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李强省长专门为丽水写了篇六千字长文,值得深读!

2015-07-15 作者: 上传人:

李强省长专门为丽水写了篇六千字长文,值得深读!

 

  今天,李强省长在《中国环境报》发表了一篇6300多字的理论文章,全文只聚焦一个地方——丽水。在文章中,他谈了对丽水和丽水干部群众的感受,并对丽水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丽水率先成为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和先行区,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示范。

 

 

  这是《中国环境报》电子版截图。

 

 

  这是《中国环境报》电子版截图(局部)。

 

  全文如下:

 

丽水要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

 

浙江省省长 李强

 

  5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省舟山、杭州考察指导工作,主持召开浙江工作汇报会和华东七省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展座谈会。

 

  这次考察,总书记对浙江新时期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他提出,浙江要“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这是总书记对浙江工作赋予的新使命,也是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行动指南。

 

  总书记希望浙江能再接再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深化“八八战略”,努力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同时,他也对浙江新时期改革发展提出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做出新作为、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牵引作用、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认真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协同推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

 

  总书记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在浙江工作时,就用大量时间深入各地基层和省直部门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力求跑遍、跑深、跑透。总书记指出,“八八战略”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总书记在浙江工作了5年左右时间,去过舟山市调研13次,去过丽水市8次。因此,近期我专程赴丽水市调研,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指导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了解丽水在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方面的情况。

 

  3天时间,我到遂昌、松阳、青田、缙云4个县市,看了一些企业、市场和农村,听取了丽水市和缙云县的情况汇报,有3点深刻感受:

 

  一是生态环境优美。丽水处处青山绿水,是全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二是发展态势良好。这些年,丽水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为导向,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实现了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的协同推进。

 

  三是精神面貌很好。我看到丽水包括遂昌、松阳、青田、缙云的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很好。无论是市里班子还是县里班子,班子很团结、很有思路、很有干劲,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很好。

 

  今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今年也是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10周年(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9天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发表了评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丽水是浙江省天然的生态屏障,素有“华东氧吧”、“浙江绿谷”之称,是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和福安江“六江之源”,生态资源优势非常突出,又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着良好的基础,理当先行引领示范、发挥更大作用。

 

  我希望丽水要率先成为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和先行区,努力打造全国性的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双示范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示范。

 

  围绕这个目标,丽水要在以下4个方面下大功夫:

 

  第一,丽水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再谋新篇,立志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全国样板。

 

  习总书记这次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浙江生态环境保护,我有切身体会,在这里工作那几年投入了不少精力……几届省委一张蓝图干到底,使绿水青山发挥出持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这条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他特别强调,从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理念和工作层次的跃升。要继续探索有效模式和科学路径,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要在巩固好这10年来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再谋新篇、取得新突破。

 

  美是一种竞争力,在长三角地区,浙江最有竞争力的就是生态。对于丽水来说,生态就是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美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可以说,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丽水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丽水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这是首要的任务和责任。

 

  从全省来看,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浙江省的全面小康。所以,今年省里把26个原欠发达县帽子摘掉了,不叫欠发达县(丽水的9个县市区都是在今年26个欠发达“摘帽”县之列),最主要的还是要让这些县放下包袱,去掉这个标签,不要老认为自己是贫困地方、欠发达地方。关键还是要重新定位、加快发展。我们提了3句话:绿色发展、生态富裕、科学跨越。我们常说,不保护好生态,就失去了发展的意义;但不加快发展,也就难以实现百姓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对丽水来说,就需要在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之间保持平衡,走好平衡木,一定程度上讲,发展的难度会更大些。这也是当前丽水发展中最大的辩证法。

 

  从全球来看,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样板还是比较多的。瑞士就是很好的一个范本,地处内陆、山区地貌、文化多元,山地面积占九成以上,森林覆盖率31%。通过实施“绿色赶超”战略,从一个内陆山区小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环境最优美、生活最富裕的国家,人均GDP达8万美元,拥有众多跨国公司,达沃斯、苏黎世等成为世界著名的会议城市和疗养胜地。现在,绿色经济是发展潮流,天蓝水净为人所神往;以后高铁通到丽水,到杭州也只有1.5个小时,距离不是问题了,丽水也能真正融入到杭州、上海、长三角地区。以后丽水的发展机会只会多、不会少。

 

  新常态下,面对新情况新挑战新机遇,丽水要实现新发展,关键要抓紧谋划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力求新成效。首先要“五问”:

 

  一问丽水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彰显生态优势?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且许多地方生态环境并不比丽水差,丽水如何才能走出新路、持续进攻、确立优势,勇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全国样板?

