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博客 > 个人专栏 > 一统书屋 > 正文          

支边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作者:  上传人: 发表时间:2014-10-15

支边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杭州小分队三赴北大荒纪实


作者:佚 名 整理:王 钢

 

  史官笔下的历史,不乏隐恶扬善的虚妄之说,小说家笔下的故事,多有令人泫然欲涕的悲欢离合。本文所记载的杭州小分队三赴北大荒这一节悠悠往事,不是戏说的历史,也不是蛊惑的小说,却是真实而热切,掏心掏肺的奔走,斡旋和呼号。


  1968年下半年,因“革命”羁绊在校的66.67.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的心思,是何其复杂,亢奋、慌乱和骚动不安啊。

 

  这一代中学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单纯向上的一代。这一代学生娃,物质上曾经亲历“勒紧裤带吃饱饭”的最为不堪的自然灾害岁月,但仍然紧攥着长者的手虔诚地忆苦思甜,或者在老师的启发下,痛心疾首地检点一番“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的阶级觉悟。

 

  《红岩》、《林海雪原》、《牛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军队的女儿》、《边疆处处赛江南》……,令这一代人层云荡胸,遐想联翩。设若没有文革,很难想像这一代人会沿着怎样的心路历程一路豪情地神圣下去,是史无前例的“大革文化命”既打破了新中国的社会秩序,更震撼了同学们平静的内心世界。

 

  当革命推进到1968年下半年的时候,诸位的校国里秋风凄切,败叶萧萧,各派红卫兵大致风流散尽,众同学开始厌倦文革。

 

  回首来路,革命造反虽然可以使小将们一时志满意得,但却无法也不可能使他们中的一些干部子弟、工人子弟、像父辈当年那样由此走上职业革命者的道路。放眼前程,继续升学无望,工厂不再招工,一代学子何去何从?

 

  读书郎开始厌倦文革,“黑五类”亟待逃循现实,好儿女蓄意志在四方。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昔日里吕玉兰、邢燕子、董加耕们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群体们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故事,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一代人心幕手追的楷模。

 

  中国的青年后生,一但初涉人世,就每每以鸿鹄高翔、振翅远飞为大理想、大目标、大境界。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或许还会是这样?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这一代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唯一和至高的理想选择。到农村算是革命一场,赴边疆更是加倍革命,权其轻重,相当一部分同学义无反顾地把革命的砝码向边疆一端倾斜。

 

  好在浙江省安置知青到边疆已经开了先河:1964年杭州曾有少量知青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65年和1966年杭州曾先后有两批几百名初中高中毕业生赴宁夏插队。

 

  1968年8月,杭州二中的某位同学“登高一呼”,几位同学拍手呼应,他们极想再续支宁“前缘”,遂组成小分队,于8月13日赴宁夏要求接收杭州知青。赴宁小分队不辱使命。宁夏固原的六盘山地区同意接收50名杭州知青插队落户。9月3日,杭州市有关方面隆重欢送杭州知青67人出征宁夏。

 

  一赴北大荒

 

  彩旗、锣鼓、口号,常常是那个时代的一道迷人的政治风景。欢送的场面,给杭州二中的一些因名额限制、政治审查等原因未能登上西去列车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赴宁小分队马到成功的“游说”方式,更使他们躁动的心呵,鼓起心向往之的渴念的风帆。

 

  于是,这些同学就把眼光从“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六盘山收回,迅速移向“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土地更加辽远、“革命”的平台更加辽阔的北大荒。二十郎当岁的同学少年,血气方刚,雷厉风行,上午栽树,下午取材,心忒急。

 

  1968年9月7日,他们连闯带撞地直抵杭州市革命会,找到时任市革委会副主任的邱强和时任革委会主任的王子达,要求市革委会出面,就接收知青事宜速与黑龙江方面联系。一向以支持小将革命行动为同学称道的善解人意的王子达,当即点头答应,嘱有关部门给黑龙江方面拍发电报。

 

  9月10日,黑龙江方面回电,却给同学们兜头一盆凉水:“兵团刚建立,无能力安排,请谅。”然而同学们岂肯就此罢休,他们又于9月11日再次闯入市革委会找到王子达和邱强,坚决要求派遣小分队前往黑龙江。市革委会经研究同意,并提出若干工作原则。

 

  9月17日小分队成立,由市毕业生上山下乡办公室工作人员鲁典、军代表韩成、杭七中钟民同学,浙大附中唐明同学和杭二中王钢同学等5人组成。

 

  9月19日,杭州市毕业生上山下乡办公室工作人员周芝山,亲切和蔼地会见了小分队成员,并仔细叮嘱有关细节。9月20日,小分队启程赴黑。

 

