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智客潮 > 众言堂          

南湖里“游”出个黄亚洲

2016-06-29 作者: 上传人:

杭州   浙江  我们故乡,
要宣传黄亚洲:

他从南湖里“游出”,
体制里成才壮大…

 

南湖里“游”出个黄亚洲

 

  二十年前,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大片《开天辟地》曾经轰动一时。二十年来,每年的7月1日,央视电影频道都要重播这部影片。在建党九十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该剧的编剧、著名作家、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黄亚洲为党的生日再献厚礼——由他创作的反映中共建党历史的长篇纪实小说《建党大业》已修订完毕,将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南湖既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黄亚洲生活工作过多年的地方。可以说,黄亚洲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与南湖有着密切的联系。


  游向一个特殊之湖


  黄亚洲属牛,在新中国成立前两个月降生在杭州西子湖畔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浙建四公司的工程师,母亲是杭州开元小学的教师。儿时的他很喜欢西湖,夏天经常和一帮同学到西湖里去游泳,跟西湖有着无数次亲密的接触,所以他一直将西湖称之为“母亲湖”。


  上小学时,黄亚洲就很崇拜那位一上大学就能穿上军官服的堂兄,很想长大后成为堂兄那样有作为的人。也许是风光如画的西湖山水给了他创作的灵气,他的第一篇作文《美丽的西湖》就引起了学校重视。语文老师将文章油印出来,发给全年级各班的同学做范文讲评。这一下,他便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秀才”。从那以后,黄亚洲的兴趣便转向了写作,以至于上中学时,他还像模像样地当过一回“编剧”。


  那是初二学期,学校组织学生下乡帮助农民割稻子。回校前,学校决定和村里举行一次联欢晚会,班主任便把“编剧”的任务交给了“秀才”黄亚洲。他绞尽脑汁,编了个名为《王半仙》的“独角戏”。剧情是写一个自称“王半仙”的算命先生,常用迷信方法骗农民钱财,最后被民警揭穿骗局而瘫倒在地……戏编得不错,但谁都不愿演“王半仙”这个坏蛋。最后黄亚洲只好自编自导自演,他向村民借了长布衫、瓜皮帽,又用铁丝弯了副“眼镜”,这样“全副武装”的“王半仙”,一出场便让人笑痛肚皮。从此以后,“半仙”便成了黄亚洲初中时代的雅号。


  正当黄亚洲心中萌动着文学的理想时,“文革”到来了,随之而来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于是,他带着杭州第四中学的高中文凭,匆匆从西湖“游”向一个特殊之“湖”。


  1970年6月27日,黄亚洲告别了父母亲,来到浙江省安吉县境内的“南湖林场”。南湖林场当时名为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第九团,团里的领导都是部队的现役军人。黄亚洲被分配到九团十四连,当上了一名不穿军装的兵团战士。


  十四连是“知青连”。8月,连里的三百亩桃梨结果,连队安排黄亚洲夜里守夜值勤,以防有人偷梨子。同去的几个战友每次总是要让黄亚洲多巡逻,想法儿把他支开。天亮等黄亚洲筋疲力尽回来时,才在曙光里发现值勤点堆着一堆梨皮,原来守夜的兵团战友都在大嚼香梨,他们怕一本正经的黄亚洲知道坏了好事。连队指导员年终总结,全连一百多号人只有黄亚洲与另一位班长从来不吃农场的一只梨子和一只桃子。


  为人忠厚的黄亚洲后来由“知青连”调到“场员连”,当上了“第一大组”的组长。“场员连”的场员,都是劳改释放人员,黄亚洲所管的第一大组有七十多号人,他们当中有国民党的原将级军官,也有各种因盗窃、诈骗而曾服刑的人员,还有所谓的“现行反革命”。黄亚洲在这个特殊的“南湖”里,整日与这些“特殊的人”打交道,白天带他们劳动,夜间组织他们“学习”,同时也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这样的生活使二十二岁的黄亚洲对不同的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日后的文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南湖林场有五万亩的丘陵,一到春天,桃花红了、梨花白了、茶叶绿了,绚丽的景色让人心醉。场内还有个水库,面积比西湖还大,水清见底,鱼儿肥壮。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带兵路过这里时,曾下马沐浴,所以它又叫“天子岗水库”。自然,一到夏天水库又成了兵团战士的天然“游泳池”。当年常在西湖里畅游并把自己称作“水牛”的黄亚洲,便成了这里的常客。与“湖”特别有缘的他,经常诗兴大发,曾创作了《湖里的太阳》等诗篇。


  然而,在南湖林场这个特殊的“湖”里,生活并非都是富有诗情画意的,常常是复杂中夹着严峻。有一天,黄亚洲正在房里写作,突然有场员跑来报告:


  “黄大组长,不好了!”


