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智客潮 > 畅言集 > 徐迅雷          

让阅读与写作快乐起来

2016-02-29 作者: 上传人:

徐迅雷,著名杂文家、作家、评论家,

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现任《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首批专业带头人之一。

 

让阅读与写作快乐起来

 

徐迅雷

 

 

  01.答问录

 

  五问五答

 

  提问——《业务交流》记者鲁颖。

 

  问:您以时评杂文著称,写作效率极高,是秉持怎样的写作理念,为何对这一文体情有独钟?

 

  答:我的写作理念一直来都是很清晰的三句话:一、百姓立场,公民写作;二、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帝王唱赞歌;三、取时评之素材,写杂文之华章。对杂文和评论感兴趣,是因为:一、比较擅长,写着快乐;二、题材素材不绝;三、可以最直接表达思想。

 

  问:您藏书甚富,能否谈谈您的读书方法,平时是怎样搜集资料的?

 

  答:每年买书花费两三万元,大抵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读书无方法,知识可外储。搜集资料的方法极简单,就是建立自己的材料库,每天添加材料,始终保持着Word文档1000页以上;每条材料加若干关键词,以便搜索。

 

  问:在“浅阅读”盛行的时代,如何还能沉潜下来进行深度的思考、阅读和写作?

 

  答:“浅阅读”也是好的,就怕不阅读。除了主观能动性之外,思考是现实逼的,阅读是写作逼的,写作是兴趣逼的。当然,这都是开心快乐的逼迫。

 

  问:您多年来一直支持环保和慈善,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去做这些事的?

 

  答:应该做和必须做,而且要快乐地做。我不买车,始终骑车上下班;生活向来简朴,一条60元买来的裤子穿了16年,破了反而更酷。这算是对环保事业的支持吧。每年捐赠1个月的工资加奖金,其实也就十二分之一,才1万多元。幸运的人要帮助不幸的人,助人为乐的“乐”是最好的乐。

 

  问:能说说您对年轻新闻工作者的寄语吗?

 

  答:有兴趣,能坚持。要让阅读与写作愉悦起来、快乐起来,向前走,不停步。

 

 

徐迅雷作品


  02.经验谈

 

  下够工夫

 

  从《都市快报》调到《杭州日报》之后,常常要写六七千字的长篇述评。这个开写前要下够工夫。2015年7月7日见报的历史述评《沦陷与抵抗——杭州八年抗战:浩气壮湖山》,近7000字,广受好评,在“西湖评论”微信公号上的点击量也很快突破1000次。占有材料,多多益善,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把能找到的有关杭州抗战的书全买了,其中有的旧书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已是孤品,仅仅买书就花了我800多元,尽管有的书最后没有派上用场。而有的书还买了两本,另一本送给负责采写纪念抗战报道的同事参阅。

 

  看一看所买的主要参考书书目:

 

  《抗日烽火中的杭州》,杭州市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杭州抗战纪实》,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编,1995年6月印;

 

  《血证(一)——侵杭日军暴行实录》、《血证(二)——侵杭日军暴行资料汇编》、《血证(三)——杭州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成果汇编》,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西湖旭日——中共杭州历史简编(1919—1949)》,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中共杭州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悲章痛史铭英雄——杭州抗日战争故事》,赵冠义著,杭州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之江风云——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杭州地区坚持斗争记略》,杭州市新四军研究会编,2009年9月印;

 

  《抗日战争在萧山》,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杭州抗战历史图片展》,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杭州市新四军研究会编,2005年6月印;

 

  《民国杭州新闻史稿》,何扬鸣著,杭州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双叶集》,张白怀、朱为先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无语江山有人物》,傅国涌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烽火抗日忆当年征文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中共杭州市委老干部局、杭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编,1995年12月印;

 

  这里史料最详实的是《血证》,此为国家级的社科项目;编得最好最可读的是《抗日烽火中的杭州》,它不是资料的堆砌。

 

  此外,搜集到的有关杭州抗战的资料,超过10万字。

 

  我本来并不熟悉杭州抗战这段历史,正是研读了大量书籍资料,知之甚详,差不多成这一领域的专家了。《沦陷与抵抗——杭州八年抗战:浩气壮湖山》一稿送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有关学者审读,唯一提出一个数据质疑:抗战时期杭州是1市14县还是1市13县?根据《抗日烽火中的杭州》,审稿学者所言的“1市13县”并不正确。

 

  倚马可待

 

  平常储备足够,倚马可待不难。有的评论选题,是领导夜间临时确定的,时间紧迫,需要立即出手写好,没有一次被难倒过。

 

  比如,2015年5月26日下夜班后回到家10点钟接到领导电话,需要写一个有关一带一路的评论,立刻动手,不到两个小时写好发稿,即第二天见报的吴山时评《一带一路的浙江新机遇》。再如2015年7月8日夜里9时,报社决定在强台风“灿鸿”到来之前提前刊发评论,立刻动手写出《台风没治 雨水可治》的吴山时评。

 

  很典型的是,2015年5月11日夜“一夜四次”的写作:8点多完成印月潭评论《饭局三问》;9点多回到家,10点多接到电话,为“创业咖啡”报道配发短评《从“龙井香茗”到“创业咖啡”》;11点多再次接到任务,急速为《致杭州》特别报道发刊词改编润色;12点多再一次接通知,在1点钟截稿前完成纪念汶川地震的评论《记住汶川,记住“5•12”》——这些文章都在次日见报。

 