 

  二问丽水如何集聚人才,实现生态经济化?如何才能抓住“高铁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机遇,集聚人才、科技、资金等各种要素资源,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问丽水如何在制度供给上先人一步?如何才能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上先行先试、探索新路,在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上找到最佳结合点?

 

  四问丽水百姓如何持续增收?怎样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最终实现最大范围内的富民惠民?

 

  五问丽水如何在浙闽皖赣国家级生态旅游试验区的整合过程中成为主角?浙闽皖赣国家级生态旅游试验区是由浙江省动议推动的,国家旅游局高度认同,现进入制定规划的流程,可能很快会上升为国家战略。丽水要勇担主角,主动出击,力求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只有把这5个问题想深想透想出对策来,才能实现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希望丽水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通过绿色生态发展,尽快富起来、更加美起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

 

  第二,丽水要在生态经济发展上更进一步,加快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

 

  没有发展就没有产业、就业、税收,就谈不上金山银山,也不可能有持续的生态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片面地一味地否认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是要使绿水青山转化为生产力。对于丽水来说,正确认识好“两座山”的关系,关键是要立足生态这个最大优势,突出“两大原则”、培育“三个新增长点”,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

 

  突出“两大原则”:一要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打造丽水经济升级版,有赖于各县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因地制宜、错位竞争。总的看,丽水各县市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要打好自己的“特色牌”。比如,青田是侨乡,要打好“侨牌”;景宁是民族县,要打好“民族牌”;龙泉是青瓷、宝剑之乡,要打好“历史经典牌”;等等。总之一句话: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

 

  二要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浙江经济新常态发展,关键要靠制度供给和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关键在创新。总的来看,丽水经济不大不强,重工业占了七成(不锈钢、建材、阀门、合成革等),处于全省最高水平。由于处于低端环节和低价值环节,今年受外部影响很大,工业下滑很快,呈现“两链”风险集中爆发态势。

 

  因此,丽水市要坚持创新发展,抓好科技创新“第一生产力”,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在发展中既做好减法、又做好加法。不能保护落后,要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该调整的抓紧调整、该转移的抓紧转移、该转型的抓紧转型。

 

  培育“三个新增长点”:就是丽水要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对照省里培育发展的七大万亿级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要巩固好现有生态工业(缙云的装备制造业、龙泉的汽摩配产业、遂昌的金属制品、松阳的不锈钢产业等)发展优势,通过“四换三名”推进制造业做强做大,在此基础上,精心谋划好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要做优生态旅游业。丽水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山水文化、黄帝文化、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华侨文化、畲族文化以及剑瓷文化、石雕文化、廊桥文化、摄影文化、茶文化、香菇文化。要大力发展民宿经济、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等产业,要把互联网加到旅游上去,要学会讲故事、编故事,旅游的规划要编好,景区间的道路要打通好。此外,要通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夯实好生态环境基础,“画好山水画,念好山字经”,建成长三角生态旅游目的地。

 

  二要做大养生产业。丽水现在有“国际休闲养生城市”和“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气候养生之乡”3块金字招牌。要加快“水养、药养、医养、文养、体养、气养”六养特色品牌培育,大力发展健康休闲、养生养老产业。

 

