,但王滬寧抓到什麼讀什麼,現在回想起來,他對那段時光充滿眷戀:「那時候雖然沒什麼特別有價值的書好讀,但對我個人卻形成了兩大優點:一是學會了思考,可以把一些最普遍的事情條理化分析,問幾個為什麼;二是讓自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到現在為止,我仍然覺得讀書對我來說是最快樂的事。」

 

  1974年夏天,在做了不到3年的學徒工之後,王滬寧作為「工農兵學員」被推薦到華東師範大學西語系學習法語,這一年,他19歲。按正常情況,王滬寧應該走上一條外交官道路,但是一個新穎的理想引導着他,使他在畢業時,毫不遲疑地選擇了繼續深造,並進入了當時剛恢復的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他的導師則是有名的研究《資本論》的權威陳其人先生。

 

  儘管時隔36年,90歲高齡的復旦大學教授陳其人依然記得王滬寧複試時的情形。「他來考的時候,複試啊,遲到了,本來是要取消考試資格的,但我比較照顧他,遲到了大概20分鐘吧,還是讓他考試了。」陳其人回憶,因為王滬寧「初試的時候文章寫得很好」。

 

  畢業后,王滬寧留校任教。當時,高校里有少數年輕人,嚮往出國到了不顧一切的地步,青年教師人才匾乏。王滬寧不相信唯有出國才能成大器。當時的王滬寧,總是主動要求帶課,短短的幾年內接連不斷開出別人開不出的難課、新課,而且開得有聲有色。「能幹、有才華、一目十行」一一這是當時復旦同事們對王滬寧的評價。

 

  王滬寧也愛看武俠小說。讀《射鵰英雄傳》,認為金庸的小說給人啟發的是它巧妙的構思和大膽的想象力,「儘管是虛構,但是這種想象力對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來說,有價值。如何突發異想,把本來的平平淡淡,看得異軍突起,這樣才能有創造性。」

 

  王滬寧喜歡簡約,討厭繁瑣。因為煩填寫複雜的表格而放棄去日本做訪問學者。在1994年1月12日的日記中,王滬寧寫過一篇文章叫「反對錶格主義」,裏面提到一件事:「上次要去神戶大學做訪問教授,一定要問我初中是什麼時候畢業,高中是什麼時候畢業,哪一個月?哪一天?真是荒唐,和我做一名訪問學者有什麼關係?最後下決心不去,受不了這個。」

 

  王滬寧在回憶校園生活時說:「復旦大學的氛圍讓我感受到了理想主義的魅力,這是復旦給我的最寶貴的東西。理想主義對於個人的人品和情操是最好的磨石,越是敢於在理想主義磨石上磨礪的人,他的生命就越會放出異彩。因此,我們應該時時審問自己:我還是一名理想主義者嗎?」

 

  二、領導人的「青睞」

 

  王滬寧在1995年出版的《政治人生》中曾這樣形容自己:「政治的人生,並非指一種政治的經歷,而是說,作為一名政治學的學者,我的大部分時問均用來做我的專業學問了,以至這一學問佔據了我絕大部分的生命。」

 

  由於勤奮,王滬寧迅速成為研究政治學理論的知名青年學者。1985年,年僅30歲的王滬寧被破格晉陞為副教授,因其「全國最年輕」而成為新聞人物。

 

  1988年,王滬寧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訪問學者,在此期間,他與同在美國留學的江澤民之子江綿恆相識並成為知己。在美的半年內,王滬寧去過美國30幾座城市和近20所大學,在數十個政府和私人部門做過調查,與眾多的美國人和外國人討論美國,並將每天討論、訪問和觀察到的記錄下來,寫成《美國反對美國》一書。

 

  在該書中,王滬寧細緻描寫了美國總統的就職儀式,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任何政治體制,最為根本的問題之一是如何進行權力交替。這個問題不解決,社會就難以有一個持續的穩定的政治秩序……政治規矩和政治傳統之所以有作用,在於它們能保護統治階級內部不同團體之問的權力關係。」

