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博客 > 名家专栏 > 黄仁柯 > 正文          

徘徊梅花岭

作者:  上传人: 发表时间:2014-10-15

徘徊梅花岭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扬州屠城”的故事了,就知道“数点梅花亡国泪,三分明月故臣心”这样的诗句了,但真的得以走进梅花岭,却纯属一个偶然。
 
  那是2004年春季,浙江百名作家诗人赴扬州采风。在扬州的采访当然丰富多彩,瘦西湖、炀帝陵、个园,只是没有梅花岭,据说是时间来不及,使人不能不感到扼腕。一直到就要离开扬州的头天晚上,才从出租车司机口中得悉,梅花岭就在我下榻的宾馆侧畔呀!
 
  这晚上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忐忑不安地叩响了“史可法纪念馆”的门扉。管门人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儒雅长者,虽然还睡意未消,见我言词恳切,破例为我提前开馆,使我终于得以观瞻先贤的音容笑貌,得以重见了那段金戈铁马的惨烈岁月。
 
  史可法经略扬州,实际上从l644年5月就开始了。当时的形势对于南明政权来说已经十分严峻。按理他们应该痛定思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了,可是他们不,照样互相攻讦,照样骄奢淫逸,照样大兴冤狱。史可法不得不充当救火兵的角色,东奔西走。直到l645年4月12日,明弘光帝才命他回防扬州,而两三天之后,多尔衮的十五万铁骑就奔驰而来,于是扬州成了名副其实的死地。
 
  当时扬州居民四十余万,而史可法可以用来抵敌的部队只有一万人。面对十五倍于我的对手,史可法当然知道战争的结局将会是什么。但是史可法又同样明白,这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斗非打不可。清兵人关之后,基本上没有遭到明朝军队像点模样的抵抗。正因如此,原本还抱着试探心理的多尔衮才拒绝了南明政权议和的请求。
 
  正是抱着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多尔衮完成了对于扬州的军事合围之后,史可法连写了五封遗书,字字泣血。
 
  第一封是写给母亲的:“不孝儿可法遗禀母亲大人:儿在宦途一十八年,诸苦备尝。不能有益于朝廷,徒至旷远于定省,不忠不孝,何颜立于天地之间!今以死殉城,不足赎罪。望母亲委之天数,勿复过悲。儿在九泉亦无所恨。得副将德威完儿后事,望母亲以亲孙抚之。四月十九日,不肖儿可法泣书。”
 
  第二封信给夫人:“可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
 
  第五封信给副将史德威:“可法受先帝厚恩,不能复大仇;受今上厚恩,不能保疆土;受慈母厚恩,不能备孝养。遭时不遇,有志未伸,一死以报国家,固其分也,独恨不早从先帝于地下耳。四月十九日,可法绝笔。”
 
  给史德威的遗书有点出典。为了防备仓皇中来不及自裁落入敌手,史可法在多尔衮攻城之日召集众将,问“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可连问三声俱无人回答。要向自己敬爱的长官捅刀,这个任务难担呀!史可法就有点生气,语调也高了起来。再问间,二十出头的史德威慨然站了起来。史可法大喜。他与夫人结婚二十几年,一直没有子嗣,夫人劝史可法纳妾,均遭严词拒绝。他当即宣布收史德威为子,并关照史德威:“吾死之后,当葬吾于梅花岭下!”
 
  安排好后事,史可法便率领守城军民紧张备战。当时扬州商贾士民凡四十万,差不多都在史可法精神的感召下投入了守城的战斗,套用一句现代术语,肯定就是“众志成城”了。
 
  四十万血肉之躯到底没能挡住多尔衮的红衣大炮,l645年4月25日,多尔衮的红衣大炮轰坍了扬州西北角的城墙,数万铁骑潮水一般冲杀过来。
 
  遭受了重创的敌兵见人就杀。镇守副使、太守、都督相继战死,史可法急忙解下佩刀自裁,手下的部将争先上前抱住了他的手。史可法急了,连喊“德威!德威!”关键时刻,史德威怯了场。他实在不忍心向自己敬爱的师长下手,而且他到底也还心存侥幸,还想着能护送史可法突围。
 
  史德威的判断当然错误。十五万铁骑已经接到了多尔衮屠城的命令,连一只飞鸟都不准漏网!史可法一行刚走到东门,就被潮涌的清兵打得七零八落,死伤殆尽。史德威侥幸脱离了战场,他料定史可法必死无疑。第二天他又摸黑潜赴东门寻找史可法的遗骸,但成千上万具尸体枕藉街巷,要找一具尸骸谈何容易。天亮时分,尸骸没找到,他就被巡哨的士兵一根索子捆进了多尔衮的大营。
 
  史德威一点也不惧怕,把为史可法收尸的原委和衷托出,心想既然辱没了史可法的将令,那就索性跟着史可法一块去吧!
 
  多尔衮倒是一个蛮有意思的人,在验明史德威的身份之后,他毅然下令释放史德威,让他去为史可法寻尸下葬。不过,这时离城破已经十二天,堆积如山的尸体早已腐烂,哪里还找得到史可法的遗骸?
 
  史德威怏怏离开了扬州。由于没有能得到史家太夫人的认可,他又怏怏离开了南京,回到山西老家。直过了一年,局势已趋平稳,他才又从山西老家返回扬州,按史可法的遗愿,在梅花岭下为他建立了一座衣冠冢。
 
  史可法的下落(或者说结局)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一是突围时被清军俘虏,劝降不从被多尔衮亲手所杀;一是突围而出,后来还干了许多大事;还有的更玄,说是被神仙救出驾鹤而去。第二、三种自然不足为凭,但即令第一种也漏洞不少。多尔衮历来对史可法看重,曾多次遣书劝降。若史可法真的为其所杀,他绝不会把他的尸首往死人堆里一推了事。我以为,史可法最大的可能是被乱军所杀,因为只有这种设想才能与史德威日后的行状相吻合。当然,在史可法辞世三百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细究这些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过不管怎么说,史可法的肉身没能长眠他所钟爱的梅花岭。但是这又有什么呢?他已经将他的魂魄留驻在这苍山绿水之间,岭上那斑驳老梅身上绽开的花朵,不正是他用他的鲜血吐哺出来的么?
 
  徘徊在梅花岭下,凝望史可法衣冠冢,我想了许多。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史可法的所作所为是大可以被称之为“迂腐”、“背时”的。但是,在一股股“亡我之心不死”的势力正虎视眈眈面对着我们的时候,如果没有史可法式的群英人物,如果没有史可法们所坚持的精神与气节,一个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么?
 
  回答当然是明确的。我不敢盲目乐观,起码是在现在。

下一篇:“后高考时代”如何过?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