  三要做特农村电子商务。丽水有八大优势精品主导产业:笋竹、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禽、油茶、中药材;农村电子商务“遂昌赶街模式”也很有特色。丽水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电商化”,用“互联网+”改造农业、农村、农民,在淘宝网上建设市、县的特色馆,要让网络为丽水生态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此外,在生态经济发展中,丽水特别要注重特色小镇建设,将一个个经济增长点和历史经典产业落地到特色小镇这个载体上。特色小镇是浙江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平台、城市化的载体、文化传承的方式,是一种生产力的新组合。经济、文化、旅游功能的叠加,要有化学反应。应当说,丽水在特色小镇建设上有基础、有特色,已有4个特色小镇(莲都古堰画乡小镇、龙泉青瓷小镇、青田石雕小镇、景宁畲乡小镇)列为第一批省重点培育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要谋划一批市重点培育特色小镇,在特色小镇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丽水要在制度供给上更进一步,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排头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过去,我们习惯于通过搞运动的方式来整治环境,风风火火搞一阵子,过了没多久还是老样子。现在省里“五水共治”是下了决心长期治下去的,只有实现法制化、制度化,建立起长效机制,绿水青山才能真正保持下去。

 

  浙江省委省政府十分注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其中一条就是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不让因保护生态而牺牲发展机会的地方吃亏。去年,省里弱化了对丽水、衢州、舟山的GDP和工业的考核。还在开化、淳安开展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改革试点,就是探索通过量化环境成本、量化绿水青山价值,鼓励和支持生态源头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3条核心的财政政策:一是建立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生态补偿制度;二是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三是对工业税收实行保基数、保增长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这些制度,就是改革。

 

  我在今年的省政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在10个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实施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在全省各县市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将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30元。

 

  最近,根据《关于推进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5]8号)精神,省政府正在抓紧制定《淳安等26县发展实绩考核办法(试行)》,完善对26县与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发展实绩考核评价机制,及与财政转移支付、公共资源配置等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民生导向、发展导向、环境导向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考核办法的核心内容是:将对26县分两档进行分类考核,考核指标包括常规性指标(综合水平、绿色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四大类13项指标,100分)和动态性指标(根据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进行调整,20~30分);考核结果将与省财政补助挂钩,与用地、用能、排污等要素配置挂钩,与干部使用挂钩。

 

  山水资源不可以复制,但是制度可以复制。丽水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上有两条核心任务:一是着重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体系;二是健全自然资源产权、资产管理和监管体制(《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希望丽水放眼全国、锐意改革、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总结经验,为全省提供借鉴,力争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排头兵。

 

  第四,丽水要在农民增收致富上更快一步,用老百姓的真实故事来演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百姓不富起来,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无论是保护生态资源,还是发展生态经济,最终还是要体现在百姓增收上。要确保“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三条底线。如果生态底线守住了,但百姓增收底线破掉了,那说明改革还是不成功的。

 

  总体来看,近年来丽水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与全省比,丽水在百姓增收上仍是一块短板。丽水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13元)仅为全省(40393元)的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35元)仅为全省(19373元)的70%。省里对农民增收和城乡居民增收问题非常重视,连续两年出台了政策。对于丽水来说,就是要大力推进产业富农、素质强农、政策惠农、改革助农,加快让农民的荷包鼓起来,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基层群众。

 

  一要通过创业提高经营性收入。实施产业增收行动,致力于“经营乡村”,大力发展“美丽经济”、“高山经济”、“林下经济”等新业态、新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创业就业增收行动,让农民拥有技能、拥有学历、成为“丽水师傅”(如缙云培训缙云烧饼师傅),进一步鼓励当地村民进行网络创业,搭建农民转型升级跳板。

 

  二要通过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要通过改革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原来这块在整个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占比很少。要联动推进农村“三权”改革和户籍制度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宅基地空间置换,探索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让原来死的财产变成活的财产。

 

  三要通过精准服务实现扶贫帮困。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要全面消除家庭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问题。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将这99.5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比增长8%以上。

 

  我们现在对低收入农户实行台账制度,不仅是简单登记有几个人、收入多少,而且要将怎样致贫、帮扶措施是什么、帮扶责任人是谁、责任单位是谁,都要精准地列出,帮助低收入群众富起来,实现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丽水市各级政府一定要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

 

  总之,只要丽水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锐意改革、科学发展,完全有希望率先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丽水的明天大有希望。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