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杂谭】KD同志妙趣横生的考证文字 / K D
作者:KD同志是“白马清秋”团体的“开心果”,熟读文史,博闻强记,涉笔成趣。他最近与团体内同志邮件来往中的考证文字,读了不光开心,而且“开眼”——长知识,长见闻。这样的文字埋没在邮件中岂不可惜?因此摘录数段,让读者共享。靳灵附记。
1.“二百五”为何成为贬词
古代馈赠,以千金为厚礼(千金小姐之说,或起源于此)。一千两金子,或者银子,用红纸(应该是红布)包成两封,用盘子递上,沉甸甸的,很够意思了。因此,一封就是五百两,半封就是二百五十两,按理也很够意思了。问题是历来的上级,对送礼褒贬不一,收过两封的,对于敬献一封或半封,往往流露出不屑的神色。于是“二百五”不幸就成为贬词,也就是藐视上级的“半疯”了。
2.“朋”和“友”字的本意
因为牙痛休息,翻书忘忧,倒也找到一条古典。原来朋友的“朋”,最早的象形文字,是一群斜着往上飞的代表鸟的羽毛。而“友”,则是两只手,一上一下,拉在一起,可见“拉兄弟一把”和“提携”以及“牵手”,起源很古老了。朋友两字合在一起,意义更加完美:有一群人,大方向一致,又互相帮助。章太炎《狱中赠邹容》诗中有一句“临命须掺手”,用到这两个字特别是友字的本意了。
3.关于“退潮”的联想和感悟
我看了观潮的电视直播,忽然有了一点感悟——潮水来时,“万面军声”,铺天盖地,排山倒海,惊心动魄。电视转播,到此为止。观潮人群,也就随之散去。谁关注退潮呢?退潮发生在在悄然寂然无声无息之中,在不知不觉之际,潮水消失得无影无踪。其实,没有退,就没有进。因此,我很喜欢那首唐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作者的思绪,另有所属,但注意到了退潮的表象,启发良多。
4.由同伴制作PPS而想到易经
古人说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显然提出了一种分门别类的理念。现代科学,不就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吗?小白和鲁海从几千张照片中,挑选制作精品的材料,反映了这个“理念”还是行之有效的,这个“体系”更是长盛不衰的。
《易经》被翻译成“研究变化的教科书”,如同《水浒》被翻译成“105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情况相似,不可谓毫无道理。“易”,就是“变易”。世上万事万物,“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这话真当言之有理。
5.“越南”称谓的来历
越南和我们浙江,很有些远亲关系。汉朝的时候,越南叫做“交趾”,据说是当地人民从小赤脚走路,脚趾开张角度远比穿鞋子的人们伟大,站在那里,左右大脚趾似乎交叉似的,于是有了这么一个不很得体的“域名”。当时浙江的越国早已灭亡,后裔流落四方,以逃命、生存、发展。这些流民一路从浙江到福建,到广东,到广西,一直到云贵高原,不断有大小部族就地生根,于是依次出现东越、闽越、南越以及百越等名称。柳宗元被贬官到那一带,写过有一首有名的诗,提到“共来百越文身地”,说明唐朝就用这个“域名”了。这样的情况延续了两千多年。清朝的时候,交趾国内发生战乱,宗主国接到报告,派兵前往稳定局势。事定后,新的领导要求将这块地方更名为百越。清廷认为不妥,理由是好比足球比赛不可越位犯规,想了很长时间,终于定名为越南,倒也合情合理,所以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