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博客 > 个人专栏 > 龚玉和专栏 > 正文          

34我们创立小营街道的最美现象

作者:  上传人: 发表时间:2015-02-15

 


  小营街道的“最美现象”



  1、我们创立了“最美小营人”

  姚杰口授/龚玉和整理

  而今“最美小营人”、“最美上城人”、“最美杭州人”这些口号已经深入人心。在杭州,不仅有山水之美,更有市民的美,打造自己身边的“最美现象”,出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甚至迅速地漫延到全国各地。

  各地各行各业也自发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最美现象”。时至今日,“最美”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蒲公英现象,聚集了今日社会的正能量。由此,2014年4月7日,我们来到“最美现象”的策源地,杭州上城区的小营街道办事处,访问了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姚杰副书记,请他谈谈小营街道“最美现象”的原由(图1)。

  受到吴斌、吴菊萍事迹的启发

  姚书记告诉我们,对小营街道“最美现象”的宣传,起源于2012年上半年,杭州市委发起向吴斌、吴菊萍学习的活动。

  街道组织了辖区内的离退休干部、居民一起学习,在会上,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了,谈到了吴斌、吴菊萍之所以能成为平民英雄,其实,不是一个孤立偶然的事件。他们的那些英雄行为,他们的思想境界,在我们小营巷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是一个街道内的普遍现象,一个大众现象。

  他们的英雄壮举,绝对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

  可以说,这些大众英雄、草根英雄,在小营街道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

  从历史传统而言,浙江省的第一党小组就诞生在小营巷,老浙江大学、求是书院不就在小营街道吗?还有龚自珍纪念馆,钱学森、郁达夫故居等都在这里,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名人都是从小营街道走出去的。

  不言而喻,这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之地,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无形之中,都感染到,也呈现出他们各自不同层次的美感。

  由此让我们想到,任何种类的美都不会是孤立的,都不是偶然突发性的事件,它们都会有传承性,都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耳闻目濡之下,受到了熏陶,在不知不觉之中,创造出最美的人与事。尤其是在小营街道,更有着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基础,我们既然有这么一块最美的土壤,有着那么扎实的文化积淀,才会涌现出一个又一个世上最美的人。

  正视现实的最美,创造未来的最美

  受到他们谈话的启发,我们在思索着,既然小营街道已经有了历史上的最美,那么,我们更要正视现实中的最美,才有信心去创造成未来的最美。

  街道党工委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这一代人要承前启后,发扬光大小营街道的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

  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创立“最美小营人”的设想。

  当时在媒体的宣传上,虽然也有过单体上的“最美杭州人吴斌、吴菊萍”这样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群体、一个区域性的最美现象,“最美小营人”,在全市,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则是我们第一个提出来的。

  此设想形成以后,迅速得到了上下左右的充分肯定。区委领导在后来的多次会议上也说:“‘群体最美现象’,起源于小营,发扬于上城,走向于全国”。

  我们只用了不足一个月时间完成了规划设计,搞了一个评选机制,网上报名海选,专家评审。几次上上下下的讨论,评选了十组先进人物。

  2012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那天,我们在红星剧院举行了第一届表彰大会,名称是“最美小营人表彰典礼暨庆七一大会”(图2)。

  如果在以前,类似的会议程序主要是以领导讲话为中心,然后,宣读文件,将先进人物请上台,披红戴绿,发个证书奖状什么的。

  可是在那次的表彰大会上,我们另辟蹊径,一千多人的大会场,以居民为主体(占90%以上),我们先将海选出来的模范人物事迹整理成文,拍成VCR,让街道居民坐在台下观看,内容就是人们熟悉的环境,自己熟悉的人物,以及在这些人身上发生的故事。然后,我们再将他们请上台,进行现身说法。

  这些人大部分从没有上过电视,也没有上过报刊,许多人有点措手不及。

  整个会场自始至终,没有领导讲话,没有文件宣读,上台的人没有演讲稿,也没法用稿子,全部都是即兴讲话,说的多是普普通通的语言。

  听了他们的话,使人感到,做好事并不难,并不一定需要有那么“高大全”的形象,也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其实,好人好事就在身边,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做到。

  观众为这些平民英雄的事迹而感动,小营巷,陪同毛主席视察卫生工作的那位妇女,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们在小学课本上就见到过她的照片,读到过关于介绍她的文章,那年已经一百十岁,甚至她的孩子都已九十岁了,这一家的几代人都在做卫生工作,上了VCR,片上不仅有她当年的照片,更有今天的画面(那天她本人没有出席)。会场上一片惊叹之声,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小营巷的居民,尤其是做卫生工作的人,不仅是心灵最美的人,而且多能健康长寿。

