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智客潮 > 畅言集 > 徐迅雷 > 正文
徐迅雷怒批中青报:新闻造假的一份底稿!
作者: 上传人: 发表时间:2017-01-24
新闻造假的一份底稿
徐迅雷
《中国青年报》为警方鼓吹或洗地是有光荣传统的,其巅峰代表作是报道“李庄案”的《重庆打黑惊曝“律师造假门”——律师李庄、马晓军重庆“捞人”被捕记》,该报记者郑琳、庄庆鸿所写,发表于2009年12月14日《法治•社会》版。对于这个报道,我写过一篇长长的剖析文章,发表在上海《新闻记者》2010年第2期上。
2017年1月17日,又在《中国青年报》头版看到一个报道,标题是《警嫂家书感动亿万网友 乘警吴秀龙的春运时刻》,让人哑然失笑。你瞧那“感动亿万网友”,这牛皮吹得有多大!你以为你是柴静姐姐的《穹顶之下》呀!
为了细致分析这个“新闻”,先将全文引用于此,其版权属于署名的俩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白皓、实习生石灿。我这个分析文章的稿酬,要刨去这原报道的字数。
警嫂家书感动亿万网友
乘警吴秀龙的春运时刻
春运第一天,中国青年报微博发出一封乘警的家书,信中说:“这一年,你一共回家两次,一共8天……我有一个小愿望,你闲下来能想起我……见字如面。”这封家书很快感动了亿万网友,单条微博的点击量接近2000万次,5万多网友为家书点赞,评论转发近1万条,同时超过800个新浪微博账号转发了同样的内容。
1月16日,记者接通当事人吴秀龙的电话,他正和妻子在老家拜年,顺便想给家里换个新的抽油烟机。“我看了网友们的评论,挺感动的。”吴秀龙说,有人开玩笑说自己成了“网红”,但我觉得这挺平常的,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作为贵阳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的一名民警,吴秀龙今年春运期间不能回家过年,除夕当天要值乘K508次列车从贵阳到北京,春节期间6天都在火车上。单位考虑到他刚刚结婚,而且是夫妻异地,相处的时间比较少,赶在春运刚开始临时特批了他7天假回家探亲。
很多网友留言说,妻子曾怡信中体现出的贤惠让人感动。吴秀龙说,自己和曾怡是高中同学,2015年8月开始谈恋爱,2016年10月二人在成都结婚,婚后没过几天吴秀龙便回到了工作岗位。
今年1月7日,吴秀龙告诉曾怡不能回家过年,妻子得知吴秀龙值班的K507次列车1月8日从北京回到贵阳,就买了张火车票,从宜宾坐了12个小时火车到了贵阳。
曾怡记得,1月8日中午12点47分,自己正在吴秀龙的单身宿舍做饭,车站广播里传出“K507次列车即将进站,请站台乘务人员做好接车准备”的声音,当火车鸣笛声响起时,她知道丈夫很快就要回来了。“油乎乎的头发,黑黑的眼圈,皮鞋上还有灰色的脚印,”曾怡看着眼前的丈夫。吴秀龙却呵呵一笑,“不就是4天没洗头发嘛”。
当天,两人围着冒着热气的火锅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吴秀龙感觉“心里高兴得要死”。第二天早上,夫妻二人道别,吴秀龙继续登上开往北京的火车。火车换班休息时,吴秀龙在口袋里发现了妻子留下的那封家书。
这个春节,夫妻二人已经商量好,给双方父母都买一身新衣服,除夕妻子陪在父母身边,初二再回到公公婆婆身边过新年。
这个事情是“中国青年报微博发出一封乘警的家书”引发的,那么还得把这条微博找出来,如下:
春运开启:一封乘警家书你看流泪了吗?
