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台当局“NO思维”耽搁了自己

2013-03-21 作者: 上传人:

  上周,台湾“海巡署长”王进旺在“立法院”表示,台湾在保钓问题上将坚持“与大陆共同处理”。同一天,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高华柱答询时强调,台湾与大陆“不军事交流的政策没有改变”。近期很多人呼吁两岸就南海与钓鱼岛问题进行合作,台当局频频说“NO”,令人遗憾。

  “NO”的习惯

  台湾当局对大陆说“NO”,已成惯性思维。上世纪80年代蒋经国时期,奉行的是“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为对大陆“和平统一”政策的回应。

  李登辉的“NO”,针对的是两岸本来各自恪守的一个中国原则,他抛出“两国论”,造成台海危局。

  陈水扁上台后,先承诺“四不一没有”,即不宣布独立、不更改“国号”、不推动“两国论入宪”、不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这些“不”倒是正面的,可惜扁食言了,后来不但废除了“国统纲领”与“国统会”,还拿出“一边一国论”,大搞“去中国化”。

  马英九当政,提出新的“三不”——“不统,不独,不武”,遂成台当局处理两岸问题的新基调。“不独”是国民党有别于民进党的根本,然而“不统”还是要放在最前面,这种次序安排,多少反映出“不对大陆低头才是优先选项”的深层心态。

  这样的思维下,马英九前4年用深绿背景的人主管两岸事务,两岸交流虽然突飞猛进,却总在细节处磕磕碰碰,倒手拗脚。在“没有连任压力”的第二任期,人们期望他会在两岸关系上放开手脚,马却一开始就声明“和平协议不是两岸政策优先事项”。如此这般,官员纷纷把“不”当作口头禅了。

  对大陆说“不”是一种习惯,一种情绪,甚至一种文化。“如果国民党不敢对大陆说不,会被一些人说没种。”一位台湾朋友私下交流时曾这样说。

  “NO”的顾虑

  当然,说“”并非一味的情绪化,更多的是基于政治利益考量。

  当年民进党以搞“台独”起家,为了对抗大陆,经常制造被大陆“欺凌压迫”的假象与悲情。民进党当政8年大搞“去中国化”,妖魔化大陆,深刻地改变了台湾社会的自我认知,强化了台湾人对大陆的刻板印象。国民党重新上台后,没有显示出拨乱反正的果敢,而是更多地去迎合膨胀的民粹,在对大陆“门打开”的同时,更强调“阮顾厝(闽南语,一起来护家之意)”,既要“两岸携手赚钱”,又时刻不忘“守护台湾尊严”,“保住台湾利益”。马英九团队认为这样最有利于保住选票。

  正因如此,马英九第一任期会对民进党的“抹红”批评那么敏感;所以陆生赴台读书,会被加上苛刻的“三限六不”;所以陆资入台会“裹上小脚”,限制多到当局官员都说“只有头壳坏掉才会进来”;所以台湾宁愿舍近求远进口美日的玉米小麦,会去进口美国瘦肉精牛肉,也绝不会进口便宜的大陆农作物……

  另一个原因来自美国。台湾问题专家李家泉认为,马英九两岸政策的最大问题是受美国“以台制中”战略的牵制,至今不能摆脱。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邱毅直言,在钓鱼岛问题上,马英九是亲美派,其考虑的出发点是配合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

  “NO”的蹉跎

  台当局当然有说“不”的权力,毕竟两岸互动是你情我愿。只是一味说“不”,会把“选举考量”凌驾于两岸民众福祉之上。

  错误的“不”,会失掉民心。今年1月底,台湾保钓船只“全家福号”渔船在钓鱼岛附近被日本公务船围攻,一旁护航的台湾海巡船无力招架,却还有空对后方出现的大陆海监船呼喊“立即离开”,只因为必须“避免引起两岸共同保钓疑虑”。结果,“全家福号”严重受损被迫返航。台湾保钓人士直呼,“大陆海监船为我们压阵”,“两岸合作保钓又有什么错”?

  军事专家和两岸问题学者认为,南海危机蕴含两岸军事合作的契机,两岸若能携手,有望突破南海困局。邱毅指出,钓鱼岛纷争中,日本最怕两岸联手。但台湾只会说“不”,这是置民族大义于不顾。

  开放陆资和陆生入台收效不佳,台湾教育界和企业界怨声不绝,当局松绑政策的步子却仍一步三顾。对台湾明显有利的事,当局尚且迟疑,遇事“防”字当头,“不”字当先,像两岸签署文化交流协议、增强军事互信等议题,台当局更是毫不松口。两岸关系不应只是做做生意,而应共同累积政治互信,才能行稳致远。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大陆对台“让利”和台湾对大陆说“不”之间,不该是顺理成章的逻辑关系。

  马英九执政5年多来,两岸关系取得诸多进展,但若满足于此而裹足不前,良机恐怕失不再来。光阴易逝,马“有历史评价压力”的第二任还剩3年,若不能为两岸奠定更扎实的政治基础,一旦台湾政党轮替,未来平添变数。届时,历史对这届台当局的评价又会不同。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