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智客潮 > 畅言集 > 徐迅雷          

从“高铁”到“大飞”

2015-11-05 作者: 上传人:

从“高铁”到“大飞”


徐迅雷




  飞机的事,是大事。11月2日,上海,中国大飞机C919首次正式下线,宣告中国可以自主生产大型客机。C919基本型布局为168座,最远可以飞5555公里。首飞在即,迄今订单已达517架。


  飞天难,入海难,入地难,在地面飞奔也不容易——我国的高铁,已是成熟制造业的典范,作为优势产能,具有国际竞争力,已开始“走出去”。相比之下,大飞机还是第一架下线,还要等待试飞;其机载设备中的核心部件,由于自主研发技术还不成熟,仍有赖于进口,包括发动机、航电、飞控及起落架等等。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这是现实;要想进步,还是要一步步来。


  不妨把中国大飞机简称为“大飞”。从“高铁”到“大飞”,是中国制造业进步的标志。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航空航天装备是重点突破领域。国产大飞机的下线,正是航空装备制造的一大突破。《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规划要落到实处,制造要看到成果。毫无疑问,大飞机如同“领头羊”“领头雁”,将对我国高端制造业产生深远影响。


  C919的设计制造,是一个大合作的过程:以“中国商飞”为主,22个省份、200多家企业、36所高校、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其中也有重要的“杭州制造”的成果:应急发电机舱门,就出自在杭民企“西子航空”公司。这是整个飞机唯一可以在空中可以打开的舱门,里面的发电机装置可以给飞机应急发电。舱门虽然尺寸不大,但是结构极复杂,涉及30多项航空特种工艺技术,经过反复试验攻关,通过适航检查,最终成功交付。


  制造强,国则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方也好,离开了智造的制造,那是强不起来的。在《中国制造2025》中,核心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个过程要贯穿“中国智造”。要想“上天入海”,就得改革创新、追求不息。


  制造业落后,梦想就会打盹、理想就会停顿。当年的大飞机“运10”从上马到下马,就是一个明证:“运10”在“文革”期间就立项了,随后就进入了一个痛苦的“建造”过程。当时没有相应的基础工业和科技支撑,机型可以模仿波音707,但在材料、制造工艺、装配等领域,全面遇到困难。没有办法,只能因陋就简,敲敲打打、拼拼凑凑:关键的发动机,就是把引进的波音 707备用发动机直接装上“运10”使用;复合材料的生产加工不过关,也缺乏适用的导航和雷达系统……基本上是“土法上马”,组合拼装,外观像模像样,内部则是隐患重重,无法保证安全。尽管这一架是试飞成功了,但无法可持续发展,不能够生产第二架、第三架,最后在1985年以下马告终。


  直到2008年,新的国产大飞机重新立项上马,这中间停顿了二十多年,时间确实是长了点。然而,有的东西是急不来的,这次C919下线准备首飞,就比原计划推迟了1年。“大飞机”也不能贸然“大跃进”,一定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


  大飞机和中国制造,两者相辅相成,都在做着“起飞”前的努力。新经济、新制造、新动力,最需要上上下下、孜孜矻矻的新努力。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