  还有一位普通的居民,临终前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了出来。在会上,我们让捐献者的儿女,与那位接受捐献的人同时出现在舞台上。

  正是他们的那些朴实无华的讲话,毫无做作的行为,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可以说,那次表彰会的效果是空前的,一位红星剧院负责人对我说,在剧院里,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的感人演出,然而,从没见到过如此生动的场面,多数人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包括我们区里、街道干部,哭了好几次。

  还有一位离休干部,金望行,担任街道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27年。

  去年(2013),街道给他评了一个“终身奉献奖”。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过中国的缅甸远征军。57年时,只因说了一句什么话,被划为右派,一直在青海监狱里服刑。在青海平反后,1986年回到小营街道,与家人团聚。

  去年我到医院去探望他,老人将缮写得工工整整的党员活动记录册交给我,并向我交代了许多未了之事。

  临行时,我还高兴地对他说,祝愿他健康长寿,希望他早日康复出院,为群众做更多的好事。谁又能想到,只过了一个多星期,老人就辞世了。

  金望行是一个回族人,按民族政策,本来可以土葬,但是,老人留下了遗言,将自己的遗体捐给医院做试验。

  我们常常在想,什么人才能称为纯粹的共产党员?

  只有金望行老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位真正的党员。

  从这些平民英雄身上发生过的普普通通小事,这些真实的事迹,让居民感受到,小营街道,这是一块充满温馨的土地,一个洒满阳光的地方,住在这里边的每一个居民,互敬互爱,都充满了朝气与生机,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我们鼓励大家,多做好事,善做好事,广为学习,广为践行,并以此为乐,以此为荣,只有人人爱护这个社会,社会才能健康成长。我们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小营人正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成为素质最好的人,成为最美的人。

  坦率地说,最美小营人并不仅仅限于那么几个受到表彰的人,而是居住在街道内的每一个居民,无论是年青人,无论是上了年纪的人。


  注:姚杰为杭州上城区小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2最美“小营人”的故事

  上城区的小营街道,杭州为数不多的历史街区之一。早在南宋时期,这里是御林军金枪班、银枪班驻地,至今犹存“银枪班巷”这个名称,因为这里有皇家卫队驻扎的营盘,故名“小营巷”。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传承的老街道,也是一条拥有众多退休职工的老街巷,尤其是2000年以后,整个街区的住户中,老年人占有的比率在全市各街道中名列前茅,许多楼屋成为空巢老人住所。

  如何更好地建立新时期幸福和谐社区?如何让长者们安度晚年?成为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大事,也成为全体居民共同的责任与义务。由此,在小营巷里涌现出许许多多至为感人的故事,让人仿效,也让人铭记他们的所作所为。

  “最美小营人”,陈文英的故事

  陈文英口述/龚玉和整理

  2014年3月12日,我们在小营街道梅花碑社区陈文英网格工作室访问了它的主人陈文英,这位被称为“最美小营人”的居民(图3)。

  陈文英是一位热情开朗的大姐,一见面就对我们说:我1951年出生在萧山城厢镇,衙前中学(萧山第三中学)毕业后,刚好遇到文革。

  1968年,随同学上山下乡,一起到衙前公社的明华大队插队落户。

  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文英不无感慨地说:“那时只有十七、八岁,思想单纯,精力充沛,只知道拼命地干活,由此,多次被评为‘知识青年积极分子’,出席县里的知青代表大会。

   有一次,领导推荐我上大学,当工农兵大学生。我觉得自己应该听毛主席的话,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于是,就主动将那个上大学的名额让给了一位同学。那个知青家里经济困难,我听了她的一番诉说,心里很同情,就将自己的名额让给了她。”在乡下,我足足干了七年(图4)。

  到了1975年12月,杭州第二棉纺织厂来明华大队招工,我进厂务工,最早在细纱车间做挡车工、落纱工,后来担任小组长、工长、党支部书记。

  我1977年结婚,丈夫在杭州市丝绸公司工作,由此,我来到了上城区沈衙弄。自此以后,一家人与梅花碑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延续到今天(图5)。

  我在杭二棉一直工作到1997年,谁又会料到,杭二棉,这么大的一家国企,说破产就破产了。按当时的政策规定,全体员工年龄到了45岁,一刀切,无论干部、工人一律回去。

  1997年12月,我下岗回到了家里,梅花碑信余里(那年,杭二棉给我的“内退”工资每个月只有200多块)。

  我到居委会工作

  不过,只过了半年多时间,到了1998年8月,听说居民区要招干了(当时信余里属于清泰街道管辖)。那时我想想,自己只有四十多岁,总不能就这样呆在家里做一辈子“家庭煮妇”?那次招工,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于是,就去报了名。有十多个人参加竞聘,通过了笔试、面试,我被录取了。

