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博客 > 个人专栏 > 沧海拾贝 > 正文          

『原创』俄罗斯大地25天自由行之 十二

作者:  上传人: 发表时间:2014-09-25

俄罗斯大地25天自由行之十二
 
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
 
古拉格历史博物馆
 
  第十四、十五天 9月5日、6日
 
  “自由行”其实是最具个性化的了。看展览,各人关注重点不同,更不宜统一行动。好在当我们行至莫斯科时,四个人都已不再恐惧,已经比较适应俄罗斯的环境了。加上到莫斯科第一天,在地铁车站里到处转,对怎么乘坐地铁,基本了解。此时,手上有张“地铁地图”;事先做好功课;再拿上要去的“相关区”的地图,就敢单独出去转悠了。从此时起,我们四个人每天有个大致的约定,后面的旅游就有分有合了。
 
  在莫斯科的几天,连着下雨。
 
  我们冒雨去了克里姆林宫(350卢布+军械馆350卢布,周四不开放。我们进去参观的那天,军械馆也不开放)、特维尔大街、阿尔巴特街(因下雨而很冷清)等常规旅游线路。
 
  这些地方,网上的资料很详实,这里就不多说了。重点介绍两个给我们印象深刻的展览馆。
 
  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
 
  完全称得上引人入胜的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门票400卢布,周日周一不开放)在克里姆林宫的南面,有地铁站可达。它离“红场”只有地铁一站路(M2、M6、M8都能到)。我们是从克里姆林宫东南角的大桥,越过南面的莫斯科河,继续向前,再过一桥右拐,逛着走过去的。
 
  这个美术馆里,能见到每一位俄罗斯顶尖艺术家的作品,有的甚至是他们的巅峰之作。美术馆的门票就是一张张各不相同的名画(反面的印刷都相同)。

     

莫斯科景点图片

 
  这个美术馆,是我们此行,唯一能够租用到中文讲解器的地方(好像是250卢布,小喇叭广播式。我们二人合用一个,租了二只)。由于有中文讲解:介绍画家的相关信息,作品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影响,讲解画作的艺术特色,及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看展览特别过瘾!
 
  在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前的留影(乐平为我们三人拍摄)

     

莫斯科旅游攻略图片

 
  美术馆内不允许照相,我们没有在里面拍一张照片。下面的几幅画来自网上。
 
  美术馆里的许多画,通过细致的讲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其中,比较多的俄罗斯现实主义画作,更是给我以极大的震撼。
 
  例如:
 
  擅长画重大历史题材的瓦西里.苏里科夫的巨型油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和《女贵族莫洛卓娃》。
 
  我录下了两段解说词(每段解说词的最后,都有另一个声音自然地引出下一幅名画——我用小一号字来表示),附上网上下载的画,在此奉献给大家:
 
  “瓦西里.苏里科夫是古老的哥萨克族人。他的祖辈占领西伯利亚,成为小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创始人之一。苏里科夫的这部巨型作品不容置疑地占据了我们的视线,我们仿佛看到遥远的过去所发生的事件正在我们眼前上演。油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展现的是近卫军与彼得一世对抗的悲惨结局。
 
  1682年,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去世后,十岁的彼得登上王位。但是,索非亚公主提拔的近卫军的暴动,导致索非亚成为凌驾于年幼沙皇之上的实际统治者。这次暴动被永远地记在了彼得的脑海里,并在心中埋下了对近卫军的仇恨。他们在十一岁小男孩的眼前,夺走了很多孩子亲近之人的生命。后来,索非亚被囚禁在新圣女修道院,但是她在那里,总有自己的追随者们发动的新的叛逆。苏里科夫作品中描绘的就是最后一次发生在1698年的暴动,参与的近卫军们最终被击败,并被判处死刑。
 
