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50周年,本报特约请李泽泉博士撰写此文。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始终需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始终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始终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内核。让我们像雷锋那样,坚持集体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近年来,“最美”一词迅速走红,成为从民间到官方、从公众到学界、从新兴舆论场到传统媒体普遍关注的焦点。面对社会的“最美”思潮,人们不禁联想起了雷锋这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并从一幕幕动人的“最美”行为中看到了雷锋“当好人,做好事”的身影,看到了雷锋精神的永恒,倍增了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雷锋、需要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厚重感。
“最美”现象的涌现,反映了时代对雷锋名字的呼唤、对雷锋事迹的肯定、对雷锋精神的传承
雷锋,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自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以来,已经过了整整50个年头。50年来,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穿越50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形塑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世界。50年来,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50年来,历经沧桑世变,中华民族依然需要雷锋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强烈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雷锋日记》中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代表了成立仅10余年的新中国崭新时代的道德追求,呈现出激动人心的精神力量,反映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对思想道德的热切期望:集体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标杆。今天的年轻人,也许不一定都完全理解雷锋那个年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宏大抱负,但不能不敬重“激情燃烧岁月”的真挚追求。更何况,不管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变了,但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矢志不渝,我们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一以贯之,我们面对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未曾改变。对于社会主义新中国而言,雷锋精神诞生以来的这半个世纪依然是一个整体,始终是一个艰辛的探索时代、艰难的创业年代、伟大的复兴时代。这样的时代,始终需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始终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始终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而这一切,就是雷锋精神的内核。
如果说夏明翰、方志敏、刘胡兰、董存瑞这些战争烽火中挺立的英雄,为新中国绘就了信仰的底色,如果说时传祥、向秀丽、王进喜、王杰这些建设年代里涌现的典型,为新中国构筑起了精神的高地,如果说朱伯儒、徐洪刚、徐虎、李素丽这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范,为新中国树立了改革年代的精神楷模,那么,近年来涌现的吴菊萍、吴斌、叶霄雯、毛陈冰等“最美”人物,再次为新中国吹响了时代英雄的号角。不难看出,“最美”人物与先前的英模们,其精神实质都一样,都是不同时代的“活雷锋”,共同用自己的血和汗甚至生命不断描绘着雷锋精神这幅中华民族最可珍贵的精神画卷。
毋庸讳言,50多年来,历经社会变迁、岁月磨洗,雷锋的形象曾被曲解、被调侃、被贬低,雷锋精神也曾因为一度热闹的形式主义而陷入“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的尴尬境地。但是,50多年来,雷锋对于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意义却一直没有变。我们始终用“雷锋”代表人们心底的良知和善意;我们始终用“雷锋”来为生活中那些最美的人、最美的事冠名;我们还在用“雷锋叔叔不在了”来表达对理想淡漠、道德失范、精神滑坡现象的强烈忧虑。离开雷锋的日子里,“雷锋”其实从未离我们而去,雷锋精神也从未停顿在原地。时间向所有人证明,“雷锋”不是谁一时树起来的英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学”出来的榜样。雷锋精神不是硬邦邦的教条、干巴巴的口号,每个时代都在为它提供新的注解,每一代人都在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它进行丰富的加工和生动的诠释。雷锋精神早已超越了雷锋个人,超越了他所在年代,成为助人为乐、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奉献社会等等的代名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最具体、最生动的精神交集。改革开放以来,也曾有人断言“雷锋精神过时了”。不可否认,时代场景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那些与雷锋具有同样精神内核的人们,依然把社会的价值呼唤、时代的道德塑造和理想信念的执著,作为自己坚贞不屈的追求,支撑和建设着社会的文明大厦。这种人,时代和社会没有忘记,给了他们一个与雷锋同样响亮的名字“最美”。可以说,“最美”就是当今时代的“活雷锋”,差别在于,“最美”不是单个人,而是一群人;“最美”不只是一种具体行为,而是一种社会普遍趋向;“最美”不只是表层的言行,而是寓意深刻的精神丰碑。“最美”以全新的形式赋予“雷锋”,是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和时代坐标。
“最美”现象与雷锋事迹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但二者的精神体现了时代的共同要求
在“最美”现象中,无论是“最美”妈妈吴菊萍面对从10楼坠落的女童,义无反顾地跑上前伸开柔弱的双臂托起了生命的希望;无论是“最美司机”吴斌强忍生命极限的剧痛,完成完美一刹,成功地保护了车上所有顾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是“最美姑娘”叶霄雯面对被熊熊大火围困的两位老人,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救人,凡此种种,所体现的都是瞬间一举、惊人一跃。而从雷锋身上,我们所看到的是“出差八百里,好事做满一火车”的点点滴滴小事。但无论是“最美”人物的瞬间壮举,还是雷锋的凡人小事,背后都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和优良的道德。
试想想,在千钧一发时刻,在生与死考验的紧要关头,离开了精神,离开了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对事业的无限忠诚,离开了对技艺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离开了对困难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以及临危不乱、沉着应对的良好职业素养,能有“最美”人物的涌现吗?“最美”人物能做出惊世之举吗?也试想想,如果雷锋心里没有他自己所说的那种“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包括生命献给党和人民”、“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等社会主义思想品质,他能做到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傻子”行为吗?