  九月份,街道里通知我到居民区上班。

  此时,居民区刚刚进行调整,部分年龄大的居民干部要退休了。

  就这样,我担任了信余里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民区主任。

  老实说,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结婚以来,一直都住在信余里。对于梅花碑一带的大伯大婶,家家户户的柴米油盐,了如指掌。

  “居委会主任”这个职务,对于我个人来讲,可说如鱼得水。

  我一直干到2000年末,即将要成立“社区居委会”了,当时由几个居民区(城头巷、福利新村、信余里、三益里,斗富一、二、三桥、五柳巷)合并成立“梅花碑社区居委会”。

  次年(2001),社区居委会成立,我担任了梅花碑社区居委会党委副书记、治保调解委员,虽说那时只有500元工资一个月,可是对于我来说,做居民区工作特别踏实,心里充满激情,小区内的居民与社区居委会相处得非常和谐。

  我一直做到2003年底,社区又要改选,领导班子要换届了。上级说,退休人员不能继续做下去了,要招年青人来接班。

  于是,我又一次面临着退休,不过,迄今为止,我仍然担任着社区党委委员、支部书、区长信访联络员、市民代表,“和事佬协会”会长、社区信息员等职务。

  我的“陈文英网络办公室”

  而今,我每天到“陈文英网格工作室”上班,就是傍晚回到家里,也会有各色各样的人找上门,或者,打电话过来,形形色色的事情依然围绕着我,譬如说,河坊街工商银行储蓄所门前的人行道高低不平,没有任何标记,外面汽车停着,银行进出的人多,每天在那个地方,不知有多少人摔倒。

  有个大姐,在那里跌倒后,在家里躺了好几个月。后来,她四处诉说,就是找不到说话的地方。于是,她寻到了我。

  我立马找到工商银行,他们说,储蓄所里面如果出了事,由银行负责,可是,踏步在外面的道路上,他们就管不着了。

  银行的人对我说:“外面的台阶设计不合理,我们也有意见,每天都见到不少路过的行人跌倒。可是,门外的事,我们管得了吗?这个问题,你要找有关部门去投诉。”

  接着,我找到了有关部门,他们说,坡道在银行门前,我们就无能为力了。

  不少群众听到这个消息,叹息道:“就这么点芝麻绿豆的事,只有等到摔死人了,上面才肯出来管。”

  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不由颤抖了一下:是的,我现在已经不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了,可是,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一个区长信访联络员,能眼看着各方“踢皮球”吗?于是,我写了份书面材料给信访局。他们对我的意见非常重视,召集市政、银行、街道,几方面协调,才妥善处理了这件事。

  我成为区长信访联络员

  还有一件事,自从高架桥造好以后,每天往来的汽车连续不断,噪声吵得附近居民无法入睡。以至于许多居民每天晚上睡觉前,只好用棉花团塞在耳朵才能上床。不知有多少居民跑来反映,我上上下下地跑了许多单位,可是大家相互推诿,因为居民楼建造的时间早,高架桥是后来才造的,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些实际问题。于是,我写了个材料,一百多个市民在上面签了名,交到了信访局。

  那天,蔡奇市长刚巧下基层,到了上城区,我当面将这个情况反映给了领导。市长仔细倾听了我的叙述,答应回去后督促办理此事。

  不久,有关单位就下来,对这些楼房承受的噪声分贝进行了全面测试。

  测试下来,高架桥车辆的噪音分贝已经超过规定的数倍之多。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下,在高架桥边上装了隔音板,才妥善的化解了这个难题。

  2013年12月,时已担任副省长的蔡奇到吴山广场来给大家发书,我代表社区上台去领书,又一次见到了蔡市长(图6)。我情不自禁地对他说:“那次高架桥上装隔音板的事,我们这一带居民真的非常感激你,我代表大家,谢谢你了!”

  蔡副省长还记得这件事,说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时至今日,我虽然已经退下来了,退休金有2400多元。可是,我仍然在为小区居民奔走。我希望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继续为梅花碑社区的平安和谐贡献绵薄之力。

  3、最美小营人,金建明的故事

  金建明口述/龚玉和整理

  金建明在小营巷社区是个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

  那天,我们到小营巷采访,他骑着一辆二人老年代步车来了(图7)。

  我不觉奇怪,问道:“你一个人过来,怎么骑辆双人助动车呢?”

  他说:“我在巷子里办事,如果遇到哪位老人认不得回家的路,或者,走累了,就将他们送回家。这个社区老人多,这样的事情经常会发生。”

  有人问他:“你收点成本费吗?”

