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博客 > 名家专栏 > 徐迅雷 > 正文          

档案时空:老乡见老乡,两眼浙江潮 (上)

作者:  上传人: 发表时间:2014-10-17

老乡见老乡,两眼浙江潮 (上)

 


  《浙江潮》主创之一蒋百里

  《浙江潮》创刊号封面


  位于杭州曙光路45号的浙江省档案馆,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在这里寻索勾留一天之后再出来吸几口空气,多少有点“馆中才一日,世事已匆匆”之感。

 

  那些听说过没见过的事情,在档案馆会得到些许的印证。

 

  在我看到《浙江潮》杂志的一瞬间,我倒并无见证奇迹的感觉,只是觉得一百年不过就像一次轻轻的刷屏。当手指轻轻一滑,历史的大潮正汹涌澎湃而来,而当我把杂志原件“忍痛割爱”般交还之后,似乎一切又复归淅淅沥沥,内心很激动,但又要佯装平静。我便对微信朋友圈中某位附近的人说,中午松木场吃面。

 

  浙江留日同乡会,就好像是建了一个朋友群,你随便点一个进去,那都是一段波澜壮阔,而这一切反映在纸上,便就是《浙江潮》杂志。

 

  海宁人蒋百里

 

  111年前创刊的《浙江潮》,即使从今天来看也是一本很新潮的杂志。因为这个杂志是由一批留日的浙江潮人创办的。“浙江留日同乡会”是原求是书院的留日同学发起成立的,由海宁人蒋百里任干事,负责同乡会总理杂志事务。

 

  蒋百里,名方震,绝对是个有故事的人。

 

  蒋百里以军事家著称于世,但毕生未指挥过一场战役。他的《国防论》及主要的军事思想,都是研究对日战略的,他娶的太太却是日本人。

 

  他有一个著名的女儿和女婿,那就是蒋英和钱学森,而钱学森的父亲钱家治正是他的留日同学。钱家治和周氏兄弟、许寿裳、朱希祖等曾拜在余杭人章太炎门下。彼时章大师正因反清而流亡在日本,便在东京设坛讲学,他们五个同学一起去听学,他们的住处被称作“伍舍”。

 

  蒋百里就读日本士官学校,曾跟当时的皇太子、后成为天皇的裕仁是同学。当时学校规定全校考第一的可以被授予一把军刀作为奖赏,结果最后校方不得不准备两把军刀,因为蒋百里的成绩超过了裕仁。为了照顾皇太子的面子,才下了个“双黄蛋”。也曾有版本说考第二的是蔡锷。后又有人考据说,蒋和蔡是同学和朋友不假,但他们并非同届。

 

  轶事很多。包括他在保定军校当校长之时,曾因一个请求未能征得陆军部同意而觉得对不起同学,竟在全校学生面前用手枪自戕,幸亏枪被夺下。蒋受伤后,袁世凯特请日本医官救治。医官带来一日本护士名叫佐藤屋子。

 

  枪伤甫好,恋情开始。当时的蒋百里有点万念俱灰,但佐藤以日本忍字诀百般劝慰。乱世红颜,跨国相恋,且终究感动了佐藤父母。婚后佐藤改名左梅,只因蒋百里一生最爱的是梅花,在老家特种有两百株梅树。左梅婚后不再说日本话,他们的四个女儿,皆说汉语。

 

  胸中浙江潮

 

  有故事的人,胸中有着一股浙江潮。

 

  蒋百里的主要著作《国防论》在杭州的几家国学书店里都有。硬皮红封面很醒目。

 

  封底写着他军事思想的主要观点:第一,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

 

  蒋百里认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他在扉页上说: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1938年11月4日,蒋百里因病在广西宜山辞世,年仅57岁。重庆各界举行公祭,蒋介石亲临主祭,国民政府也追赠他为陆军上将。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百里遗体迁葬于杭州南山公墓。1978年,左梅去世,女儿蒋英护送母亲的骨灰至杭州,将其与父亲合葬。南山公墓里有故事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只是人们不敢去寻找和倾听。

 

  创办《浙江潮》的蒋百里,文才丝毫不逊于专攻文科的,比如收在《国防论》中的文章,竟有一章是专谈美术、宗教和建筑的。那个年代没有跨界之说,但我们在今天还应该深信:中国是有办法的。

 

  中国最早的赴日留学生

 

  《浙江潮》是浙江留日同乡会办的一本杂志,32开本,月刊,每期约8万字。

 

  甲午海战之后,具体是《马关条约》之后,中国的仁人志士都在寻索中国的救亡复兴之路,所以鲁迅在《浙江潮》上用过的笔名就有“索子”一名,大约是有“寻索之子”的意思吧。

 

  当时康有为曾提出以强敌为师的观点,所以中国遂派留学生赴日学习。据称最早的学生是由驻日使馆特招的。

 

  现已有学者考证说,中国赴日留学最早的两名学生是由林启创办的杭州蚕学馆(原址在西湖金沙港)派出的。他们是德清人嵇侃和杭州人汪有龄。杭州蚕学馆即今天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而林启也就是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的创办者。这个人怎么去赞美他都不过分,因为包括后来钱家治和许寿裳等都是求是书院公派出国的。