  “出什么事了?”黄亚洲起身问。


  “有人写反动标语了。”


  “快去看看!”黄亚洲飞也似的赶到现场。


  果然,在场员大院的“大批判”专栏里,有一条 “反标”。黄亚洲心里顿时紧张起来:这可怎么办?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就算是最重大的事件,一查出来谁写的就完蛋了。


  “保护现场”、“核对笔迹”、“调查取证”,经过夜以继日的破案,最后查明“反标”竟是一位场员的孩子写的。小孩子的动机是对父亲长年在南湖林场监督下劳动,一时回不了上海表示不满。这件事对黄亚洲触动很大,他及时报请连队领导和团保卫股同意,不将此事放大,对孩子及其家长只作“思想教育”了事。他还在“政治复查”中,对场员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鉴别,先后为十多名表现好的、有冤情的场员摘掉了“帽子”,或者提前让他们与家人团聚。所以场员们见了黄亚洲,都恭敬地称他为“黄大组长”。


  黄亚洲赢得了兵团战士和首长的好评。1971年8月,他加入了共青团;1973年11月,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工作岗位也由九团上调到三师师部,先在组织科担任青年干事,后转到宣传科担任宣传干事。若干年后,黄亚洲发表在《清明》杂志上、被《中篇小说选刊》转载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交叉口》,就是以他经历的“反标事件”为素材创作而成的。


  “游”进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湖


  转眼间到了1975年9月,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销了,黄亚洲被安排在浙江省桐乡县卜院丝厂政治处当宣传干事。这期间,黄亚洲在宣传工作之余仍坚持诗歌创作。有一次,他从《儿童时代》杂志上看到一则征文启事,就写了一个短篇小说《河水与井水的故事》。该文一发表,竟然先后获得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全国征文奖、浙江省首届优秀少儿文学作品奖。他写小说的劲头顿时大了起来,随后一连串短篇小说得以发表。紧接着,他和别人合著的诗集《密密的小树林》,又获得了浙江省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


  说起黄亚洲的影视创作机缘,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获得的。1979年他在回杭州探亲时,看了一部反特片电影。他想,这样的侦探片不是太简单了吗?如果这样简单的故事能拍电影,我也能编,兴许编得更有看头。回到丝厂后,黄亚洲就创作了他的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侦察员的爱》。


  卜院丝厂有个小伙子会写诗、会写小说,还会写电影剧本!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时任嘉兴地区文化局副局长顾锡东的耳朵里。顾锡东是著名电影《蚕花姑娘》的编剧,特惜人才。1979年11月,他拍板将黄亚洲借调到浙江湖州,在嘉兴地区《南湖》杂志编辑部当文学编辑。黄亚洲终于“游”进了另一个艺术之湖。


  黄亚洲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投给西安电影制片厂后,被“西影”外稿组的邵组长一眼看中,邵很快带着导演一起从西安赶到浙江找黄亚洲商谈。结果剧本不仅在西安电影制片厂主办的《电影新时代》杂志创刊号上全文发表,而且易名为《R4之谜》拍成了电影。


  在《南湖》编辑部,黄亚洲一边当编辑,同时不放松自己的文学创作。他分别创作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交叉口》等多部文集,并在《电影文学》、《萌芽》等刊物上发表了《渎职》、《妹子厂长》、《摄像机在扫射》、《爱妻》等十多部电影文学剧本作品,同时,他的一系列电影被西影、珠影、八一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水镇丝情》、《大厦小屋》、《观音今年十二岁》等。他的电视剧创作也同时起步了,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的电视剧《女船王》获得首届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电视剧评比奖。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个个成就,并没有改变黄亚洲一贯的作风,他依旧是一身军便装、一只黄挎包、一双旧军鞋,甚至大部分时间都不穿袜子,其实他是舍不得穿,因为这时候他已经有个上幼儿园的女儿了,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袜子起什么作用?脚的外面不是有鞋裹着吗?”