  他说:“哪里,我是尽义务为老人服务的。”

  我们的话题由此开始,金建明告诉我们,他是1956年生于杭州的皇诰巷,初中毕业后,就做学徒跟师傅学木匠活。

  1978年,上城区房管所来招人,我进入清泰房管站(后改小营房管站)成为一名修理工,做了6年木匠。接下来,又做了4、5年油漆工,那时的工作也就是为房管所修修门窗之类的事。

  后来,领导让我做房管站的行政工作,具体干一些值班、考勤、收房租之类的杂事,一直干到1999年才调去做物业管理。

  2000年,我到马市街做物业管理。其实,这些年来我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大多数是做“物管”时期积累下来的。

  我到小营巷做“房管”

  2008年,我(金建明)被调到小营巷做区住房建设局的协管员,一直干到今天。坦率地说,我的工作很简单,平时也就是呆在办公室里,如果有居民过来,我出面接待一下就行了,平时只要接接电话,帮助居民联系一些相关部门的事务。例如,哪户人家的房屋或水电出了问题,打个电话给我,由我找人帮着修理。

  一般来说,有大的活计,我们请人来做(物管会有联系好的修理工),如果只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就由我做做掉算了(省得外面请师傅)。实际上,大部分居民家的活计,“大的问题”有限,多数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事。

  如果到外面请修理工过来做,由我签任务单(工料单),让他们到市房管局去报销。正是因为工作关系,才让我有机会走进了社区内的千家万户。

  上城区是个老城区,尤其是小营巷,上了年纪的人多,特别是孤寡老人较集中,家里有点什么事情,儿女不在身边,周围的人又叫不应,怎么办呢?

  他们会找上门来,我跑到这些居民家去看,许多事情,在我看来,一点手头边的活,叫人做麻烦,自己做做掉算了。

  记得2008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正在小区值班。有位老人慌里慌张的跑来,她家卫生间的下水道塞住了。我跑去一看,原来老人不小心将吃剩的带鱼掉进了马桶,下水道塞住了。

  这样的事,我原本可以叫管道工来做的。可是想想,深更半夜的,到哪里去找人呢?如果请管道工的话,最快也要等到第二天上午才能过来。

  可是,那户人家这个晚上怎么过?整个房间里臭气熏天。

  于是,我二话不说,脱了衣服,卷起袖子,就干了起来。

  我将手伸进下水道里,用手将里面的东西,一点一点的挖出来,一直忙到深更半夜,才将厕所间的下水道疏通。

  老人家站在旁边,看在眼里,感激得说不出话来。她连忙自己下厨,烧了一碗糖吞蛋给我拿过来。可是,我浑身上下脏透了,那有心思吃东西?

  我谢了老人的好意,赶紧回家换衣服。

  第二天早上,我照常上班,只见老人带着孩子给我送过来了一面锦旗,激动地向周围的人诉说我昨晚做的事。

  其实,这样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只是每天的日常事务,小菜一碟。

  我常常在想,作为一个党员,群众有了困难,力所能及,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是我的本职工作。

  我成了老人不话不谈的朋友

  现在,孤寡老人如果过了八十大寿,社区可以为他们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有人为他们送饭,如果这些人家的水电门窗等出了问题,由我到老人家去修理。

  由此,我结识了许多的孤寡老人,成了他们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记得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原是是一位中学老师,丈夫过世以后,一个人独居。我每次到她家,她就对我说,自己想到老人院去度过余生。

  可是,真的要她进敬老院时,她却说什么也不肯去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那天,我刚好去帮她修理电灯,她才对我吐露心声,她有一个儿子,婚后一直住在丈母娘家里。多少年以来,儿子受到各种因素的驱使,总是想老人早点住进敬老院,以便将房子腾出来。

  老人对我说:“其实,我是不愿去敬老院的。在外面住,那里有自己家里自在。”听了她的诉说,我找到了她的儿子,对他讲了老人的想法。

  我告诉他,我们将来自己也会老的,人要“换位”想想才行。

  听了我(金建明)的话,她的儿子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再也没有提到过,想要母亲住敬老院的事了。自此,每次我到她家,老人对我都流露出感激的目光。我知道,她想对我说些什么。

  最后,金建明不无感叹地说:“其实,这些年来,我做的工作,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事,可是,组织上给了我无数的荣誉,让我深切地感到,自己做得还不够,还有更加努力,才能对得起小营巷的父老兄弟姐妹。”(图8)

  (杭州北山路97号/310007/龚玉和/13705716603/2014-11-12)

下一篇:“后高考时代”如何过?

留言评论
游客:38        2015-3-4 11:03:47
【内容】: 上城区的小营街道,杭州为数不多的历史街区之一,而今“最美小营人”、“最美上城人”、“最美杭州人”这些口号已经深入人心。在杭州,不仅有山水之美,更有市民的美,打造自己身边的“最美现象”,出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甚至迅速地漫延到全国各地。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