 

  嵇侃和汪有龄一开始都在东京“习蚕”。后汪有龄奉浙抚廖中丞改派东京学习法律,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宣统二年(1910年)11月,汪有龄等牵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法学会——北京法学会。在抗战中,汪曾为“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辩护,一时名噪沪上。汪去世后葬于杭州留下东岳社区的王家坞马鞍山。

 

  进入20世纪,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其中官费之外还有自费等。据清国留学生会馆1902年第一次报告,时有学生数608人。1903年第三次报告有1073人,1904年第五次报告有2412人。另附毕业生411人,全计达2823人。20世纪10年代,据称中国赴日留学生总计已有5万人,所以鲁迅当时说“留学生漫天塞地”。

 

  《浙江潮》潮在哪?

 

  浙江学子的人数仅次于江苏,位居全国第二。在此大背景下留日学生中的同乡会便也应运而生。

 

  当时的赴日学生多是二十岁左右,那是乡音无改、鬓毛蓬勃的年纪。浙江同乡会章程中所列的“宗旨”就是“以笃厚乡谊为主”。

 

  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些同乡会、联谊会实际上已具备社团组织的性质,包括光复会、同盟会等都跟这些同乡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同乡会要做什么?

 

  其中之一便是办刊物。最早在同乡会中办起会刊的是湖北,它是1903年1月办的。浙江留日同乡会是1902年10月成立的,《浙江潮》1903年(光绪廿九年)2月17日发行。

 

  为什么要办杂志?

 

  因为同乡会“本会对待内地,有输入文明之义务”。当时办刊的宗旨中有三条:一是力将输入外来文明和发扬本国特性融贯为一,反对舍己芸人;二是立言务着眼国民全体之利益,企图将改造中国与先行建设浙江联系起来;三是重视启蒙开智,力图将救亡御侮落到实处。

 

  鉴于这样的办刊宗旨,《浙江潮》主要还是一本销往国内的杂志。这从销售点的分布即可看出。第一期的国内外发行点有31个,辐射了上海、北京、广州、南京、长沙、武汉、成都等主要城市,其中杭州的发行点就有5个,分别是三桥址(总派报处)、太平坊(浙西书林)、葵巷(安定学堂)、水师前(浙报馆兼采办处)和回回堂前壁(史学斋)。杂志到第十期之时,发行网点增加到72个。

 

  17年之后,杭州的学生社团中,就有一本跨校的《浙江新潮》的刊物,因刊登一篇金华人施存统(音乐家施光南之父)的《非孝》而爆发了“一师风潮”,当时浙江教育会的杂志也叫《教育潮》,仅从刊名看都明显受《浙江潮》影响。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浙江潮》创办时的编辑兼发行者除蒋百里外,还有孙翼中(后任《杭州白话报》经理兼主笔)、王嘉榘(嘉兴人,后成为著名的革命人士,参加过拒俄运动和辛亥革命)、蒋智由(浙江诸暨人,近代著名诗人,曾任《新民丛报》主编。其子蒋尊簋为著名军事家,与蒋百里一起被章太炎先生并称为“浙江二杰”)、马君武(广西大学创办人)。

 

  刊物定于旧历每月二十日发行,栏目设有社说、历史、教育、记事、大势、杂录、新浙江与旧浙江、调查会稿和文苑等栏目。创刊号的目录中,没有署作者名,从第二期开始都署了名。

 

  刊名《浙江潮》,是用来“作革命潮汹涌的象征”,因宋朝文人周密著有《浙江潮》一文, 开篇即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据人考证,《浙江潮》的发刊词由蒋百里执笔写就。现在的人可能会不信,一个去学军事的人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好的文采。那你去看“家庭主妇”秋瑾的诗和书法便可知道。当时的这一批精英皆饱读诗书又胸怀世界,否则他们不可能漂洋过海去求学。好多人最后并没有获得一纸文凭,如秋瑾,如鲁迅,但最后他们不仅改变了自己,更是改变了我们的民族。

 

  《浙江潮》杂志开篇如此写道:

 

  岁十月,浙江成留学于东京者,百有一。组织一同乡会。既成,眷念故国,其心侧以动,乃谋集众出一杂志,题《浙江潮》,且述其体例而为之辞曰:

  我浙江有物焉,其势力大,其气魄大,其声誉大,且带有一段极悲愤极奇异之历史,令人歌,令人泣,令人纪念。至今日,则上而士夫,下而走卒,莫不知之,莫不见之,莫不纪念之。其物奈何?其历史奈何?曰,昔子胥立言,人不用而犹冀人之闻其声而一悟也。乃以其爱国之泪,组织而为浙江潮。至今称天下奇观者,浙江潮也。

 

  爱国之泪汇成浙江潮,这是多么新潮的说法啊。此种文笔和意境跟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颇为神似。

下一篇:“后高考时代”如何过?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