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幼师虐童”:应唤回教师的“道德血液”

2012-10-29 作者: 上传人:

 为了“一时好玩”,揪着幼童耳朵腾空提起,把孩子扔进垃圾桶,用胶带封嘴,对他们肆意体罚……10月24日,微博上流传的一组浙江温岭无证女幼师虐童的照片,引起公愤。之后,温岭公安局派专案组连夜调查,将涉事女教师颜艳红刑拘。

  虐童之恶,堪称道德与责任的双重失守,褪下了人性底裤。对孩子施暴,只为获得施虐快感,这般可耻的做法,更像一根尖刺,刺中着人们的柔软心灵。“幼师虐童案”曝光后,震惊与愤怒,成了公众的一致表情——无法想象,为人师表,怎会将暴戾当个性,拿体罚当乐子。

  幼师颜某,可谓祸首。心态扭曲、人性覆灭,将她导向了迷途。当充斥暴力意味的“揪耳朵”“封嘴”等,沦为她的轻佻游戏时,她掏空了孩子权利和尊严,背离了起码的师道伦理。而那群无辜的孩子,也成了“棍棒下的羔羊”,身心伤害、精神阴霾,也会在恐惧感中滋长。

  懵懂可爱的孩童、和蔼可亲的教师,向来被比作“花朵与园丁”。可在这里,温馨的情感链条被撕裂了。我们不知道,在孩子童话般的世界里,那无理伤害,是否会如噩梦一般。

  温岭的幼师虐童案,不是孤例。校园暴力,尤其是体罚学生,可以说是频发。前几日,太原某幼儿园老师因5岁女童不会算“10+1”算术题,在短短十几分钟内扇了她几十耳光。若将时间线拉长,2011年12月,“火钳虐童案”也激起轩然大波。

  在《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均有禁止教师体罚学生,侮辱其人格尊严的明文规定。可是,执行疏漏,总会削弱它的效用。当个别老师“人格缺陷”“心理畸形”,孩子们又如何从被伤害的隐忧中走出?

  从虐童案看,幼师行业的秩序混乱,无疑是堪忧的。颜某无证上岗,只是缩影。在时下,公立幼儿园的供不应求,已造成“一园难进”的局面;而学前教育资源的短缺,幼师匮乏,也成幼教的现实掣肘。在此情景下,不少“粗放”的幼儿园有了遁形空间。它们无资质,用人标准低下,指向的也非“公益化”,而是营利。

  部分幼师滥竽充数,身份“尴尬”,缺乏育人素养,这不异于为虐童乱象预埋伏笔。所以,虐童案频发,跟幼教“欠账”紧密关联。对幼师的行业整饬,提高门槛,也有赖于幼教发展中的偿债——扭转幼儿园的混沌局面,需打破“学前教育投入仅占教育总经费的1.3%”的格局,扩大资源供给。

  与此同时,给予幼童足够的法理庇护也至关重要。在我国,对“虐童案”处理上的法律不及、罚则欠缺,有待填补。若是责罚不对应,有限的震慑力又怎能让虐童者却步?孩童无言,可权益保护不能缺席。让司法主动干预、社会监督等发挥效用,不可或缺。

  联合国官员皮涅罗曾说:“针对儿童的暴力无一正当,皆可预防,不应该对此再找借口”。让虐童丑象画上句号,补丁少不了:补全幼教短板,进行行业整饬;填补儿童保护的法律亏空。制度背后是人心,让孩子免于暴力恐惧,我们当恪守道德律,至少收起可能存在的“精神皮鞭”。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