  作品留给人的一个主要印象,就是燃烧的蜡烛发出的颤动的火光。火光在临死前的近卫军的白衬衣上投射出鲜红的光斑。闪烁的火光在早晨昏暗光线的背景里看上去格外柔弱,就像被处决者脆弱的生命。画面上的近卫军及其亲属,与彼得一世及其侍从、改革后的新兵们,就像各自位于水火不容的两个世界:一个是难以掌控的勇猛力量的化身;另一个则代表严明的纪律。他们的冲突只有当一方被另一方完全消灭时才能解除。彼得要引领俄罗斯迈向新纪元;近卫军则遵从祖祖辈辈的遗嘱,以信仰和正义报效上帝和祖国。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正义,并都准备誓死捍卫它!画家没有批判:谁对、谁错;没有将所画形象分成英雄和暴徒。彼得一世骑在高头大马上,观看处决。沙皇沉重愤怒的目光直射向近卫军,所有他厌恶的、落后的、阻碍自己实现宏伟蓝图的品质,都体现在这些近卫军身上。位于被处决者中心的,有着棕黄色胡须的近卫军,则回以盛怒的、毫不妥协的目光,仿佛恨不得将沙皇烧成灰烬。他们的目光交错着,好像两柄刀剑在进行生死对决,而这场目光的对决支撑起整幅画。

 

莫斯科自助游图片

 
  在瓦西里升天教堂与克里姆林宫城墙之间,可以看到可怕的绞刑架,上面盘旋着一群乌鸦。与画家同时代的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绞刑架上是空的?但是,苏里科夫想描绘的不是死亡,而是那些在最悲痛的时刻,爆发出的最明亮的生命之光!
 
  士兵小心地扶着第一位被处决者的肩膀走向绞刑架,医生进行最后的安慰。近卫军的外衣被扔在泥地上,他的蜡烛还倒在地上燃烧着,这是对将要燃烧殆尽的生命多么悲痛而又深刻的写照呀!
 
  这个舞台希望展现的不是仇恨,而是怜悯和团结。大概对苏里科夫来说,这也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点:近卫军和彼得的士兵们不是仇敌,他们都是有着很多共性的普通人。只不过一些扮演着刽子手的角色,而另一些成了被处决者。这使得观众极其深刻地感受到俄罗斯历史的悲剧性。
 
  1881年,当《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完成时,苏里科夫开始创作《女贵族莫洛卓娃》的初稿。这幅油画带领我们回到过去,立即感受旧教的捍卫者和宗教改革的支持者们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下面一幅画是《女贵族莫洛卓娃》。这是描绘更早的时代——发生在彼得大帝的父亲,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时期的历史事件。

     

莫斯科图片

 
  解说词:
 
  “为了使俄国与国际接轨,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在十七世纪开始了宗教改革。宗教书籍被按照希腊文本进行校订,宗教仪式也有了变化。比如过去在俄国做祷告,划十字时普遍用两根手指,而现在必须改用三指。两指表示神人合一;新的三指划十字,则象征着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和圣灵。
 
  当时的宗教改革真实的触及到了每一个人。社会上分裂成了两派:那些继续按着旧例进行仪式的人被称为旧礼仪派。大多数分裂运动的参与者不满的,并不是仪式这种神学上的细节问题,而是将改革看成洋化的表现,是对几个世纪以来祖祖辈辈的正统信仰和神圣习俗的扭曲。旧礼仪派遭到残酷的迫害,他们的领导者大司祭阿瓦.库姆被活活烧死。阿瓦.库姆的战友费奥多西亚.莫洛卓娃,维护信仰时的坚贞不屈,也被人们铭记心中。莫洛卓娃本身是贵族的妻子,是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的亲族;她对旧教的忠诚并不是摆摆样子。在秘密剃度成为修女后,她开始公然反对沙皇改革。沙皇则发布命令,将她逮捕,实行流放关押到遥远的博洛夫斯克监狱。在那里莫洛卓娃和她的亲姐妹公爵夫人叶芙杜基亚.布鲁索娃被关在土牢中,最后痛苦地饿死。
 
  雪橇驮着身带镣铐的莫洛卓娃,沿着冬日莫斯科街道前进。路边是低矮的房屋和单顶教堂。为了表示出画上的雪橇在前进,苏里科夫在画布的底部给它留下了启动滑行的空间。在那里柔软的雪花,流溢出彩虹的色泽。雪橇左边奔跑的少年和右边穿着暗红色皮袄前进的莫洛卓娃的姐妹的形象,以及地面上雪橇急速前进留下的倾斜轨迹都强化了这种动感。
 
