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博客 > 名家专栏 > 徐迅雷 > 正文          

杜润生:改革的推动力

作者:  上传人: 发表时间:2015-10-12



  杜润生力倡的农村改革,就是要打破原来的合作化、集体化,尊重人性本性、尊重个体自由和个体创造力。


  中国农民的忠诚代言人、中国农村改革的积极推动者杜润生,于2015年10月9日逝世,享年102岁。仁者寿。智者使他人寿。中国农民普遍寿命增长,真得首先感谢这位被尊称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长者。


  杜润生生于1913年,他是“老革命”,解放战争时期曾随刘邓大军南下,参加了挺进大别山的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在高层工作。从1979年担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开始,他致力于推动中国农村改革,核心内容是4个字:“包产到户”。从1982年到1986年,他连续5年参与主持起草关于农村的5个著名的“中央一号文件”。


  都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拉开大幕,不一定知道迈出这一步有多难。无它,就因反对改革的势力非常强大。施行了那么多年的“集体化”,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各地干部与群众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出现了“包产到户”等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责任制形式。安徽、四川的试验表明,实行包产到户,收成就好得多,可以让吃不饱的农民告别饥饿。可是很快就引发了争论,产生了分歧,出现了反对的强大势力。


  这时,洞悉农村、洞悉基层改革力的杜润生站了出来。杜润生有两大特别的本事:一个是对领导人“有办法使歧见趋一致”,一个是对年轻人“无山头而门生遍九州”。彼时要推进改革,关键是要说服党内的领导干部,在最大程度上达成共识。杜润生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一群年轻学者,以他们的智慧和胆识,实现了这一目标,从而形成了最大的改革推动力。


  杜润生力倡的农村改革,就是要打破原来的合作化、集体化,尊重人性本性、尊重个体自由和个体创造力。笔者出身于农村,就是在1981年“包产到户”之后,我们全家开始吃饱了饭。农民做了真正的农田主人,可以为自己种田,粮食产量全面翻番,这是真正的生产力的解放。当时我读高中,暑假里看到了“稻谷满仓”的喜悦,写了一篇欢快的作文,发表在学校的墙报上。至今清晰地记得,我开头一句是“分田了”,被老师改成“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了”。


  最大的改革,原来可以用最简单的话说清楚,两个字是“到户”,三个字是“分到户”,四个字就是“包产到户”。寥寥几个字做到了,就使改革撕开了一个口子、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其实在300多年前,在北美大陆上,早已实践过一回了。1620年秋天,五月花号载着102名乘客,从英国来到美洲新大陆。他们从英国带来的传统之一是“集体农业”,正是集体主义严重损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的首领布拉福特制定了一个新政策,就是“分田分地”——把田地划分给每个家庭,允许每一家“为自己种地”,丰收的奇迹立刻出现了!“感恩节”由此产生,其实就是感恩这一简单而伟大的制度设计。这事儿记录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教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里,我们如果早知道、早借鉴、早改革、早施行,那多好!


  任何改革,都是要靠人推动的。杜润生是高级干部,更是学者;杜润生是学者,更是思想家;杜润生是思想家,更是改革推动者、实践者。到了晚年,杜润生依旧心系农民,认为农民的出路,在于要过“市场关、民主关、自由关”。


  我们正在享受着先辈们推动改革、实现改革的巨大成果,我们应该对先辈们表达应有的尊敬,并努力推进先辈们未竟的改革志业。


下一篇:“后高考时代”如何过?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