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报晓:公鸡打鸣告诉人们天将要亮了。寓意吉祥向上,黑暗即将结束黎明马上就会到来。
“金鸡报晓”,又叫“金鸡报响”、“鸡唱晓烟”。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在很久以前北方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溪水环绕的巍峨石崖,叫“鸡公子寨”,山顶上有一只金色的雄鸡,每天凌晨都给村里人啼晨报晓。金鸡一啼,对面山岩里就敲敲打打,发出一片锣鼓齐鸣的响声,山下周围的村庄都能听见。
因为金鸡经常飞到菜园里啄食青菜,有一天,一个浇菜的妇女对着金鸡骂,边骂边用尿杓指金鸡,谁知她用尿杓一指,金鸡就骨碌一声从山上掉了下来,一头栽在山下河旁的大路边,变成了一块形似鸡公的大石头。从此,山上再也听不到金鸡的啼鸣和对面山岩的锣鼓声了。打这以后,路过寨下鸡公石旁的行人,都要抓一把米放在石上喂它;不然的话,就会在路上跌跤。现在,寨下溪河旁的大路边,还有一块孤零零,形状非常像大公鸡的大石头,昂首挺胸,跃跃欲飞,栩栩如生。
古代计时器尚未发明,早晨的鸡鸣一声,向人们报告新一天的开始,它不仅是庄户人家的时钟,也是公共生活的时钟。战国时代,著名的函谷关,开关时间就以鸡鸣为准。落魄而逃的孟尝君,面对大门紧闭的关口,担心后面追兵到,食客中有会口技者,学鸡鸣,一啼而群鸡尽鸣,骗开关门。这个故事被司马迁写入《史记》,传为熟典。
古代汉族有“杀鸡”的岁时风俗,流行浙江金华、武义等地。每年七月初七,当地民间必雄鸡,因为当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若无雄鸡报晓,便能永不分开。 农历十月一日,河南一些地方要杀鸡吓鬼。传说是阎王爷放鬼,至来年清明节收鬼。民间以为鬼怕鸡血,鸡血避邪,故于十月一日杀鸡吓鬼,以使小鬼不敢出来。俗语称:“十月一日,杀小鸡儿。”
另外,在古时有一种留“长命鸡”的习俗。临近娶新时,男方要准备大红公鸡一只,女方准备一只肥鸡,母鸡表示新娘为“吉人”。出嫁时,女方所备的公鸡一定要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抱着,随花轿出发,并要在公鸡未鸣之前赶到男家。类似的还有土家族称踢毽子为“踢鸡”。春节时,男女青年一起踢“鸡”,一人将“鸡”踢起,众人都去争接,接到“鸡”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而男女青年往往用草追打自己的意中人。以后“踢鸡”就成了谈情说爱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