  9月24日,小分队一行风尘仆仆抵达哈尔滨。中午时分,黑龙江省革委会常委燕文卿接见了小分队。燕文卿伸出的手是温暖的,出口的言语却是冰凉的,燕文卿慢条斯理地说:“黑龙江的兵团嘛,实在无法安排浙江知青,插队落户嘛,也没有先例啊。”下午,一身戎装的小分队军代表韩成,只身到黑龙江省劳动管理局探究虚实,捎回来的消息的确认人心里不踏实:黑龙江当年接受知青的压力果然很大,已经接收上海知青10280人、北京知青15000人、天津知青900人。本省知青16000人,此外,计划中还要接收20000人,1968年全年将一共接收71000人。

 

  9月26日。黑龙江省革委会燕文卿和劳动管理局的沈宝忠、省计划统计委员会鲁夫一同会见小分队成员,再度明确表示,今年不拟接收浙江知青,须待明年全国统一安排。9月28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政委蒋寿鹏接见小分队成员,小分队继续发扬连缠带磨的顽强作风,蒋寿鹏却两手一摊,连说爱莫能助,爱莫能助呀,9月28日下午,小分队给杭州市革委会拍发电报:“今年困难,尚在努力”。

 

  自10月1日至10月11日,小分队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参观考察了佳木斯、牡丹江地区的集贤公社、永安公社和兵团的友谊农场、852农场、853农场等知青点。所到之处,受到贫下中农和知青们的热情接待。兵团852农场的北京第165中学的知青们京腔琅琅,掷地有声:“甭着急,您哪,请回去转告杭州知青,我们欢迎他们,这里需要他们。”

 

  小分队成员们心里的希望之火没有熄灭。10月11日返回哈尔滨后,黑龙江计划统计委员会鲁夫向小分队传达了黑龙江省革委会主任潘复生和副主任汪家道的指示,潘汪列数住房、安置、经费等诸多困难,明确表示不拟接收。

 

  10月16日,小分队第一次“出使”北大荒之行结束,无功而返,沮丧而归。

 

  二赴北大荒

 

  回到杭州后,小分队的学生代表是身在江南,心在北国,哪里会就此善罢甘休呢。10月25日,小分队向市革委会主任王子达详细汇报情况。汇报完情况,自然又是一番再表决心,坚决要求市革委会再派小分队二赴北大荒。

 

  10月26日,王子达爽快答应了再派小分队的要求,市革委会决定由市毕办的鲁典和浙大附中的唐明不日赴哈,小分队成员欣喜万分。

 

  10月29日。杭州二中的红卫兵组织“红旗”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10余名同学,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连夜写血书,“请”毛主席像,为小分队壮行。10月30日,鲁典和唐明在杭州二中众多同学期待的目光中登车北行。

 

  鲁典和唐明在哈尔滨奔波努力过程中,期间留在杭州的几个同学在这里敲边鼓,接连给唐明发去两份电报,敦促、鼓励他们一定要坚持到底,甚至表示,必要时,杭州的同学将派人增援。

 

  11月18日,小分队拍来电报:“初步同意边境县插队。”11月20日,唐明来函,细说黑龙江省革委会潘复生和江家道同意到边境县插队的经过,11月28日,小分队唐明同学回到杭州,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也带来了令翘首以待的许多同学深感沮丧的消息:边境县的插队,政审极其严格,非“红五类”出身的同学将不在被批准之列。

 

  三赴北大荒

 

  1968年12月2日,哈尔滨方面来电,决定由地处中国最东端与俄罗斯接壤的抚远县接收第一批杭州知青。

 

  此后几天里,动员、报名、政审,一系列的支边工作在杭州的几所中学里紧锣密鼓地展开。

 

  12月10日,一中、二中、七中、浙江附中等中学先后确定去抚远的名单共计130人。

 

  1968年12月21日之于中国的知青运动史,是一个极其重要划时代的日子,毛  泽东在这一天发表了“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已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毛泽东这一指示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汹涌高潮,即刻到来。

 

  毛泽东的指示鼓舞了被第一批到抚远插队排除在外的二中的几个同学,他们抓住机遇,又一次“闯进”市革委会找到王子达,要求三派小分队赴黑龙江,以敦促黑龙江接收更多的杭州知青。王子达明确表态,予以支持。

 

  市革委会决定小分队由市毕业生办公室的鲁典、杭二中的王钢同学和万希平同学3人组成。此番小分队持有省革委会的介绍信,底气十足,自然也就升格为代表浙江省的小分队,所肩负的使命不仅仅为杭州、同时也为浙江宁波、温州等地的知青,开辟出一片“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广袤的天地。

 

