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群星闪耀时(连载3)
--从岳飞到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徐迅雷
岳飞被杀,不仅是陆游的伤心事,也是一个民族的伤心事。岳飞作为抗金名将,能文善武,既是一个军事家,又是一个文化人,他的《满江红》壮怀激烈、浩气长存。“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正是让人感慨的杭州人的“杭铁头”精神。
“杭铁头”是古往今来杭州人内在的一种精神品格:外柔内刚,不惧磨难,坚韧不拔,决不低头!外人大多都不知道,在吴侬软语的后面,有这样一种“杭铁头”精神。杭铁头,硬骨头。“杭——铁头!”钱学森面对记者,曾用杭州话拖长音念出这三个字,笑眯眯地说:我们杭州人头硬,叫“杭铁头”。北宋杭州人沈括,是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文化人,他孜孜矻矻执著写作《梦溪笔谈》,成了“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里讲到同时代的毕升,通常也被认为是在杭州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搞科研终归是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的。
“杭铁头”的精神品格,深入民间,深入生活,从杭州小吃“葱包桧”里可见一斑。杭城本土特色的小吃不算多,但有一种很有名,街巷里弄时有所见,它就是“葱包桧”,里头包的就是“油炸桧”——油条。当年杭城百姓,以面团捏成秦桧夫妇人形,入油锅炸,称“油炸桧”,也叫“油炸鬼”。
与岳飞“还我河山”一样,生于杭州清河坊祠堂巷的明朝兵部尚书、“救时宰相”于谦,是杭州人至为骄傲的民族英雄。明英宗时,瓦剌入侵,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于谦率师二十余万,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但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于谦青年时代写下《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的“粉骨碎身浑不怕”,正是典型的“杭铁头”精神。
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的明末抗清英雄张苍水,是浙东义师的领袖,曾与郑成功联手作战。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兵败被清军从宁波押解回杭途中,写下了“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的诗篇,给西湖山水注入阳刚之气,黄宗羲因此将张苍水比作文天祥。
杭州历史上的文化人,常以“杭铁头”精神为傲。1904年生于杭州的常书鸿,是“敦煌的守护神”,他自嘲是个“杭铁头”,决定的事坚决不再改。常书鸿是满族人,出身于驻防杭州的旗人,但早已“杭州化”。而1869年生于杭州余杭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更是一个典型的“杭铁头”。
作为辛亥革命的元老,章太炎一生孤鲠,半世佯狂,虽经历磨难,7次遭通缉,3次入牢狱,仍矢志不渝。他与《革命军》的作者邹容一样,同为“革命军马前卒”。1903年,因刊载邹容、章太炎的革命檄文,“苏报案”爆发,章太炎被捕,邹容出于义愤自动投案,两人在审讯庭上慷慨陈词,继续宣扬革命。力倡排满革命的章太炎,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其胆色是一般书生难以望其项背的。
鲁迅曾回忆其师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这是对“杭铁头”精神的最好概括。
章太炎在抗战爆发前逝世,他生前敬慕张苍水,说“生不同辰,死当邻穴”;他的遗愿得以实现,葬于张苍水墓旁。不承想,“文革”初期坟墓被平毁。1961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岳飞墓——这个西湖边最大的纪念陵墓,同样被毁得不成样子。其实在“文革”前的1964年,因为胡乔木的一首《沁园春·杭州感事》,称西湖墓葬为“妖骸祸水”,要“扫此荒唐”,屡屡来杭小住的毛泽东看了之后,挥笔写下尖锐的批语:“杭州及别处,行近郊原,处处与鬼为邻,几百年犹难扫尽……”,从而导致了1964年底西湖风景区的大规模毁墓拆碑事件。
(未完待续)
本文始发于2014年10月13日《南方人物周刊》,在此连载的是收入书中的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