简而言之,不同时代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主旋律,甚至有不同的话语系统,但根本内容和透射出的精神光芒却是相通的,甚至一致的。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也是当今时代人们对“最美”精神的渴望,也是“最美”现象的精神底蕴。正如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所说的那样,“最美”的称谓,是公众对日常生活中那种平凡而出人意料的善良行为的道德激赏和赞美,体现了百姓内心的一种社会理想和价值期许,是对真善美的认同。
雷锋精神,是把人性中最基本的善良、利他因子集中起来给我们看,它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道德标准,而是无数普通人的“举手之劳”、“善小而为”。如果更多人能像雷锋那样,一辈子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在眼睛里看到自己的同时,也关心一下公共利益和他人冷暖,努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至少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这个社会就找到了“最大公约数”。从这个意义上讲,“最美”人物的多少,决定了这个“最大公约数”的大小。如果“最美”人数越来越多,这个社会就一定会更加美好,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也一定会有一双温暖的手出现在我们面前。
“最美”现象和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还深刻反映在引导我们的努力方向,即具体而扎实的道德实践活动,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少一点抱怨和牢骚,多一点自我觉悟和自律行为,只要努力付诸行动,人人都可以成为“最美”,成为雷锋。
以传播“最美”精神为载体,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向前实现“中国梦”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如何坚决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如何重新定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创造人生价值、体现生命意义,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更为严峻的时代课题。从改革开放之初,“人生之路为何越走越窄”的“潘晓之问”引发全国范围的集体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是告别革命还是拒绝崇高”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传递知识分子的精神焦虑,再到去年的“小悦悦事件”唤起全体国民对思想道德的痛切思考,都表明在建构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我们也一直在寻找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正是在这样的探寻中,“最美”现象的迭出,再次昭彰了雷锋精神的意义和价值。道德从本质上来说是主体人格提升的内在要求。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雷锋精神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一致,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特殊品格;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人们需要以这种“精神原型”为内核,为全速前进的中国,构建一个精神家园;为深刻转型的社会,寻找一种心灵动力。正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也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而人们对“最美”的向往和追求,就是推进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重要载体。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牢固树立鲜明的道德标尺,不断扩大“最美现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进一步增进全社会对“最美”的认同感,使赞叹“最美”、争当“最美”成为当前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主题。在国民教育中,要把学雷锋、当“最美”成为德育课和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亲近“最美”人物、讨论“最美”现象、概括“最美”精神,增强学雷锋活动的亲身体验。在理论层面,深入研究“最美”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途径、条件、机制,提炼、深化“最美”现象的精神实质,促进“最美”精神与雷锋精神的高度融合。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接受教育的新特点,更多地运用文学、美术、影视、戏剧等艺术手段塑造“最美”人物的感人形象,把艺术性、思想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最美”人物的宣传,使雷锋形象更加深刻逼真,更加贴近时代,更加深入人心。针对全媒体时代特点,善于运用网络发现和推介“最美”人物,利用网民力量传播雷锋精神,努力把互联网打造成为宣传“最美”现象、推进学雷锋活动的新阵地。
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为政治灵魂的共产党人,为了让“最美”天空更辽阔,让雷锋精神更绚烂,更应勇敢地担当起全社会道德建设率先者和示范者的重要角色,身体力行,更加自觉地追随雷锋的脚步和“最美”的身影,在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时代,争当价值标杆,以雷锋之名和“最美”之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先进分子道德觉悟,张扬共产党人理想抱负,成为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弘扬“最美”精神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