中青在线贵阳1月13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白皓 实习生 石灿)为期40天的春运大幕今天正式开启,贵阳铁路公安处乘警支队民警吴秀龙又要在火车上过年了。作为K507/8次列车乘警,29岁的吴秀龙大部分时间都将在车厢里度过。
春运前夕,新婚妻子曾怡跨越656公里从宜宾到贵阳给他做了顿饭,第二天早上8点40分,吴秀龙又准时收拾好行李箱,穿好警服,和妻子道别,进站上车工作。火车换班间休时,吴秀龙在口袋里发现了妻子留下的一封信。
信中内容如下。
亲爱的:
我们结婚整整三个月了,在我成为一名警嫂而光荣的同时,也体会到警嫂的不易。这一年,你一共回家2次,一共8天。我知道你很忙,我也不敢打扰你工作,有很多次想给你打电话都是按通了赶紧挂断,不太必要的情况我都很少给你打电话。
现在,我都发现你回信息的规律了,大概就是你每次吃饭的点,我能想象到,你一只手拿着筷子,一只手拿着手机,时间总是好晚,晚的我都不确定你是在吃午饭还是晚饭。当我看到你执乘回来的样子,真的不敢相信那就是你,看着像不修边幅,但也能知道这一趟来回一定很辛苦。
你穿上警服的样子真的很帅,很有精神。在我心里,警察就应该是这样。记得有一次和闺蜜逛街,看到一个警察在巡逻,我就站在旁边看了好久,那一刻,我是有多希望那个人就是你。
家里的事,你就放心吧,我会照顾好父母,不会让你担心的。爸妈有时还经常问我俩联系了没有,我都说联系了,之后想想,把一天两三个短信、几十个字称作联系,我也不知道合不合适。你在那边工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陪伴的时间总是很短,明天你又要走了,甚至不能送我上火车,我真的很难过,不过忍住了没有流眼泪,我怕把这样的情绪传染给你,怕你伤心。
我有一个小愿望,不管你有多么忙,不管你有多么累,不管你有多久没有陪我,只要你闲下来的时光,想起了我,我的心就很知足很踏实。
见字如面 老婆
2017.1.7
回家过年的路上,这封乘警家书你看流泪了吗?欢迎通过中青在线和中国青年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给我们留言。向春运路上的守护人致敬。
这里作者的署名是同样的两个人,实习生除外,这位白皓的介绍在“中青在线”上能够很方便找到:“白皓,中国青年报记者,2010年起驻贵州记者站工作,长期关注经济社会改革及公民社会发育,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经济社会改革、公民社会发育、推动社会进步,这些语词相当美好,可是这里的报道却实在是很倒灶。
我们从“尊重事实、尊重常识、尊重逻辑”这“三尊重”的基本要求出发,来仔细看看个中“奥秘”。
这封信报道的关键内容,首先,其“写信”的时间是“2017.1.7”,看清楚了,这是确定的时间,与所附信件的照片也一致,这个写信的时间节点很重要。之后《警嫂家书感动亿万网友 乘警吴秀龙的春运时刻》的报道中,把这位乘警的“春运时刻”交待得很清楚:
1月7日,吴秀龙告诉妻子曾怡不能回家过年,妻子于是就买了火车票,从宜宾坐了12个小时火车到了贵阳。
1月8日,吴秀龙值班的K507次列车从北京回到贵阳,报道描述很详细:“曾怡记得,1月8日中午12点47分,自己正在吴秀龙的单身宿舍做饭,车站广播里传出‘K507次列车即将进站,请站台乘务人员做好接车准备’的声音,当火车鸣笛声响起时,她知道丈夫很快就要回来了。”
1月8日当天,两人一起吃午餐。
1月9日,即“第二天早上”,“上8点40分”,“夫妻二人道别,吴秀龙继续登上开往北京的火车”。
之后,在“火车换班休息时”,吴秀龙“在口袋里发现了妻子留下的那封家书”——写于1月7日的“家书”。
1月7日,妻子曾怡在哪里呢,先是在四川宜宾家里,然后是在火车上——坐了12个小时火车,最后到了贵阳,住进丈夫的“单身宿舍”,等着第二天“1月8日中午”丈夫的归来。1月7日,妻子一个人在等待的时候,就事先动笔先给丈夫写信,这当然是有可能的,但是,信中却是这样写的:
陪伴的时间总是很短,明天你又要走了,甚至不能送我上火车,我真的很难过,不过忍住了没有流眼泪,我怕把这样的情绪传染给你,怕你伤心。
看明白了吧,“明天你又要走了”,这里的“明天”是“1月9日”,也就是说,写信时间应该是“1月8日”,而不是“1月7日”。这里的问题大了:完全是矛盾的写信时间。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这封信是“策划出来”的。
为了宣传效果、为了树立形象、为了“出新闻”,类似的“新闻策划”、“策划”出来的“新闻”,这些年来多了去了。“策划”出来的新闻,是为新闻而新闻的新闻,是为宣传而宣传的新闻,是制造出来的新闻。那么,这种策划出来、制造出来的新闻,会留下许多不良痕迹,因其先入为主,所以很难做到完全符合事实、尊重常识、合乎逻辑;下面继续剖析这个“警嫂家书感动亿万网友”的报道。
