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博客 > 个人专栏 > 天山脚下 > 正文          

孙清智: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

作者:  上传人:张胜开 发表时间:2015-02-14

本网记者 张胜开 摄影报道



岁月改变了容颜,却难改孙清智对新疆的情感。


  南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南疆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的建设者和奉献者。76岁的孙清智老人就是其中之一,从1955年进疆至今,近一个甲子的岁月,他都奉献给了边地喀什。他总是深情地说:“喀什是我的第二故乡。”


  听从党的号召 立志建设边疆


  孙清智1938年出生于江苏徐州一个教育世家。1955年,他从徐州市五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兼村里的会计。1957年,西北局到徐州招收干部进疆,19岁的孙清智得知消息后,响应祖国的号召,和300余名同伴一起,坐了十几天的火车、汽车,长途跋涉来到了新疆。


  到乌鲁木齐后,因年纪小,孙清智被安排到自治区干部学校语文班(后改为语文学院,一年后改为新疆大学)学习维吾尔语。“国家对我们这些学生非常好,吃、穿、用全部实行供给制。”说起当年的场景,孙清智非常感激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关怀。


  在那里,孙清智和班里来自江苏、山西、广东的25名同学一起学习维吾尔语。任课老师有维吾尔族老师,也有汉族老师,他们耐心地为学生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教他们学习老维吾尔文,还让他们自学新维吾尔文。孙清智以前从没接触过维吾尔语,但他学习刻苦,两年后就能熟练地使用维吾尔语与当地人交流了。扫除了语言障碍,这为他在新疆工作带来了很大益处。


  “当时,新疆建设急需人才,汉族干部少,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懂维汉双语的汉族干部。”孙清智回忆说。他们在学校断断续续地学了两年,期间还被下放到农村参加过高级农业合作社工作;1958年大炼钢铁两个月;1958年底,被抽到阿克苏地区新河县五区、阿图什第三区工作。


  1959年7月,从自治区干部学校毕业后,孙清智留在乌鲁木齐教育厅教育行政干校筹备处工作。


  教育岗位洒心血 育出桃李竞芬芳


  在教育厅,孙清智负责翻译、展览等工作。他还多次到阿克苏、巴楚、喀什等地调查了解南疆的教育情况。


  上世纪60年代的喀什急需教育人才。在乌鲁木齐工作3年后,孙清智和一些同学怀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理想和信念,调到新成立的喀什第六高级中学担任维吾尔语老师。喀什六中是一所民汉合校的中学,急需懂双语的老师。


  30多年来,孙清智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教过政治、生物、维吾尔语等课程。至今,他的许多学生仍记得他讲课时的情景。在一家媒体任职的学生胡国光回忆说:“孙老师讲课太厉害了,上课不看书,就能口若悬河地讲解书本内容。有时候我们不相信,翻开书才发现他讲的不差毫厘,真是让人敬佩。”


  孙清智讲课之所以吸引学生,除了他熟知教科书外,还因为他常常举一反三,讲解课本以外的知识,使学生很快抓住要点。


  除担任繁重的教学工作外,孙清智还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他带班与别人不同,一些不容易管教的差班,经他管理一段时间后,调皮捣蛋的学生对他心服口服。现在,许多老三届的学生聚会时,常常提到孙清智,说他管理学生化爱为严,学生都很敬佩他。


  如今,孙清智培养的学生有当行署专员的,也有从事教育、医疗等行业的,他们像桃李一样,在喀什的各个建设岗位上散发出馥郁的芳香。


  高唱民族团结赞歌 珍惜民族团结情感


  谈起上世纪50年代进疆时的感受,孙清智回忆说:“那时候民族团结工作搞得非常好。”


  他记得,那时维吾尔族群众对汉族同志非常尊重,逢年过节总是邀请汉族同志一起参加家庭聚会。到乡里做群众工作时,维吾尔族群众对汉族干部很热情:“你们是共产党派来的干部,共产党好!”工作组走了,维吾尔族群众说:“水流走了,石头还在,希望共产党的干部经常来。”


  在喀什六中,孙清智和维吾尔族同事住一间宿舍,大家不分彼此。他与维吾尔族同事一同备课,互相学习。遇到少数民族老师教学上不懂的问题,他就负责翻译。如今,孙清智退休多年,但他和六中的少数民族老同事之间依然联系紧密,时常走动。


  “我在喀什生活多年,感觉民族团结就像天山雪松根连根,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孙清智说, “珍惜民族团结情感,唱好民族团结赞歌,这是喀什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老喀什人的切身感受。”



下一篇:“后高考时代”如何过?

留言评论
会员:张胜开        2015-2-14 18:03:04
【内容】:试试后台发布。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