 

  王滬寧政治學方面的才華,早在十三大之前就已經被黨和國家的一些領導人看中,特別是其有見地的政治學理論被看好。他的政治學著作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深入淺出地講明一些重要的理論觀點。

 

  當時,時任上海市委宣傳部長的曾慶紅對王滬寧很是欣賞。有一年春節,上海市委的有關領導分別到各大學去參加教授們的春節茶話會,曾慶紅選擇了去復旦大學。茶話會之後,曾慶紅特意找到了年僅30多歲的王滬寧,與他就當前的政治民主化進程、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理論等問題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談話。當時討論的氣氛非常熱烈,幾乎分辨不出誰是領導、誰是學者了。

 

  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也很熟悉王滬寧這個名字,他雖然沒有見過王滬寧,但王滬寧的著作卻是他愛看的理論書之一。數年後,當王滬寧被調到中央時,江澤民一開始就引用了王滬寧大段的政治學著作原文,這讓王滬寧十分吃涼。另一位上海市委書記吳邦國在調進中央之前也曾有過請王滬寧作政治顧問的念頭,進入中央之後仍念念不忘,而且多次在江面前提起。

 

  調入北京后,王滬寧接受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參与起草十四屆五中全會文件,負責在報告中闡述「十二大關係」,即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等十二個方面的關係。當「十二大關係」以決議形式傳達以後,美聯社當天發表評論稱,新決議既表現了第三代領導人的群體智慧,又表現出未來中國的強大希望。

 

  走進中南海,王滬寧參与了十三大以來多部黨的重要理論文獻的起草。其中,有關推行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不能超越中國現階段條件的論述,為中國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王滬寧曾在一些文章中反覆強調,「一定的政治體制必須適應一定的歷史、社會、文化條件」,「不能移花接木,也不能搞拔苗助長」。在民主政治方面,他認為「政治體制改革不能超過我國現階段的條件」,要「以發展生產力為中軸來發展民主政治,也只有這樣,發展民主政治才是有效的」。這些理論的影子,都可以從黨的十四大、十五大的決議中見到。

 

  1998年,王滬寧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並且自此時起,開始以「國家主席特別助理」身份,在江澤民出訪等外事活動中陪伴左右,成為那個時代最為重要的高層智囊。此後,他協助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此做出了重大理論貢獻。

 

  三、政治角色空前絕後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胡錦濤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王滬寧則在此時更上一層樓,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由副轉正。在5年後的十七大上,王滬寧進一步進入中央書記處,從日常工作安排到智囊建議,對胡錦濤執政10年的政治建樹着墨頗多。

 

  到了十八大,王滬寧則從204人的權力大名單中,晉陞至25人的決策核心圈,創下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進入政治局的歷史先例。十八大之後,王滬寧緊密陪伴習近平左右,成為新一屆中共高層的核心智囊。至此,王滬寧實現了輔佐三任總書記的新紀錄。

 

  分析人士認為,連續輔佐三任總書記、政治地位逐級上升,王滬寧的政治角色更趨吃重。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央新設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國安委是國家層面的國家安全和危機處理常設機構,外交、公安、安全、總參、對外經貿等職級部委首長將是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在這個新機構中,王滬寧將起到一個類似美國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作用。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設在中央政研室,由王滬寧兼任改革辦主任,其政治分量陡增。

 

  王滬寧是服務中共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的首席理論家,這在中共歷史上既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絕後的。胡喬木,這位當年中共「第一支筆」,也只是為毛澤東、鄧小平兩位領導核心服務過,而且為毛、鄧服務的大筆杆子還有陳伯達、胡繩、田家英、李銳和鄧力群、於光遠等人。而王滬寧在中共黨內則是「一枝獨秀」,成為自胡喬木以來第二位職務到政治局委員的大秀才,加上服務中共三代領導核心的建樹,這顯然是前輩同行難以企及的。

 

  (本文原載於2014年第3期《新桐鄉》)

 

  來源:鳳凰國際智庫

下一篇:“后高考时代”如何过?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