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应了解中日历史的另一面

2013-06-08 作者: 上传人:

 日本国内的一部分政治家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咄咄逼人,反映了近期愈发明显的国家意志,这无疑启发了中国重新反思中日关系的定位。

  直到今日,中国习惯使用这样描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2000年的友好交往历史,不幸的历史只有短短几十年”,“因此中日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如果事实不是如此的话,中国人将如何看待自己和邻居间2000年来发生的一切?

  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日关系从来都是分开讲的,重点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技术、人员的交流,因此大多数日本民众总体上认为过去日中关系是友好的,对中国和亚洲本来并不含恶意,这也是事实。由于日本历史教科书有意淡化对于战争的“因果关系”探究,仅作为“事件”处理,所以今天大多数日本民众对当今中日关系,乃至东北亚多边关系中的复杂因素并不了解。

  然而为什么2000年的友好交往,竟导致如此悲惨的不幸?我们对实现中日世代友好是否真的有信心?

    如果将中日关系串联在一起考察,也许可以看到历史的另一个侧面。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局动荡,日本乘机出兵半岛,实际上成为半岛宗主国。公元663年唐朝和日本在朝鲜半岛(白村江)发生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此役唐军大胜,日本领教了中国实力,直到16世纪末的近1000年间不敢染指朝鲜半岛。1592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攻打朝鲜,并企图借此机会征服明朝。明朝和朝鲜联军经过苦战击溃丰臣,此后近300年日本没有染指半岛直到明治维新。

    如从三国时期算起,经过1800年的“励精图治”,日本对中国的竞争优势以明治维新为契机最终形成。可以断定,日本绝非见识了帝国主义才对亚洲和中国产生侵略邪念。而甲午海战以后的中日战争就是1500年来中日实力逆转后的现实结果。

    今天的钓鱼岛之争,是历史上日本不断谋求改变现状的国家观的延续。围绕“现状”的“改变”和“恢复”,中日间的角力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才是客观的“因果关系”。

  中日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需要拿出极大的勇气去面对。要让双方的人民建立友好关系,必须在历史认识上有“对称性”,一方单纯强调“友好”而另一方不为之所动,这样的“友好”只能是形式上的,而形式上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