  1983年,在组织的推荐下,黄亚洲进入杭州大学中文系读书。他在兴奋之余,自嘲自己三十四岁当上 “太学生”。两年后,他拿着大专文凭又回到了浙北地区,这次不是回到湖州,而是直接调到嘉兴市担任文学刊物《烟雨楼》的主编和嘉兴市作家协会主席。这一下,他真正来到了遐迩闻名的南湖!


  嘉兴南湖,原名马场院湖,因古代湖中多鸳鸯,又叫“鸳鸯湖”。湖面有六百四十多亩,晴日里,波光潋滟;细雨中,烟雾如画。据史书记载:五代中吴节度使广陵王钱元燎在湖滨筑楼,取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烟雨”二字为楼名。元代,“烟雨楼”被兵火毁之。公元1548年,嘉兴知府赵赢征民夫疏浚城河时,运土于湖中堆成小岛,并在岛上仿建了一座“烟雨楼”。


  真正使南湖名扬天下的是在1921年7月底,具有开天辟地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从上海秘密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画舫上继续举行。中共一大代表在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并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从而翻开了中国革命崭新的一页。


  一个细节促成了黄亚洲和汪天云合作编剧大型纪实故事影片《开天辟地》。那是1989年的3月,浙江省电影创作年会代表在南湖“烟雨楼”举行创作座谈会。会后,南湖纪念馆的负责人宴请与会的剧作家们。
“你们这些‘大手笔’,可别忘了我们南湖啊!”纪念馆负责人举起了酒杯。


  “干!”大伙说了几话客套话后,举杯一饮而尽。


  唯有黄亚洲酒端到嘴边没有喝,又把杯子放回到桌子上。此刻,他眼望“烟雨楼”外,只见南湖上烟雨蒙蒙天水一色,犹如一幅厚重的水墨画。蓦然间,他的眼光定格在湖边那条“红船”上。


  革命声传画舫中,
  
诞生共党导工农。
  重来正值清明节,
  烟雨迷蒙访旧踪……


  董必武同志当年为南湖题写的这首诗一直在黄亚洲耳边回响,很快,创作的灵感来了。


  “我们把中国共产党建党当做创作题材吧,虽然陈独秀这些争议人物不好把握。我可以先执笔,你来帮我把关。”黄亚洲对坐在身边的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秘书长汪天云说。


  “我跟你的想法正好相同。”汪天云说。


  “好,我们就试着来写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吧。”黄亚洲愉快地举起酒杯与汪天云碰了一下。


  黄亚洲立即投入查找历史资料的艰难过程中,一遍遍进入嘉兴图书馆的库房寻书翻资料。此时的黄亚洲,已创作过多部影视剧本,在影视创作圈内算是一名年轻的“老手”,加之他对历史也一直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写作初稿的状态应是“最佳”的。他的思绪从五四运动学生焚烧卖国贼曹汝霖住所到痛打章宗祥,到北大校长蔡元培挺身而出救学生;从李大钊、胡适等营救陈独秀,到毛泽东在湖南发动“驱张运动”;从中共一大代表秘密离开上海会议地,到登上南湖画舫,一一道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何叔衡、李达、李汉俊、张国焘等百位历史人物,在他笔下的历史画卷中“复活”了;北京、天津、巴黎、长沙、武汉、嘉兴等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画卷中波澜起伏……黄亚洲文思泉涌,笔走蛟龙,仅用两个月的业余时间,就写出了长达十万字的上下集电影文学剧本,经与合作者讨论后,径自送到上海电影制片厂。


  正当黄亚洲稍微松了一口气时,骤然“风云突变”。原来为了保证这一重大题材的作品质量,上影厂成立了由上海市电影局局长吴贻弓挂帅的《开天辟地》创作题材领导小组,采取同一题材分四路同时组稿的独特办法,分别向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沙叶新、电视剧《李大钊》编剧周振天、上海工人作者张来昀同时组稿。对于黄亚洲和汪天云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极其严格的“考试”。


