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一个人的奖,奖的是“智力领导者”

2015-10-08 作者:钱江晚报 上传人:孙继源

  还没有站上诺贝尔领奖台,屠呦呦先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屠呦呦获奖,有人不高兴了,好像屠呦呦还是不获奖的好。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40多年前为抗美援越研发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由政府组织,有许多部门、数百人参与,为什么由屠呦呦一个人获奖?反对意见则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起了关键作用,她的关键发现和研究思想,是其他人不具备或不能替代的,她个人获奖无可争议。

  其实,这个争论不是今天才有。2011年,屠哟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原“523”项目负责人就说,获奖说明中国人的成果被承认,是好事,但只奖屠呦呦一个人,“整个523项目组的人都不会同意”。美国人颁的奖,中国人本无“同意权”,但是围绕获奖发生的争论,反映了不同观念的冲突:是否应该承认并充分肯定个人的作用?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鲁白说,屠呦呦此前虽然屡获世界级奖项,但从未获得过国内学术奖。“国内的学术界更看重什么?是工作量?完整性?是谁的手做出来?但这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次体现了对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尊重。”鲁白认为,在青蒿素的提纯工作中,屠呦呦是团队负责人,是“智力领导者”,三个关键工作,即选择青蒿为提取对象,选择乙醚作为溶剂,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10倍的“升级版”,都是屠呦呦个人的原创。

  “智力领导者”,不就是“学术带头人”吗?学术带头人靠什么带?靠行政级别?靠公关能力,看你能拿到多少课题经费?科研经费能保障科研工作的进行,但不能保证你最终能获得研究成果;有经费、有团队的人很多,但真正有高价值成果的很少,因为真正有发现能力、创造能力的人不多。某个团队有创新成果,关键在于团队拥有具有创造能力的成员,即个人。

  抹煞个人的作用,也抹煞了团队之间的区别。因为有屠呦呦的获奖,我们才可以说,“中国科学家获奖了”,世界是通过屠呦呦个人才了解到中国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的。我们——-国家和社会大众,难道不应该感谢屠呦呦为国争光?没有杰出的个人,谁来“为国争光”?谁是“为国争光”的主语?只能是屠呦呦或李呦呦、张呦呦这样的个人。承认重视个人,能得到出色的个人和团队;压一个人,只能得到平庸的团队。

  屠呦呦在科研工作中不怕冒险,以身试药;现在为国争了光,对媒体说句话都小心翼翼,这样的环境,真有点让人担心向世界贡献“智力领导者”,只能是偶尔的事情。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