现今时代,老婆拿起笔给老公一本正经写一封信,这情形已经很可疑了,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是记者为了“新闻宣传”帮助策划“写”了这一封信。而事后的策划写信,与事前真实的写信,那一定是不一样的。就算确实是在“明天你又要走了”的“1月8日”写的信,那么请问是在“1月8日中午”老公回来之前写的信呢,还是老公回来后写的信呢?不同的时段,写信的情景、心境和措辞也一定会不一样的。如果是老公回来后写的信,那么,总不会是在两人“陪伴”在一起的时间里写的吧?该是爱爱之后、夜深人静老公入睡后自己一个人起来悄悄地写的吧?报道的写作者,是否该问问清楚,究竟是什么时段写的信,给读者一个明晰的交待呢?还有,“火车换班间休时,吴秀龙在口袋里发现了妻子留下的一封信”这样的细节,都是很可疑的。
看看信的内容。一开头写的是:“我们结婚整整三个月了,在我成为一名警嫂而光荣的同时,也体会到警嫂的不易。这一年,你一共回家2次,一共8天。”请问,“结婚才三个月”,那么这里的“这一年”是什么概念?是指“三个月”里“共回家2次,一共8天”吗?若是那样,还比较正常;否则,就是事实不清、概念模糊。或许,你说人家结婚前“9个月”同居,加上结婚后的“3个月”,一共12个月为1年。好的,除了结婚举办婚礼回家1次,那么请问还有1次回家是结婚后还是结婚前呢?若是“结婚前”回家1次,而“结婚后”3个月1次都木有回来,那么,请问为什么写信不写成“我们结婚整整三个月来你1次都没能回家”呢?若是“结婚后”回家1次,那么,前面9个月根本就没有男人回来,那算什么“同居”呢,那怎么能说成是“这一年一共回家2次”呢?那只能说成是“结婚这3个月来,你回家2次”,这样恐怕比较可信一点。所以,无论从事实、常识、逻辑推理来说,这里的“这一年,你一共回家2次”都是莫名其妙的说法,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再看措辞。“在我成为一名警嫂而光荣的同时,也体会到警嫂的不易”,这里的“警嫂”“光荣”“不易”是典型的宣传用语。这显然是写给读者看的,而不是写给老公看的。类似的宣传用语,还有“在我心里,警察就应该是这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等。
另外,刚刚相聚了一天后分别的爱人,通常是不会在信里说这样的话的:“家里的事,你就放心吧,我会照顾好父母,不会让你担心的”、“爸妈有时还经常问我俩联系了没有,我都说联系了”,这些话应该是相聚时说了的,而不是特意留到分别后的信里说的;或者,这些话是在长期没有见面的爱人之间说的。还有署名“见字如面 老婆”,更是策划痕迹明显,“见字如面”是长久未见面者之间使用的,而不是已经见面、刚刚分别(甚至还没分别)时写信所用的。这些写到信中,显然也是写给第三者——读者看的。
为了突出乘警老公的繁忙,使用的话语是“我知道你很忙,我也不敢打扰你工作,有很多次想给你打电话都是按通了赶紧挂断,不太必要的情况我都很少给你打电话”、“一天两三个短信”、“时间总是好晚,晚的我都不确定你是在吃午饭还是晚饭”、“不管你有多么忙,不管你有多么累”等等,这里本身就有相互矛盾之处——不敢“打电话”与每天“发短信”是一对明显的矛盾,“发短信”比打电话省钱但更耗时,所以拿“打电话都是按通了赶紧挂断”来形容“繁忙”是不符合常理的。特别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其写信的时间并非春运的时间,之前“打电话”“发短信”就更不是春运了,记者把这些情形偷偷置换在“春运”的大背景下,读者一不小心就上当;更匪夷所思的是,男主是一位列车上的乘警,被策划成比天天忙于破案的刑警还要忙了。报道还说,为期40天的春运,作为列车乘警,29岁的吴秀龙“大部分时间都将在车厢里度过”,这也是媒体的自说自话,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包括后续报道中就说“单位特批了他7天假回家探亲”。
再看《春运开启:一封乘警家书你看流泪了吗?》这个报道最后留下的话,策划痕迹就已暴露无遗:“回家过年的路上,这封乘警家书你看流泪了吗?欢迎通过中青在线和中国青年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给我们留言。向春运路上的守护人致敬。”春运路上的“守护人”多了去了,就是同一趟列车上还有司机、列车长、服务员等;为何拿“乘警”树立“榜样”呢,是不是京城“雨田案”之后要急于帮助“重塑”警方的形象呀?
