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智客潮 > 畅言集 > 徐迅雷          

如果孟姜女看到这个野长城

2016-09-29 作者: 上传人:

当务之急是,弄清是非,

辨明责任,提高标准,

赶紧给“野长城”的修复构筑一道真正的“长城”。



修缮工程完成后,摄影师拍摄的小河口长城某段。



另外一段未被修缮的小河口长城城墙。


  被称为“中国最美野长城”的锥子山长城,位于辽宁绥中县永安堡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辽宁境内明长城主干线,不少段点坐落在燕山山脉的险峻山岭之间,地处深山老林,原汁原味,所以有“野长城”之称。然而,最近这“野长城”被弄得一点也不野了,有长长的一段被修缮后,远观像一条白蛇,近看似一条马路;更有网友形容:“一条窄窄的水渠里,盛满了无法流动的固体的水。”


  这是当地文物部门给“野长城”大毛山段修缮出来的容貌。原本残缺起伏的垛口墙,以及青砖地面,都被抹平了,铺了一层灰白色覆盖物,融合到一起,成了一条硬化的“平板路”,仿佛一垛“大白墙”。与附近地铺青砖、保留墙垛的长城相比,这段延绵500米左右的“平板路”非常异样、十分突兀。文物遗存修复修缮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修旧如旧”,这“野长城”修得像一条白蛇,完完全全失去了“旧貌”,变出了目不忍视、惨不忍睹的“新颜”,难道你就没有能力做得到最起码的“修旧如旧”?


  如果孟姜女看到这个如此被修理的“野长城”,她是哭煞还是笑晕?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曾几次来过锥子山长城,对于这样的“抹平修理法”,不客气地说:这种维修的结果,让人们感受不到长城的文化和历史,人们与文化遗产对话的渠道被割断了;尽管《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后,国家对长城维修的程序要求越来越严了,但相关部门进行修缮时可依据的标准还是不够充分和明确。


  然而,当地文物部门的官员,那当然是一口咬定:这么修,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形成的方案。不知这些专家都是些什么专家,至少不包括专家董耀会吧?“这种中间略高、两边低的平板状,加上覆盖一层三合土,防水效果好,夏季可抵雨水冲刷、冬天可防存水上冻”;当地官员强调,这段长城是抢救性修缮,是防止长城加速破损,“是否好看”并不是最重要的,云云。问题是,这里的本质不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你要好看那可以在上面画花画草画蓝天画白云,那不就漂亮好看了么?自己生养的儿子,再丑也要说“长得体质好”,这可以理解;然则,这个长城可是“公物”,可是“文物”,可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如今当务之急是,弄清是非,辨明责任,提高标准,赶紧给“野长城”的修复构筑一道真正的“长城”。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以保护世界遗产的高度和要求来保护“野长城”。大家都知道,我国的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而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大概这里的“野长城”属于没有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部分,仿佛像个“弃儿”,就让当地“弄弄”算了了。世界遗产是指“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纳入名录之后,如果保护不力、遭到人为破坏,那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找你算账的。古老长城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即使没有“延伸”至辽宁锥子山,那也要以保护世界遗产那样的标准和要求来保护锥子山的“野长城”。


  《长城保护条例》对修缮长城规定了十分严格的流程,维修申请和设计方案需向文物部门层层申报,各级文物部门都要组织专家组评审;然而,此次维修,设计、施工、监理、评审,都是文物系统“内部循环”“自说自话”的,正等待着竣工验收;而今仅剩下媒体的监督监管,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