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评论 徐迅雷 癌症,不等于绝症。 癌症,不等于死亡。 著名作家、记者凌志军,将自己5年抗癌的经历,写成《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一书,日前出版。在有个购书网站上,我看到已有1230位购书读者进行了评价与推荐。我先后买过凌志军的十来本著作,很钦佩他的思想和文笔。而这本有关抗癌经历的书,还真是他的意外之作,不同于他过去的政论作品,之“医论”,之“人论”,是普罗大众都应该关注的“生命之书”。 2007年,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即“肺癌晚期”,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活不过三个月。而事实上,“脑转移”是误诊,肺癌在手术后,没有进行化疗,得以康复,五年了,凌志军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越来越健康——这是“另类”的重生。 在我国,癌症有着“两高”特征:一是发生率高,二是死亡率高。我国每年新发癌症280万,其中肺癌居首——预计10年后每年新发癌症将超过380万;我国每年约有200万癌症患者死去,有30万至100万人本来不至于死得这么快——美国肿瘤病人5年存活率超过80%,而我国肿瘤病人5年存活率仅为20%左右,换言之,是5年死亡率为80%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在癌症患者中,有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被治死的,三分之一才是癌症本身致死的。 “被治死”,是一个值得严重关切严肃关注的问题。癌症晚期患者中,有许多人或者有意或者被迫地接受“过度治疗”。业内专家说: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同时,有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案。 而凌志军通过《重生手记》一书,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即使我们的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长期与癌共存。 我向来认为,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远比延长低质量的生命来得重要。我很赞同浙医一院康复中心主任陈作兵博士的看法,那就是:为了延长生命,过度治疗,全身插满管子,躺在病房,忍受剧痛,不能跟人说话沟通,这是对患者施加残酷的刑罚。 癌症患者和患者家属不去“急病乱投医”、“重病乱投医”很重要,而从医生、医院和卫生部门来看,如何建立全方位的防癌体系、健全癌症治疗的规范模式,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大问题。 医学是门科学,治疗关乎人性。面对医学科学,面对癌症治疗,我们应该清晰地明白: 合乎人性的,方才更加科学;合乎科学的,方才更加人性。 曾被医生诊断为“活不过三个月”的癌症患者凌志军,五年后奇迹般迎来“新生”。 在疾病猝然降临时,与医生的沟通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