……读者流泪了吗?网友留言了吗?然后当然就是“引起强烈反响”的“后续报道”了。那标题里的“警嫂家书感动亿万网友”就是一句谎言,新浪微博的“点击量”其平台本身就有虚夸,这是众所周知的;就算你真的有“近2000万次”,那也不能说成是“感动了亿万网友”。
报道中说,“1月16日,记者接通当事人吴秀龙的电话,他正和妻子在老家拜年,单位特批了他7天假回家探亲”,这就明摆着说可以“回家探亲”的,而不是不许、不可、不能。还有,请问这个“特批”算哪码子事?婚假、探亲假、年休假、调休、双休日以及长假小长假,都是法定的,不存在所谓的“特批”;就算分居两地的夫妻不见面,这些法定的假日都是有的,若是“因工作”而剥夺,那也是单位违法的。
事实在哪里?常识在哪里?逻辑在哪里?
这种策划痕迹明显的先进事迹典型报道,“套路”就那么一点,没有深到哪里去,只是现今习惯于手机浮浅阅读的公众,不会跟你细究而已。为了宣传、为了作秀,这策划出来的所谓“新闻”,其实是难以真正愚弄公众的智商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就是在报社发稿领导那里容易蒙混过关而已。
中青报这个报道,其性质与后果,远远比不久前那个地方媒体闹出的“哑巴说话”的笑话来得严重。
警方的公信力,恰恰是在这样的伪新闻中一点点倒塌的,即使各地警方的微信微博转得多起劲也木有用。
不妨看看诸多网友毫不客气的批评,比如:
——别闹,现在谁还写信啊。
——每年都秀,有意思吗?她写的这封信是怎么曝光的?
——看到新闻要懂得思考,不是编者说这个真令人感动,咱就一片叫好,要懂得思考!
——小编你能不能动动脑子,一年回家休息8天,要么是这个工作有问题,要么是这个乘警有外遇,如果都没有问题,就是你有问题。都什么年代了,你的宣传业务能力能不能与时俱进?
——一年回家8天,还是乘警?刑警都不会,别说乘警了,绝对不可能,这就感动的不行了?
——乘警跟一趟车,至少休息2天,跟一趟车,就最长36小时。睡在卧铺车上,也是算上班的。
——作为乘警,因为昼夜都在火车上,还有“倒班”一说,休息时间其实真的不少。一个班回来也休息好几天,绝对不是这个职业艰苦。说实话这样的新闻没什么意思。
——中国毕竟有《劳动法》,还有“春节”、“国庆节”长假,工龄超过5年的乘警还有公休假,两地分居的还有每年30天(不含路途)的探亲假。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服务于贵阳铁路公安处,可免费乘坐火车的该乘警究竟是不能回成都的家与妻子团聚,还是不愿意回家?作为采编人员没交代清楚就随意煽情,不挨骂才怪呢。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微博”标榜的“简介”是“历史的一份底稿”,这个“警嫂家书感动亿万网友”的报道,倒是可以称为“新闻造假的一份底稿”。
这样的东西,如果是媒体记者帮助策划的,那是媒体记者的可恶;若是铁路警方宣传部们策划的,那么是记者媒体的失察。
试问中国青年报,你就不怕读者用“1.8焦耳的痰”吐在你们脸上吗?
不要忘了,尊重事实、尊重常识、尊重逻辑,这是媒体工作者的起码要求,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步标准。
报道出处链接: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0774063391323937169&u=1726918143&m=4063391296895270&cu=1496904254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0774064824102376677&u=1726918143&m=4064824076462906&cu=1496904254
http://zqb.cyol.com/html/2017-01/17/nw.D110000zgqnb_20170117_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