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陕西“房姐”事件调查的不断深入,陕西神木县已有4名相关工作人员被停职调查,山西4名相关工作人员被处理,北京办理假户口当事民警已经被停职和关禁闭。
事实上,每个“房亲”的房产信息就明明白白摆在那,为什么非得网民曝光后才大白于世人? 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认为,房产是不动产,难以隐藏,其买卖过程会在房管部门登记,因此在信息统计上也不存在困难。难的是普通公民如何获取这些信息。“这反映公民获取信息遇到的法律尴尬,以及一些部门反腐行动的迟缓。”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正伟说。董正伟说,“房亲”们作为普通公民,其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因此,根据现有法律法规,其他人确实很难查阅“房亲”们的住房信息。 网民之所以冒着“非法获取信息”的风险去爆料,背后折射出一些部门反腐行动迟缓。往往是有上级指示,或社会舆论特别强烈时,这些部门才会快速介入。而有些没有引起巨大反响的爆料,则往往不了了之。不过,越是这样,越会刺激网民爆料的动力,甚至用不恰当的方式去爆料,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不满以及对知情权的渴望。 一名公安干部告诉记者,其实“房氏家族”“房多多”同时也是“户多多”的原因,主要是有钱有权的人通过违规违法手段,办理同名异地户口,或者当地异名的户口,他们或为官员转移财产,或为非法经营,根本原因是在户籍“掩护”下干些非法勾当。 网民反映说,当今社会,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跨不过户籍制度的障碍,计划生育中超生的人上户的都很难。还有一名北京市民给记者诉说因为父亲小时侯过继给亲戚家,现在他这辈男孩多就想让他回归祖姓,改个名字把人折腾够呛,不找熟人不送礼,跑断腿也不行,最后托好几个人才找了个熟人改了名。而另一方面,有钱的有权的人却能轻而易举地办到多个户口,不仅能在当地办,而且在全国各地都能办。真是神通广大!两相对比,顿时陷入不公平的泥潭。 海外网特约评论员丁永勋说,神木“房姐”至少有四个户口,郑州“房妹”一家四口人有八个户口,山西运城纪委一女干部被曝有两个户口……近期发生的这些热点事件,都与“多房多户口”有关。这让以严著称的中国户籍管理制度,顿时显得漏洞百出。 网民认为,户籍管理上的腐败和漏洞如今成为一部分腐败官员隐匿非法收入的保护伞。他们凭借一人多户,可以逃避金融、出入境等监管,这甚至也让日渐被提上日程的财产公示制度或变得“凌空蹈虚”。 西安基层公安机关一位具体办理户籍的民警认为,现在人口信息虽然全国联网,但是只要身份证号码不一样,即使是重名和照片接近,目前的户籍管理系统都不容易识别出来,公安机关人工也不容易查不出来。再加上全国十几亿的人口,异地办理重户的,如果没有事情发生,不专门调查,也不容易发现。 这位户籍民警认为,户籍信息管理应该提高科技含量,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研究公民的身份信息管理,并改革现有管理制度,同时加大投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公安机关、医院、银行等多个部门应该从人一出生就不断采集人的DNA信息、信用信息、户籍信息、房产信息等,并在身份证植入所有信息的芯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社会管理中的许多问题。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倪星认为,官员拥有多个户口甚至多个国籍、多处房产及投资,主要是纪检监察、公安、房管、银行等部门未形成统一的核查系统,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官员的核心数据信息是碎片化的。
占有官员核心数据信息的部门不承担反腐职能,反腐部门不占有信息。对这种状况,有人形象地比喻:前者“作哑”,或者“装聋”。
在刚刚结束的广州两会上,愿做财产公开第一人的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范松青告诉记者,官员财产申报公开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但专家认为,出现目前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申报或是“只申报不核查”,或是“只申报不公开”,导致监督没有形成合力。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说,如果只申报不公开、不核查,申报就容易变成“盲人的眼睛、聋子的耳朵”。公开的范围越大,发现腐败的几率越高,对腐败分子的心理震慑越强。即使完全公开条件暂时不成熟,目前完全可以做到的是:官员申报之后进行抽查,纪检部门哪怕每年抽取5%的申报材料进行核查,与房产、银行、证券、出入境等系统进行比对,对腐败分子也是一个巨大的震慑。
但是网民认为,“房姐”事件不该止于户口一销了之,而应祭出法律的利剑。“房姐”事件也不应止于事件本身,“房叔”“房妹”“房姐”“房媳”等“房氏”家族成员不断扩大,也揭开了多年来户籍管理乱象的冰山一角,倒逼国民户籍管理的改革。而正在试水的财产公开能否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让“房多多”“户多多”们暴露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