  “交卷”的时间到了。沙叶新的剧本是以毛泽东为核心人物展开的,张来昀则以一大会议的实际开法为主,周振天则因故没有递交初稿。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陈至立以及市电影局长吴贻弓等领导,先后组织了十余次讨论会、咨询会,听取各位党史专家、艺术家的意见,于1989年6月22日正式议决采用“黄汪本”。同年9月,经过作者四次修改的《开天辟地》,终于投入了拍摄。中央财政、上海市、上影厂总共投资近八百万元经费,加上大量的人力、物力,拍成了一部广受欢迎的纪实性革命历史巨片。许多人看了之后表示惊异:“原来陈独秀不是坏人,他在建党中发挥过这么大的作用啊!”此后二十年来,几乎每年逢 “七一”,中央电视台第六频道都要播放一遍《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获得了一系列奖项:上海市“七一”征文优秀作品奖,上海市第二届影视文学奖,上海影评人奖,1991年度十佳影片奖,文化部全国优秀故事片奖,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电影奖,第十二届全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特别奖。


  游回美丽艺术之“湖”


  1989年年底,黄亚洲回到家乡工作,在浙江省作家协会担任办公室主任,他从南湖又“游”回了西湖。当时,他还在紧张从事《开天辟地》剧本的创作与修改。因为浙江作协的办公室是个综合部门,每天忙于行政、总务、财务、文秘、老干部工作,甚至每一天的车辆调度。黄亚洲白天忙碌公事,晚上则蜗居于父母家中的一个小房间里修改《开天辟地》。他那时在杭州是无房户,生活条件艰苦,虽然开始穿袜子了,但依旧很节省,一只朴素的黄挎包每天不离肩,以至于作家王旭烽写了一篇有感而发的随笔:《永远的黄挎包》。


  在创作《开天辟地》后,黄亚洲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创作电视连续剧《老房子新房子》。该剧再现了杭州市中东河治理中,河道两边居民在搬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活灵活现的“小人物”,具有浓郁的“杭州味”,至今仍被杭州市民津津乐道。


  紧接着,黄亚洲又把自己的视野转向改革开放后引起巨变的浙江农村,于是,电视连续剧《野姑娘茉莉花》问世了。在这部电视剧里,黄亚洲用重笔浓墨,成功塑造了野姑娘茉莉花这个“现代李双双”的新人物,并写出了茉莉花、杜鹃花、任红艳、夏丽娜、水莲花这“五朵金花”的不同性格、不同追求及不同归宿。该剧获得了第十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1992年1月,他当选为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3月,成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此后,他又先后成为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十六大代表、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2001年,建党八十周年前夕,黄亚洲经过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日出东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与此同时,由他编剧的二十二集电视连续剧《日出东方》在央视热播,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8年5月,在中国汶川大地震的第九天,黄亚洲一头扎入地震灾区采访,走了满目疮痍的都江堰、绵阳、绵竹、汉旺、北川,创作了四十多首情真意切的诗作,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被全国报刊大量选载。值得一提的是,黄亚洲在灾区写的诗歌《施园长有点苦恼》在博客发表后,立即被报纸转载,紧接着又被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领导读到,上海方面筹集的五十万元援助金不久就到了施园长的幼儿园账户上;几乎同时,黄亚洲写的采访随笔《哪个浙江老板,能给都江堰孩子寄送一座抗震“活动棚”》在杭州报纸上刊登后,立即有位杭州萧山区企业家赶到都江堰,仅八十天,他就造好了一所漂亮的“都江堰爱心亲子园”,成为都江堰震后开园的第一所新幼儿园,施园长带领着四百多名孩子在开园典礼上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黄亚洲的这首堪称是神奇的诗,被一些诗人称为“中国当代诗歌效用的奇迹”,在诗歌界传为佳话。


  2010年,黄亚洲又创作了长篇小说《雷锋》,这又是中国第一部写雷锋的长篇小说,被《中华儿女》、《文艺报》等报刊重点报道。


  
也许是南湖的水给了黄亚洲无穷的力量,让他在文学的泳道上搏击浪花,勇往直前!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