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博客 > 个人专栏 > 沧海拾贝 > 正文          

『原创』育孙新知二 “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

作者:  上传人: 发表时间:2014-09-24

“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

 

  王东华很强调早教的重要性。他在《发现母亲》中说:“人是分两次诞生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在人生的头三年存在着一个镜像期。这时孩子的大脑像高保真的录像机摄录他所感受的一切。人存在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一旦错过便遭阉割。因此孩子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这段话在当时,对人无疑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

 

  近四十年心理学的长足进步,尤其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对新生儿、婴儿、幼儿,各个阶段的特点有了清楚、系统,而且比较详尽的了解。它已可以划分成“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来进行细致描述:

 

   一.发展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各阶段“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个性的发展”;

 

  二.交往中的学前儿童心理:语言的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音乐、美术能力发展,审美心理发展,游戏心理发展。

 

  孩子的发育,存在着一般的自然规律。

 

  新生儿的嗅觉发育得较早,一出生就能帮助他们循着气味去寻找母亲。

 

  但孩子神经系统的许多功能,是出生之后,才开始分化发育,而且有确定的发育敏感期。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小猫出生后第几周(视神经发育敏感期),将猫的眼睛遮蔽,过一周后再打开。由于没有受到适当的刺激,错过了“敏感期”,小猫从此失明!

 

  新生儿、婴儿是具有非凡学习能力的。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皮肤一直在积极感知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这些刺激是促进他们视觉(聚焦能力、视敏度、颜色视觉)、听觉(听敏度、听觉定位、听觉偏好、听觉辨别)、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多通道感觉的联合、综合能力……发展的动力。

 

  给我印象较深的一些观点有:

 

  1. 0~6个月是孩子形成对外部环境信任感的敏感期;

 

  如果这时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饿了,尿湿了,有人及时为他解决问题,那么他先入为主的感觉,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信任的”;反之,从小无人照料的孩子,会对环境产生不信任,甚至产生敌对情绪;

 

  2. 0.5岁~2岁:是孩子树立自信心的敏感期;

 

  孩子想抓什么,想站,想走,最后成功了,得到大家的喝彩,他会觉得“我行”,树立起最初的自信心;反之,大人过于主动:送到手,怕他摔倒而小心呵护,连喊“别,别”,那么,孩子会觉得“我不行”,对孩子的自信心是个伤害;

 

  3. 0.5岁~2.5岁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恋的敏感期。

 

  这个时期,孩子有母亲(或稳定的照看者)的话,他们会觉得有安全保障,能到新环境中探索,冒险,然后又回来寻求保护。这是一种安全模式。孩子在出生的头几年与照看者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是儿童今后正常发展的重要基础。否则,孩子容易冷漠,产生焦虑-回避的心理;或容易矛盾、愤怒,产生焦虑-抗拒的情绪。

 

  4. 一旦孩子开始走路,并已把他的依恋对象当作是探索的安全基地后,他们开始主动地引起分离,变得更加能忍受分离,对他们以前害怕的其他新奇刺激(包括陌生人)表现出来的小心谨慎也少了很多。孩子进入一个主动探索外部世界的敏感期。儿童期的安全型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和稳定的情绪状态。相反,一个未能在早期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或者这个时期受到了限制阻挠,孩子可能会变得不合群,可能成为一个情绪不稳和对环境不信任的人。……

 

  对孩子是否有益,不是用钱能衡量的。

 

  孙子2周岁“小小班”入园(杭州幼儿师范附属幼儿园)第一天,老师告诉家长:对幼儿来说,昂贵的玩具不一定比身边普通的物件更有益。

 

  老师给每个家长几张报纸,让家长把它揉成团。纸团交给孩子,让他们当作炮弹向家长开炮……。那个场面啊,大家笑成一团,孩子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

 

  老师又示范了几个空手的“母子互动游戏”,如:“炒萝卜炒萝卜,切切切;包饺子包饺子,捏捏捏;煎鸡蛋煎鸡蛋,嗤啦,鸡蛋熟了!”

 

  短小而又恰合这个年龄童趣的儿歌、手眼协调全身感受的触觉,加上母子间浓浓的亲情,真比让这些“神经发育敏感期”的孩子看电动玩具自转不知有益多少倍!

 

  在网上看到“杭州地区在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为43.6%,其中轻度失调为31.2%,严重失调为12.4%,剖宫产儿和隔代教养儿的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儿和父母教养儿(p﹤0.01),对严重失调的孩子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完全纠正率为53.3% ”。回想我们小时候,男孩子能把“玻璃弹子”、“洋片”,玩到那么出神入化的境界;女孩子玩“五子、麻将牌”、跳“牛皮筋”花样百出,灵巧之极,的确感到这其中有太多让人深思,值得警惕的问题。

 

  早期感知觉的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显著的重要影响。当然,只有适当的信息,在适当的阶段,才能给孩子有益的作用。

 

  我们不能以为“这么小的孩子什么也不懂”,发生“感觉剥夺”(像以前托儿所孩子仰面朝天一躺一整天),而忽视了孩子快速发展的“敏感期”;

 

  同样,我们也不能无视孩子一定的发展阶段,随意对孩子的感觉“狂轰滥炸”,“拔苗助长”。

 

  好在,我感觉,现在正规的幼儿园、小学的教育计划,已经是建立在这一科学的指导下了。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把“早教”当作“认字、算数、背唐诗”的人却不在少数。这是个很大的误区。

 

  王东华认为:

 

  人最重要最关键的不是最后理想实现的显影阶段,而是童年、少年“气概”形成时的感光阶段,这个感光阶段形成他人生的规模。

 

  人的智力、情感、意志三个面形成一个“成材的三棱锥”;三者合成,形成气概,就是这个“三棱锥”的高度。

 

  在智力、情感、意志、气概这四者中,只有智力是可以“教”的,其他都“教”不了,而是靠“育”的。“育”就是大人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王东华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证:

 

  重视“母教”,重视“育化”的国家或时代,人的素质高,人才辈出;

 

  相反,“妇女站起来,母亲倒下去”,无视“母教”,“母亲的沙漠化”,或者只重“教书”不重“育人”,会造成“问题儿童娩出问题世纪”……。

 

  我很同意以上观点:幼儿综合素质的培育,远比“认字、算数、背唐诗”要重要。

 

  ▲实际上,超越孩子发育阶段的学习是没什么效果的。

 

  每个学龄前儿童,都能把唐诗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到小学再学时,他们会完全没有印象。而每个没有提前学拼音、学写字的孩子,进了小学都跟得上进度,而且能学得很好。

 

  ▲孩子要不要参加兴趣班?要看孩子有没有兴趣。一位幼教老师说:“幼儿参加绘画兴趣班是有好处的。不仅培养兴趣,就是学习握笔,加强笔力,对以后写字也是有好处的。”

 

  ▲孩子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一位小学老师说:“上过衔接班的孩子,在头三个月,有明显的优势(这对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是有好处的)。但是,三个月之后,这种优势就不再有。事实上,每个孩子都能跟上进度。没有上过衔接班的孩子,可能刚入学时压力大点,这让孩子紧张起来,养成了专心听,认真作业的好习惯。而上过衔接班的孩子,因为是第二遍学,很轻松,就难免懈怠,不注意学习效率。三个月后,再学新东西,这些孩子就有点不适应了。”

下一篇:“后高考时代”如何过?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