  莫洛卓娃极度灰白的脸色,就像是自内部燃烧完的灰烬。她在人群中高举旧礼仪派的双指记号,体现出她的狂热、忘我和对上帝的虔诚,以及对敌人的极端仇恨。人们聚集在街道上,怀着不同的感情送别莫洛卓娃。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她的信仰,但是大部分人都同情她,尊敬她如同殉道者一般的精神。画面的右半部份怀有这种心情的人尤其多:年轻的贵族小姐们和她们的老保姆;手拄拐杖陷入悲伤沉思的朝圣者;跪着的女乞丐;坐在雪堆上古怪的老头。他也是所有人中唯一回应了莫洛卓娃两指记号的人,似乎是在祝她成功。右边也有嘲笑莫洛卓娃,为她的遭遇而欢呼的人。
 
  苏里科夫曾回忆说,有一次看到的停在白雪堆上黑乌鸦的样子,帮助他展现出疯狂的旧教徒的形象。莫洛卓娃的蓝黑色身影在周围莫斯科人身上五彩图案节日服装的反衬下,更具哀伤。干净、明快的色调将冬日的寒气和薄雾,展现在画面上。雪橇像剖开热闹人群的尖锐楔子,是分裂运动的象征。这场浩大的、持续至今的运动是俄罗斯的历史悲剧。
 
  不同于通过描绘具体事件,来重现历史中重大进程的苏里科夫,伊里亚.列宾描绘的是个体的悲剧。作为卓越的肖像画家,他极力洞悉历史人物的心理,展现他们感情爆发的瞬间。陈列在30号展厅的油画《1516年11月16号 恐怖的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就是这样的作品。”
 
  《1516年11月16号  恐怖的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

 

莫斯科景点图片

 
  油画《1516年11月16号  恐怖的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局部放大

     

莫斯科旅游攻略图片

 
  ……(解说词略)
 
  中文解说词就这样引导我们,在俄罗斯的艺术殿堂里漫步(展厅中间,有很宽的方坐凳,可以坐着听,坐着欣赏),让人忘却时间的流逝。要不是事先设置好的闹钟,提醒我们晚上还要去莫斯科大剧院欣赏歌剧,我们会一直看下去。
 
  我们在莫斯科的四晚,莫斯科大剧院演出海报里只有歌剧。我们选了剧情比较熟悉的《灰姑娘》,提前二个月在网上订了票。
 
  俄罗斯的剧场,售票时,可以自己选择座位。我们买了二楼右面包厢(一共六个座位)前排三张(600卢布/张)和后排一张(550卢布/张)。不走运的是那些天莫斯科大剧院正在装修,演出移至旁边莫斯科大剧院所属的另一剧院演出。

     

莫斯科自助游图片

 
  剧院里,温暖如春。观众都将厚外衣送到衣帽间免费寄存后,再进剧场。

 

莫斯科图片

 
  俄罗斯演员的艺术素养很高。独唱、二重唱、四重唱…,美声让人听得如醉如痴。《灰姑娘》根据舞台剧表演的需要有较大改变:灰姑娘是坐花车从空中升降飞走的,而不是坐“老鼠拉的南瓜车”去皇宫的。(演出时不让照相)
 
  我们在莫斯科参观的另一个展览,是让人看了心里感到很沉重的
 
  古拉格历史博物馆
 
  它在“彼得罗夫卡大街16号”。
 
  彼得罗夫卡大街是紧挨着“莫斯科大剧院”东侧的一条南北向大路,俄文是 улица Петровка / 用西里尔字母拼写是 ul Petrovka。路东侧找到16号就是。
 
  因为彼得罗夫卡大街在特维尔大街的东边。
 
  LP《俄罗斯》里介绍说:“很难想象没有特维尔大街的莫斯科,它是通往特维尔,以及前往圣彼得堡道路的起点。”历史上这里是贵族和富商的聚居区。
 
  LP《俄罗斯》里又说:“彼得罗夫卡大街现在已经恢复它在革命前引领流行时尚潮流的地位,成为莫斯科最主要的购物街。”
 
  似乎这两条大街值得逛。
 
  所以,我们是从红场北面的驯马场广场开始,沿特维尔大街向北逛(因为下雨,这条路很冷清)。逛到特维尔广场(路左边是莫斯科市市长办公室,路右边是长臂尤里骑马的高大铜像),向右拐,一直走到彼得罗夫卡大街,路口对面基本就是这条街的16号——在“时髦商店中间,有一道拱门通向一个院子。院子周围有带刺的铁丝网。”——这就是古拉格历史博物馆。
 
  标牌上写:“国家古拉格历史博物馆”。
 
 

莫斯科旅游攻略图片

 
 
  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有点像监狱:院外是带刺的铁丝网,底下的楼层,通道隐蔽盘弯,房屋昏暗狭窄,有展室,也有“牢房”、“提审室”……;
 
  上了楼,倒是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展厅)。

     

莫斯科自助游图片

 
  上图为遍布全苏联的“古拉格群岛”地图。

     

莫斯科图片

 
  图例:
 
  ③图标 特别营地
 
  红色圆点 囚犯数千数万的“大营办事处”和“营地”
 
  蓝色三角形 为囚犯数在2000~5000人的劳改营地。
 
  “古拉格”是什么意思?
 
