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博客 > 名家专栏 > 徐迅雷 > 正文
作者: 上传人: 发表时间:2014-10-17
事变中的陈诚 (下)
1945年10月重庆谈判后毛泽东飞返延安时陈诚(右)到机场送行。
陈布雷(左)与陈诚(右),被称为蒋介石的“文胆武将”,1947年10月摄于南京。
1937年·七七事变
陈诚坚定抗日
愿为国家牺牲
“为国家牺牲,为人民服务”,这是蒋介石为庐山暑期训练团制订的两条核心要旨。老蒋创办的这个训练团很著名,具体主事的则是陈诚。
1937年7月6日,陈诚对训练团学员说:“我们要建国救国,将来非同日本一战不可,换句话说,就是抗日训练。”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次日陈诚更是慷慨演讲:“我辈军人,只有马革裹尸,为国牺牲,来保卫祖国!”
一寸河山一寸血!七七事变,成为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过了一个多月,8月13日,抗战史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淞沪会战打响,这是长达3个月的惊天动地大会战。日军先后共投入兵力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6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战役之初,中国军队虽一度掌握主动,但未在日军援军到达前迅猛攻击消灭敌人。那时中国军队,尚缺大兵团作战的指挥经验,在档案《陈诚私人回忆资料(1935-1944年)》中提到,“不能彻底集中兵力,形成重点,及步炮兵没有协同动作”,以致“我军以五师之众,对数千的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功”。
由于日军援军源源投入,而中国军队装备低劣,以血肉之躯与之拼杀终难支撑。陈诚的左翼军队苦苦支撑,危在旦夕。这时幸好胡宗南援军赶到,救了陈诚一把,而老胡当年恰是谭祥选夫君的两位“候选人”之一。陈诚回忆道:“幸我六师、六十一师及一军等部适时赶到,即对在吴淞登陆之敌施行猛攻。”
忽视南边杭州湾的防务,是战役的一个重大失误。会战关键时刻,日军从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北边长江口、南边杭州湾,两侧夹攻,腹背受敌。
此时,蒋介石询问前敌总指挥陈诚怎么办。陈诚建议部队迅即后撤,调整战线。但老蒋认为,九国公约会议正在进行,淞沪战场上如果再多支持几天会更有利,所以没有接受陈诚的建议,不准撤退,指示一定要“再支持三日”。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终因错过最佳时机,而成溃败之势,损兵折将,甚为严重。后来,蒋介石检讨淞沪战役:“而于筋疲力尽时,反再增兵坚持,竟使一败涂地,不可收拾……此余太坚强之过也。”
“所得是政略战略的成功,所失是战术战斗的失败,自然所得者大,所失的小。”《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一书对得失的分析十分精当:“日阀对华战争利在速战速决,不能速战速决就是他们的失败。淞沪一役之后,反而给我们奠立下长期抗战的基础。”
1941年·皖南事变
陈诚保护叶挺
以尽“同窗袍泽”之谊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是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天窗”上发表的手书诗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这是叶挺将军被囚后写下的著名《囚歌》。
经过兵荒马乱而幸存下来的档案中,有一件叶挺亲笔追记的笔录,内容是蒋介石劝降叶挺的对话,时间发生在1942年5月12日晚。其中有此对答——
蒋介石:“我指示尔一条正路,尔能绝对服从我,跟我走,尔一定可以得成功,不然,尔就算完了。”
叶挺:“我早已决定我已经完了!”
这时距离1941年1月4日“皖南事变”已有1年余。事变因不听老蒋的指挥命令而起,新四军被包围伏击,9000多战士仅2000人突围,军长叶挺下山谈判时被扣押。
为了自己的民族,共同御敌;为了不同的主义,却多摩擦。皖南事变,同室操戈,兄弟相斗,关系逆转。
叶挺军长,真是挺“挺”的,老蒋亲自出马,劝也没用。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统一抗日之成果。北伐名将叶挺出任军长,国共双方都好接受;叶挺曾加入过国民党和共产党,但都已脱党。因政委项英难以合作,矛盾多发,叶挺曾数次出走,最终还是靠周恩来耐心劝导才返回。
叶挺和陈诚是好友。他们都是保定军校出身的,叶挺是六期毕业生,陈诚是八期毕业生,有同窗之好;叶挺一度留校工作,为陈诚的区队长,有师生之谊。大革命时期,二人又共过事,陈诚一直敬重叶挺。叶挺出任军长,周恩来和陈诚都是重要举荐人,最后由蒋介石核定。
其时陈诚是湖北省政府主席,兼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武汉沦陷后,湖北省政府迁驻鄂西的恩施。陈诚几次赴渝,都去探望叶挺,以尽“同窗袍泽”之谊。原陈诚的部下杨伯涛,曾撰文回忆:
陈诚报请蒋介石批准,希望将叶挺转移至恩施休养,得到蒋的认可;陈将这个决定告诉叶挺,态度诚恳,叶听了很高兴。“1942年12月,叶挺将军由重庆转移到恩施,陈诚礼遇备至;叶挺得以安静休养,每日除阅读书报外,经常与夫人女儿在住宅前后散步、种菜养花。”
由此可见,陈诚这次在恩施对叶挺的“恩施”,是真诚的。陈诚在1943年兼任远征军司令长官,曾劝叶挺一同前往缅甸御敌,未果。叶挺后来辗转至桂林,又被弄到贵州息烽监狱,再至重庆,先后囚禁5年,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3月4日才重获自由。4月8日下午,叶挺和夫人乘一架美国运输机,自重庆飞回延安,途中飞机失事,不幸罹难,是年叶挺50岁。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博古、邓发等中共重要领导人。
1965年·陈诚逝世
周恩来评价:
辞修是爱国的人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年初,陈诚走马上任台湾省主席。因为严重的胃疾,陈诚此前在上海动了手术,到台湾在阳明山已休养3个月。
陈诚一直主张“人民至上,民生第一”。当年陈仪到台湾做“一把手”时发行了台币,陈诚则发行了新台币——40000元旧台币兑换1元新台币。
抗战时他做过湖北省主席,懂得如何领导和建设一个地方。在浙江省档案馆的馆藏中,还有一封陈诚在1946年10月22日给浙江省主席沈成章的亲笔信,那是他对省长向他报告兴修水利、恢复生产计划的回复:“诵读之下,深幸两浙人民,以劫后余生,得贤政润泽,引颈东望,感佩益殷,专此奉复。”陈诚重视民生经济可见一斑。
爱国,爱民,是陈诚两个重要的人生“关键词”。主政台湾时,他的得意之笔,是实行“有台湾特色”的土地改革,通过减租、和平赎买土地给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蒋介石有一句口头禅:“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1965年3月5日,久患胃疾的陈诚,却因罹患肝癌,永久地告别了人世;其遗嘱只字未提“反共”字眼,老蒋看了大概很不爽。4个多月后,李宗仁归来,到机场迎接的周恩来谈及陈诚的逝世,高度评价:“辞修是爱国的人。”
陈诚去世后,起初落葬于台北泰山乡,这里距家乡浙江青田,直线距离仅400多公里。夫人谭祥曾因伤心过度,身体大不如前,1989年6月6日因脑溢血逝世于台北。
1995年8月,陈诚逝世30年后,骨灰迁至高雄的佛光山——那是星云大师创办的台湾第一大佛寺。而就在不久前,陈仪的骨灰已由亲人迁回大陆,安葬在杭州的安贤园公墓,近旁有张闻天、诸乐三、司徒雷登同此“安贤”。
下一篇:“后高考时代”如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