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智客潮 > 众言堂          

『原创』遥远的富春江

2012-01-28 作者: 上传人:

[align=center][b][font=黑体][size=14pt]遥远的富春江[/size][/font][/b][/align]    [align=center][font=宋体]小毛[/font][/align]    [align=center][b][font=黑体][size=14pt][/size][/font][/b][/align]  [size=4][font=宋体]明天就是[/font][font=Times]1[/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Times]23[/font][font=宋体]日了([/font][font=标楷体][font=Times]壬辰年正月初一),[/font][/font][font=宋体]诸位春江插友[/font][font=Times][font=标楷体]记得否?43年前的[/font]1[/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Times]23[/font][font=宋体]日我们是被同一条船从杭州送到富阳春江公社插队落户的。[/font][/size]
 [font=宋体][size=4][/size][/font] 
 [size=4][font=宋体]先于我们去宁夏六盘山的同学豪情满满,后于我们去黑龙江的同学也不乏壮志。一直来,我总以为我们这些到富阳春江公社插队的是同学中最平庸的一部分。我总希望有人能为这帮人留下一点文字,因为我很清楚我不能为自己写出什么来。然而,就是平庸也是不能忘却的。[/font][font=Times]1969[/font][font=宋体]年[/font][font=Times]1[/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Times]23[/font][font=宋体]日一个阴冷的早上,天亮得很晚。我在[/font][font=Times]6[/font][font=宋体]点钟到南星桥码头时,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到了,可是天还没有亮。码头上阴冷阴冷的,没有红旗,没有广播。全然没有了同学去宁夏六盘山时的风光。就是和去黑龙江的同学相比也少了点动静。我有过一次送同学赴黑龙江的经历,列车停在白塔岭的编车场上,编车场上红旗招展,歌声嘹亮,列车启动,车上车下几千人一同哭起,憾声震天,哭也哭得很有豪气。与他们相比,我们这一拨象是被偷偷地赶出了杭州城。[/font][/size]
 [font=宋体][size=4][/size][/font] 
 [size=4][font=宋体]从杭州到富阳春江不过[/font][font=Times]60[/font][font=宋体]里路,船是被拖着走的,要航行[/font][font=Times]5[/font][font=宋体]个多小时。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完全记不起我们干了些什么,在想些什么。可以肯定的是船上没有笑声也没有哭声。留在我的记忆里的是:冬日的富春江上天阴沉阴沉的,象是要下雨,却总没有下。我们几个是当时船上最年长的。临出发前,几个学弟学妹的父母来到我的家,希望到了农村,我能够照顾他们。现在,我已经连这几个学弟学妹的姓名都记不得了。因为,事实上我完全没有能够照顾他们。在农村,他们的适应能力、生存本领要明显强于我这个长几岁的人。不过,我毕竟得到过学弟学妹父母的嘱托,使我在船上想悲切都不敢了。[/font][/size]
 [font=宋体][size=4][/size][/font] 
 [size=4][font=宋体]到达春江建设码头已经是下午的事了,码头上依然没有红旗,没有广播,只有几声叮当声。开始我以为是远处哪个农家在做道场。然而,这叮当声由于我们的到来,变得更加密集,才使我意识到,这个“道场”原来是在为我们做的。叮当声的制造者是当年公社雇来欢迎我们的。现在这些制造者也应该上了年纪了。我可以确信,他们肯定已经记不起,当年他们来欢迎我们可以拿到多少工分。但我不能不说的是,为了这场欢迎,我们每个人付了[/font][font=Times]10[/font][font=宋体]元钱,这[/font][font=Times]10[/font][font=宋体]元钱都要在每人的[/font][font=Times]230[/font][font=宋体]元安置费里扣的。不过知道我付出[/font][font=Times]10[/font][font=宋体]元钱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当年的[/font][font=Times]230[/font][font=宋体]元安置费中[/font][font=Times]150[/font][font=宋体]元是为了盖房子的,[/font][font=Times]150[/font][font=宋体]元就可以盖房子了,这[/font][font=Times]10[/font][font=宋体]元钱就应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为这几声叮当声,每人化[/font][font=Times]10[/font][font=宋体]元钱,在当时应算是一桩相当奢侈的享受了。[/font][/size]
 [font=宋体][size=4][/size][/font] 
 [size=4][font=宋体]在春江建设码头上,我们被就地发配到不同的大队。佗佗和我被分到了临江,老丁和斑马被分到了华共。蝌蚪等分别去了太平、裕丰、新华、山建和富源,其中几处离开建设有十几里地,他们要抓紧赶路,否则天黑到不了家。当时也有同学就留在了建设,刘姓同学是留在建设的,她不能算是嫁到华共去的,因为她成为斑马的太太那是后来的事了。高三有[/font][font=Times]4[/font][font=宋体]位同学算是送我们几个下乡的,他们和我们一起经历了阴冷的一天,我真的感激他们。很遗憾他们几个后来也都没有能够逃脱下乡,其中两人已经英年早逝了。[/font][/size]
 [font=宋体][size=4][/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已经从“停课闹革命”搞到了“复课闹革命”,革命就要玩完了,干革命的或被革命的该怎么办?上山下乡是毛泽东唯一可以提供的出路,也是自命革命者们不好推托的。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这一拨到富阳春江公社插队的同学,如果还能用一个相对褒意一点的语言来形容,就是“识时务者”,但算不上“俊杰”。因为识时务,下乡两年左右就开始有人陆续成功地回到了杭州。若干年后,坐同一条船上来富阳春江公社插队落户的人成为了省市政要、大学的校长。好象他们的简历上都没有忘记填写富阳春江公社插队的这一段,但是他们大概不会同意自己仅仅是一个识时务者。[/size][/font]

游客398343497 最后编辑于 2012-1-28 20:32:35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