  1968年12月23日,小分队一行与赴抚远插队的130名同学相偕同车北上。鉴于小分队前两回出师未获大捷,这次途经北京时,小分队多长了一个心眼,先行寻至坐落于北京砖塔胡同中央安置办,打听中央在中学生毕业分配方面是否已经出台新的政策。中央安置办的一位蔡姓同志和和气气地接待了小分队。蔡同志说:“去年(1967年)各省革委会还没有成立,国务院曾指示各地先自行提出安置知青方案,然后报中央审批。现在嘛,你们看,已经全国山河一片红啦,中央要统一安排了。”蔡同志还说:“你们省这次130人去黑龙江,是相当特殊的情况,是人家破例收下来的。以后每一批都像这样小打小闹的规模,看来是不可能了。黑龙江要把本省的知青先安排好,明年再转向你们外省。现在正在摸底,提出方案后,再由中央批准……”

 

  中央安置办的同志说起话来很有政策,很灵活,既没有给小分队吃定心丸,也没有把话说绝对说死。小分队人员仍然信心满怀。

 

  本次小分队一路北上之际,还发生了两桩中国人民“政治生涯”中重要事情,似乎可以算作是小分队不虚此行的绝佳征兆。

 

  其一是:12月24日晚上,小分队和130名赴抚远和青抵达天津站时,正好与北京机床一厂的工宣队相遇。工宣队一听说小将们要赴北大荒去屯垦戍边,就把毛主席送给他们的原本要送往唐山的芒果复制品,又转送给杭州知青。复制品的芒果做的真是像极,简直比真实的芒果还要令人馋涎欲滴。小分队的赴抚远的同学们无限幸福地彼此传递着芒果,凝神端详着芒果,一遍一遍地高唱《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其二是:12月24日晚间,黑龙江省革委会副主任于杰接见小分队时,正当谈到来年接收知青的打算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播送了我国氢爆炸试验成功的重大喜讯。小分队成员们喜不自胜,彼此交换了一下欢喜的眼色,心里在说,这下我们的事情一定会有眉目了。

 

  好消息果然接踵而至。12月30日,黑龙江省革委会如开常委会。在这次会议上,还专门讨论接收浙江知青的问题,决定1969年接收浙江知青2万人,只要浙江方面把服装准备好,随时可以向黑龙江发送。

 

  黑龙江方面特别强调“只要把服装准备好”,其实是深有道理的,那是基于黑龙江的寒冷气候而从实际出发的,也许是时间的仓促,也许是物质的缺乏,也许是经验的不足,后来的事实证明,浙江方面服装准备至多只能算是差强人意了。北京、上海、天津知青的被子、大衣、棉衣、棉裤等,都是比照部队的非常结实的斜纹布料制作的,而浙江却是极薄的平纹布,虽然也煞有介事染成了军黄色,然而耐用性却无法与真正的军用品同日而语。

 

  获悉黑龙江方面的接收知青准确消息后,小分队无法按捺大功告成的喜悦,星夜电告杭州市革委会和学校工宣队报喜。

 

  1969年2月3日,由黑龙江省许多县的代表组成的接收知青代表团抵杭。其时杭州春寒料峭,黑龙江更是冰天雪地,代表团成员个子高大,且多为裹一身黑棉衣,操一口于江南人非常陌生的东北方言……所有的一切,都令前往招待所打听消息的杭州学生感到新鲜和惊奇。

 

  所有的动员、报名、批准、迁户口、领取平纹布的“黄皮子”带过程的效率,都要比今天的任何大轰大嗡的事情快捷得多。3月6日至3月9日,赴同江、虎林、饶河、富锦、缓缤等县插队的知青专列与杭州的亲人依依惜别与钱塘江边的闸口火车站。在此后的4月、5月、6月、7月……赴香兰、铁力、嘉荫、宝清、鹤立河、梧桐河、依兰等地的兵团、农场和农村插队落户的知青专列,一列接一列轰轰隆隆地驶离杭城,浙江知青支边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结语


  弹指间,浙江知青赴黑龙江支边这一页已然翻过去44年了,江上清峰一般向时间流的深处隐去,离我们越来越渺远。以我们目下对大浪淘尽的历史业已了然于胸的眼光来考量,昨天发生的多少往事,都会一一付之笑谈中。笑谈毕,低首沉思,又会由衷感慨当年小分队的意志是坚毅的,主意是执拗的,情怀是高洁的,尽管引来的结果却是众说纷纭的。

 

  小分队当年三上北大荒的是非曲直,自有他人、高人和后人来评说,其实,浙江知青大军浩浩荡荡支边北大荒的部署和决策,或许并不是小分队的力量能够拍案定夺、颠倒乾坤的。

 

  关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史的人,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历史背景:1969年2月,中央安置办召开跨省区安置知识青年协作会议,决定由10省、自治区接收京、津、沪、浙下乡知识青年110万人,并在原先新疆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基础上,又相继批准内蒙古、兰州、云南、广州、福建和浙江成立生产建设兵团。

 

  这,或许才是浙江知青支边拉开序幕的真正前提之一。

 

  (感谢昔日在黑龙江依兰插队、如今在杭州二中供职的王钢老师,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翔实准确的资料!)

下一篇:“后高考时代”如何过?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