  俄文里原先就有“古拉格”这个词吗?
 
  还是由于索尔仁尼琴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古拉格群岛》问世以后,“古拉格”成了“政治迫害劳改营”的代名词?
 
  现在《古拉格群岛》一书已在中国出版:.

     

莫斯科景点图片

 
  《古拉格群岛》一书中说:
 
  “这个群岛纵横错落、互穿杂布于包围着它的另一个国土之内,插入它的城市,悬挂在它的街道之上——而有些人对此依然毫无所知,很多人仅仅略有所闻。只有去过那里的人才知全貌。
 
  可是,他们却缄默不语,好似在群岛上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我国历史的意外转折使得关于这个群岛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情况公诸于世。但就是那些拧紧过我们手铐的手,现在却有意和解地摊开了手:“别这样嘛!……不要翻旧账了吧!……提旧事者失一目!”然而这句谚语的下句却是:“忘旧事者失双目!”
 
  古拉格历史博物馆展厅里有大量的文字、照片、实物(信函、笔录、笔记、衣物等等),记录了无数从这个群岛消失(或者仅存)的人:
 
  到那里去死亡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以各式各样的名义;都是从突然听到“你被逮捕了”开始;每个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我?为什么?”;然后,像一股又一股的水流,从下水道消失了一样:一个人突然下落不明,开始进入了“群岛”之中的一个。
 
  群岛的管理者——通过内务部的学校进入那里;
 
  群岛的警卫人员——通过兵役局征召。
 
  ……如今,原来这鲜为人知的一切,被系统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古拉格历史博物馆内,专门有一个展厅,是“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回来了”
 
  ——托洛茨基曾经被驱逐。

     

莫斯科旅游攻略图片

 
  门口有一句摘自托洛茨基自述《我的生平》中的一句话:

 

莫斯科自助游图片

 
  这个展览里面有许多反映他生平事迹的照片;
 
  也有他尽管流亡国外多年,但最后还是在墨西哥被克格勃暗杀时的遗容:

     

莫斯科图片

   
  托洛茨基的葬礼:

 

莫斯科景点图片

 

  有一张列宁时期的领导层人员的照片:

     

莫斯科旅游攻略图片

 
  人物照片下面两行字,依次为姓名(结局)
 
  第一排 辨认不清(枪决);布哈林(枪决);斯维尔德洛夫(病故);斯大林(存活);季诺维也夫(枪决) 加米涅夫(流放);托洛茨基(驱逐);列宁(病故)
 
  第二排 柯伦泰(下落不明);乌里茨基(病故);斯米尔加(枪决);克列斯京斯基(枪决);诺根(病故);捷尔仁斯基(病故);布勃诺夫(失踪);索科尔尼科夫(监禁);
 
  第三排 辨认不清;辨认不清;别尔津(?);穆拉诺夫(失踪);阿尔乔姆(病故);斯塔索娃(失踪);米柳亭(下落不明);约非(自杀)
 
  看了两个展览,使我对俄罗斯现今社会广泛的包容性,似乎有了一些理解。
 
  俄罗斯有过很悲惨的历史,流过相当多的血,也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吧?俄罗斯人读书、思考,他们有信仰、有追求,俄罗斯的知识分子是相当理性,有良心的。所以,现在俄罗斯能东正教教堂和伊斯兰清真寺在一个克里姆林宫里共存(例如喀山);许多城市既有列宁的雕像,也同时有高尔察克、尼古拉二世、彼得大帝的雕像……!
 
  莫斯科、圣彼得堡,有许多世界闻名的顶级艺术家。
 
  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灿若群星,分布在大街小巷里。
 
  如果都能像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那样,有中文讲解器导览,那该有多好!

下一篇:“后高考时代”如何过?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