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3月12日,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居的马克思生平展览局部。 近日,人们在伦敦海格特公墓拜谒马克思墓。 2013年3月14日,是卡尔·马克思逝世130周年纪念日。很多国家的人们同我们一样,深切缅怀马克思的非凡人生和伟大建树。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其体现的科学精神赋予我们行动的力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纷纷出现对资本主义制度性缺陷的深刻反思,人们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期冀从中汲取精神能量。本版今日通过本报驻外记者的采访,透视西方国家涌动的“马克思热”。 发现与自身的紧密联系 ——访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居 驻德国记者 黄发红 卡尔·马克思生于德国西南小城特里尔,故居位于该城布吕肯街10号,是一座3层巴洛克式风格的灰白色小楼。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在这座小楼的2层降生。据说,马克思17岁离开特里尔之后,就没有再回来过。192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将这座小楼改建为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馆。1933年,德国纳粹上台,故居被没收,文物被洗劫一空。直到1947年5月5日,马克思故居被辟为马克思故居博物馆。 今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130周年。在纪念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来此采访,看到小楼及其花园都在紧张地修缮和改造之中。纪念馆管理人员迪策女士介绍,该馆14日重新开放并举行纪念活动,莱茵兰—普法茨州内政部长以及特里尔市长等人出席。 马克思故居博物馆目前归在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名下,由基金会的教育家迪策女士和诺伊女士负责管理。迪策女士对本报记者说,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马克思理论给当时以及后世带来的影响,“尤其是马克思对当下的价值”。 通过这次修缮改造,博物馆展厅将增加电子显示屏、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这些更符合现代人的习惯,同时也可以展示更多的主题内容和背景资料,形式也更加多样。”迪策介绍道。新改造的花园,种上了马克思最喜爱的花,力图展示马克思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马克思不只是研究社会理论,也研究自然和科学问题,有着十分渊博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一切感兴趣,是我们可以从马克思身上学到的最基本的一点。”她说。 博物馆一层主要介绍这座楼的变迁和历史沿革,二层展示马克思的主要生平,三层介绍马克思思想的传播情况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据介绍,博物馆近年来每年接纳的参观者超过4万人次。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这天,一般要接待约1000名参观者。 记者特意查看了过去3个月的参观者留言簿,发现参观者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除德国外,还有法国、西班牙、荷兰、英语国家以及拉美地区国家。“其中来自中国的访客最多,每年4万人次参观者中中国人超过1万人次。”前来采访马克思去世130周年活动的德新社驻特里尔记者证实了这一情况,他们要做的报道内容之一就是中国参观者。 “给博物馆带来人气的不仅是中国人,还有中国的成功。”迪策女士说,“中国的成功和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中国是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例,所以有很多人想从马克思这里寻找中国成功的答案。” 前来参观的德国人多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者,喜欢阅读,想了解马克思的真实面貌。冷战结束后,在西方民众的反思中,马克思作为哲学家、思想家得以重新被人们认识。马克思的很多理论,也被选入德国许多专业的教科书中。 “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迪策女士介绍道,“每年有超过200个班级的学生来博物馆上课学习,都是老师在讲到工业化问题,或者讲到中国的发展等相关内容时组织学生过来的。《共产党宣言》如今被视为对全球化运动的预言,其中所揭示的区域化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就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前身。” “对前来学习的学生来说,可以从身上的一件T恤提问,思考这件T恤从哪里来,由谁生产,在什么条件下生产,在什么样的工资水平下生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立即让学生发现马克思与自身的紧密联系。”迪策说。 “马克思热”给特里尔带来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在本届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上,特里尔市的重点推介项目就是马克思故居游。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30周年,特里尔市博物馆也将举办大型的“马克思形象图片展”。 柏林作家兼律师克鲁格女士曾在《新德意志报》上发表专栏文章,解读了当前西方“马克思热”的缘由:“有那么多的思想家,为什么要对马克思感兴趣?是因为他的著作。2008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阅读马克思《资本论》的热潮。其原因也许在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运作模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是符合现实的。” 这里很适合哲学思考 ——访英国伦敦马克思墓 驻英国记者 白 阳 海格特公墓位于伦敦北郊地势颇高的一片绿意浓浓的高地。这里安息着许多伟大人物的灵魂: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艾略特,物理学家法拉第,哲学家斯宾塞……而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 本报记者在马克思逝世130周年纪念日之际来到这里。 高大的古树和清亮的鸟鸣,衬托着这片墓园。墓园主路两边的一些墓碑虽装饰华丽典雅,却蛛丝遍布、藤蔓缠绕,还有的歪歪斜斜、字迹模糊。从入口沿左侧主路步行大约百米,就看见马克思的墓碑了。硕大的纪念碑庄重沉稳,让人肃然起敬。纪念碑上方的马克思塑像栩栩如生——他似乎在眺望远方,思考着哲学问题。碑的顶端和底端分别镌刻着这样的文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碑前的鲜花已有七八束,雨滴落在花瓣上,看上去似乎刚刚开放。其中一束鲜红的康乃馨是4位年轻人刚刚献上的。献花的科斯蒂·奥尼尔告诉本报记者,她是一名教师,还是社会主义教育国际的成员。他们的组织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途径,向青少年传达自由、平等、民主、和平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她说,她的三个朋友来伦敦看望她,一起实现了到马克思墓拜谒的夙愿,感到非常高兴。