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面的突破 两岸的福祉
本报评论员 徐迅雷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一条好消息,立马传遍网络。
习近平、马英九,此次会面,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这是一次重要的突破,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过去,一次次跨过海峡的历史性握手,皆是党的领导人身份。这次“习马会”,经商定双方见面时将互称“先生”,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体现了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而这次“习马会”地点安排在新加坡,这同样是务实之举。发展两岸关系,最需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谋取新篇。
对于两岸领导人会面,大陆方面的态度是积极的、开放的、一贯的;而马英九近年来也多次重申,在“适当时机、适当场合、适当身份”下,不排斥与大陆领导人见面。跨出去,实现它,其实并不容易。在台湾的政治环境中,说三道四的人有不少,“抗议”之声一定有。然而,具有大境界大格局大举措,方有大收获大成就大局面。历史,一定会铭记这次开创性的“习马会”。
如今,两岸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双方增进互信,是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平,才能带来福祉;合作,才能增进福祉。这些年来,随着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的实现,两岸经济合作持续深化,两岸民众交往日益密切。去台湾自由行,不仅仅体验宝岛山水之美,更能领会台湾人文之美;去台湾读大学,不仅仅是做交换生,还可以读本科、读硕士博士……两岸交流蓬勃发展,密切了同根同源的同胞情,给两岸同胞带来了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曾几何时,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了两岸;从激烈军事冲突,到长期尖锐政治对峙,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终于打破相互隔绝的坚冰。作为“百年老店”的国民党,也走过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再到竞选党的“三部曲”。台湾曾经启动了经济起飞的按钮,走向了开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后又放慢了脚步,大陆则飞快地超越了上来。台湾和大陆,如今各有优势,开放合作,前程锦绣,福祉无限。
那么,如何进一步深化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如何进一步增进两岸民众的福祉?如何让“两岸一家亲”真正变成“亲如一家”?这里头自然有着很多可以谈、应该谈的地方。高层可以谈,基层也可以谈,这叫“合作无极限”。如果双方认真协商、坦诚合作,开放的步伐一定可以加快加大。
看看地图,浙江距离台湾很近,杭州到台北的直线距离,中间点差不多就是温州。心的距离近了,空间的距离就会感觉更近。不久前的9月4日晚,台湾“最真情欧吉桑(大叔)”吴念真编导的经典作品《台北上午零时》,在杭州剧院上演;而在10月15日拉开帷幕的2015杭州文博会,台湾馆人气爆棚……这次“习马会”会面结束后,两岸领导人将共进晚餐;同样,我们在杭州,在台北,在祖国大地的处处,在岁月深处的时时,作为普普通通的两岸同胞、亲人、朋友,也可以在一起,温馨地共进晚餐,在暖意融融中,在烛光摇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