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隆回县县长热线管理办公室决定招聘16名工作人员,办公室共拥有编制21名,其中11人为接线员。此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尽管隆回县回应,决定整合县长热线管理办公室职能,核减工作人员编制。但公众对浪费大量公共资源去忙于县长“线对线”,仍然质疑:有必要吗? 必要当然有。针对质疑,当地官员解释说,县长热线每天平均接到电话大概293个,按11名接话员算,人均每天接电话将近30个,并且接话员需要联络多个部门沟通,进行联络工作,按照24小时值班制,实行三班倒的运行模式,没有11个人运转不过来。看来不仅有必要,而且相当繁忙,疲于奔命!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县长设立热线电话有必要,但编制一个庞大机构,兴师动众疲于县长“线对线”,实在是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可否认,无论富县穷县,作为一县之长,是很忙,或说“日理万机”,但如靠“热线电话”了解民情,指挥工作,处理问题,就是整个电话局都为县长一人调用,也穷于应对不过来。 再说了,一个县的县长再忙,也不是县长一人在战斗,几十个局、科、室,几百个公务员,都在为县长分工负责,分兵把守,排忧解难,县长只要会用十指弹钢琴,善于抓大事、抓根本、抓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再加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领导有方,指挥得当,处置果断,一切就会迎刃而解。如果无论大事小事,事必躬亲,再加之用人不当,作风“民王”,独断专行,就是设再多条热线,编制再多人,也无济于事。 其实,“热线电话”,对于领导干部了解民意,体察民情,解决问题,只是辅助工具,而非唯一渠道。领导只要心里装着百姓,善待民意,就不怕听不到民意,哪怕不设县长热线,也没有什么问题。窃以为,县长与百姓既要 “线对线”,更要“面对面”,如果一人面不过来,不妨带上热线管理办公室的二十多人,或把他们放到百姓中去,面对面听取意见,征求建议,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样,比那“热线”更“热烈”,比电波更真实,百姓更欢迎。 说到面对面,今天我看到新华社的报道和发布的习总书记与群众“面对面”的一幅照片,令人很是感动,深受启发。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低调务实,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队打饭,一起蹲在树下吃饭聊天,并总是骑着自行车往乡下跑,深入到老百姓当中拉家常、问寒暖,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群众,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最重的分量。基层,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为听取老百姓意见,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就与百姓面对面聊起来。在宁德时,他提出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政策宣传下基层的“四下基层”要求。到福州后,他建立了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走遍福州五区八县。他曾经带领福州市区领导,两天接待逾700位来访群众,当场拍板、限期解决近200件问题。后来他又在浙江大力推行这项制度。 你看,这“面对面”比“线对线”更直接,更亲切,更管用,更有效,作风民主,节省人力,平易近人,惠风和畅,百姓欢迎。架几条热线,弄一帮子人马,县长看不到百姓脸面,百姓看不到县长表情,热线员扯着嗓子喊叫半天,意见记下未记下,记全未记全,猴年马月解决,百姓一概不知。热线再热,热不到群众身上;话再亲切,切不进百姓心里。这热线效果打了折扣,甚至有时形同虚设。“面对面”就不同了,百姓对领导态度表情,语言表情,一目了然,就是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凭县长的热情、深入、贴心、真诚,也心满意足了。别忘了,百姓是善良的,宽容的,只要政府、领导给点阳光就灿烂。 习近平当年与百姓的“面对面”,胜过千条“线对线”。各级领导干部不妨以习总为榜样,别老在“线对线”上绞尽脑汁,搞得那么有声有色,轰轰烈烈,既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又增加庞大行政管理开支,浪费国家资财,加重了纳税人负担。长此一往,还养成了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脱离群众的坏作风。要在“面对面”上下功夫,多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不懈,必有好处:党的优良作风得到发扬光大,密切联系群众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