奥尼尔对记者表示,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其很多观点在今天仍然适用。不过,由于对马克思有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理论存在顾忌,一些英国人,尤其是学术界之外的政治人物,以前常常会避免谈起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但是随着欧洲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希望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她对此感到高兴,也希望能有更多人能了解马克思主义,并从中受益。 住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附近的卡尔是一名建筑师,他已经来过墓园多次了。他对记者说,他热爱哲学。“马克思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界,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生活在这个理想的世界,但是他的很多理论和观点已经变为了现实,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也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普世性。”望着马克思像,卡尔若有所思地说,“这里很宁静,很适合哲学思考。” 巴西律师罗莎正在伦敦出差,也特地抽空来瞻仰马克思墓。她带来了一束鲜花,并在马克思的碑座前留影。她告诉记者,她读过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认为马克思是一位时代的伟人。 记者在马克思墓前停留了3个小时,看到近80人来到马克思墓前,有的献上花束,有的拍照留影。前来拜谒的人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他们有的是学习政治、哲学的学生,有的刚刚步入社会,有的还带着自己年幼的孩子,为的是到这个“来伦敦不能不看的地方”感受伟人的力量。 墓园的工作人员萨沙告诉记者,这座墓园的参观者主要是为拜谒马克思而来,最多时每天有超过600人入园参观。现在因为天气寒冷,所以人稍微少些,但是随着马克思逝世13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预计近一段时间人数会持续增加。萨沙说:“马克思的墓碑前几乎总是有鲜花,那代表着他对人类做出了值得尊敬的贡献!” 认识转变激发新的兴趣 ——访美国《科学与社会》杂志主编大卫 ·莱伯曼 驻美国记者 吴 云 在马克思逝世13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美国《科学与社会》杂志主编、纽约城市大学名誉教授大卫 ·莱伯曼。 记者: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和政治理论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影响? 莱伯曼: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大萧条”以来,对马克思的浓厚兴趣在世界重新出现。据报道,马克思的著作特别是《资本论》的销售创了纪录。商业刊物和主要文学刊物出版了诸如《马克思最终是正确的吗?》等许多纪念文章,几乎全部将重点放在马克思对资本积累和资本危机入木三分的描述上,认为马克思第一个指出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明确特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扩张、两极化、不稳定及最终毁灭。 危机使得人们近年来首次将对资本主义两大问题——资本主义对经济稳定性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对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模式——的理解融为一体。占领华尔街运动提出,社会上1%的人掌握了经济和政治权利导致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发生危机(失业及住房、医疗保险、教育、老人保健等方面的问题),是危机的根源所在。 我相信,由于这一认识上的转变,人们将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新的兴趣。与多年前针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多次示威相比,今天的“华尔街占领者”对马克思主义能够提供的东西更感兴趣。马克思主义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吸纳新思想和新运动而变化和发展的。 记者:在美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莱伯曼:上个世纪70年代,我开始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只能向学生推荐几本参考书。此后,该类文献发展迅速。图书馆书架上摆满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各个方面的书籍,从对其古典文本的详细研究到世界各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再到对各种复杂数学模型和文献的研究。从历史、法律、心理学、文学和社会理论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也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学者出版了大量书籍。马克思主义者在检验马克思主义方面已经做出了出色的工作。 自上个世纪30年代起早期始,在《科学与社会》这本马克思主义季刊上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者大胆地批驳主流(资产阶级)社会学和政治科学的人物,研究资本主义上层建筑,解析美国军事行动等。在60年代发生“新左派”转变之后,刊物重点更多地放在了马克思主义本身上:各种不同流派的主张极其不同。 我认为,现在的任务是让聚光灯再次向外及向上照射,在至关重要的社会科学及政治实践中重新建立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 如果人们认真看一看过去100年社会科学以及今天社会科学的实践方式,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深远意义。马克思在学术方面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既见于马克思主义者涉及各种不同专业的著作,也见于对非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当今美国的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游离于政治、工会运动和其他社会领域之外。在学者中得到保存和发展之后,马克思主义现在必须再次向外移动,在工人阶级运动、社区、工作组织中建立存在,将马克思主义重新注入各个层级的政治和社会进步,逆转数十年来新自由主义的势头,并最终发展为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变革。 自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事业开创以来,我们实现了多大程度的发展?我们需要反思马克思以及所有为工人应获权利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先辈赋予我们的责任。构建社会主义,正是这项事业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值此纪念日应详细阐明的历史任务。
本报记者 黄发红摄
本报记者 白 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