  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12月1日夜里10点钟,接到值班编委电话,在两个小时内一挥而就写好评论员文章《历史选择杭州 杭州书写历史》,发在1版。这是关于G20峰会落地杭州的评论。那天白天忙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和浙江省杂文学会联办的“徐迅雷作品研讨会”,这个选题的评论是由另外一位评论员来写的,但临时发现质量不过关,于是让我赶紧另起炉灶写一篇。也是两个小时一挥而就,在夜里12点交稿。文章基本不用修改,字数是1188字。一见报即受到杭州市主要领导的高度好评。

 

  我平时重视材料的积累,不仅买了多本有关G20的书籍,而且积累了十几万字的相关文字材料,属于厚积薄发型。这一篇成为我写G20多篇评论中的代表作。参评好新闻奖时,被评价为:体现了作者驾驭重大题材的极强能力,可见作者深厚的评论功底;作品的主题鲜明——“历史选择杭州,杭州书写历史”,有内涵、有力度;文章的思维和结构非常清晰,中间部分的并列结构写出了深度、鲜度和明晰度;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不仅写得有深度有分量,而且写得可读好看,属于佳作。

 

  幕后服务

 

  署名为“吴山平”的文章,都是长篇宏论,有的是我独自一人完成的,有的是合作的。另外还有其他同仁所写的评论员文章,或提出意见建议,或直接动手帮助认真修改、润色、提升,赋予更多理性中的激情。

 

 

  如吴山平文章《美丽杭州——美丽中国的实践样本》,开笔第一句改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立意立刻变得高阔。吴山平文章《城市国际化:杭州阔步走向世界》,开头一段改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聚集地,国际是人类世界的聚合体。杭州,美丽的东方之城,在城市国际化的道路上,正阔步走向世界。”语句整齐,切合题意。有些太寻常的“普通话”,经置换修改,呈现的面貌立刻不一样,如《城市国际化:杭州阔步走向世界》的结尾一段,原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开头,改为英国哲学家阿瑟•赫尔普斯的名言,就更有韵味,修改后的结尾是:

 

  推动世界这部水车运转的水浪,往往发源于人迹罕至的地方。在每一个源头,都需要默默的努力,由此一步步踏实地前行。世界大门已经打开,走向国际化的道路,正在考验着一座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只要我们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开放的姿态,阔步地走向世界、激情地拥抱世界、大气地融入世界,杭州一定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得更加绚丽璀璨!

 

  本报评论员系列文章,都是评论部各位评论员分工写作的,为了让风格更为统一,有时需要悉心修改。2015年5月25日见报的《逐梦美丽中国 杭州砥砺前行》和5月27日见报的《践行核心价值 涵养最美风尚》,全文都经过精心认真的修改润色,从而让评论员文章的表达富有诗意色彩。比如前者的开头改写为:“初夏杭州,著柳风柔,烟绿生树,诗画江南。为了呵护好这一方山水,多年来,杭州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在时间的卷轴上,不断描绘‘美丽杭州’的‘新富春山居图’。”后者的结尾改写为:“溪水经过河谷,冰川经过崇山,阳光经过大地,美好的价值观经过我们的心灵,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杭州将继续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拓展城市精神新内涵,将其外化为杭州的气质,内化为杭州的灵魂,升华为杭州的美丽。”

 

  读者评价

 

 

热心读者到场为徐迅雷送上鲜花

 

  在集团内部网站,评报员有诸多好评,比如:

 

  集团24号评报员,在2015年6月26日发表题为《短的长的都写得好》的内部评报说:23日,杭报头版(A01版)及A04版各有一则徐迅雷写的时评,一短一长,各有味道。头版“印月潭”栏徐迅雷短评《家长漏夜排队究竟担心漏掉什么》,区区几百字,却从“家长漏夜排队”这一现象中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知灼见:教育投入充足,教育资源才充足,唯充足而无调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一定要公平均衡,最大可能缩小差距,那么,择校本身就变得“零意义”,家长也就不会担心漏掉什么了。相对来说,A04《国内新闻》版“热点热评”栏徐迅雷时评《如何医治扭曲的医患关系》篇幅较长,但长有长的味道,说得更透。且看提要题:“医学首先是情感的产物,其次才是科技的产物;所以,‘悬壶济世’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济世’的使命;医学要有温度,要有人的温度。”没有一种人文关怀,估计写不出这样有情怀的文字。

 

  集团9号评报员,在7月6日发表题为《短文,范文!》的内部评报说:杭州日报头版徐老师的言论《大大地办,大大地学》短短400来字,把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提升到了非常重要、非常实在的高度,回答了学习是什么、什么是“老有所学”等问题。说文章好,不仅是短文,也是一篇范文。“改文风”就是要向徐老师学习!

 

 

徐迅雷作品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在2015年12月1日“徐迅雷作品研讨会”上,参与研讨的各位专家、媒体同仁有诸多肯定,这里摘要几句:

 

  徐迅雷有“三个心”:一是公心,二是诚心,三是爱心;还有“三个气”:一是正气,二是锐气,三是才气。——万光政(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徐迅雷是一个自我要求非常高的人,一个很真实的人,一个很纯正坦白的人。——杨星(都市快报社社长)

 

  徐迅雷在边界的把握上非常好,通过人文、通过历史人物来做一种社会启蒙,这是特别可贵的地方。——吴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以公民写作的姿态,以知识分子的思想视野,想在人家的前面,做在人家的前面。——骆剑伟(杭州日报编委)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