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总有那么一种温暖让你难以忘记,总有那样一种感动能够激励你前行。中秋国庆小长假即将到来,小编特集结了近期一些感动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希望能够温暖你的心灵,让你在前行的道理上一样获得正面的力量。预祝各位网友中秋国庆愉快。
感动篇
现年59岁的李玉明于1974年在家乡的九源中心小学开始任教,至今已有38个年头。1997年,他的双腿出现关节肿痛、肌肉萎缩,被诊断患有血友病。但热爱教育事业的他仍然一边治疗,一边拄着拐杖坚持上课。2003年,由于病情加重,李玉明必须改坐轮椅,但他还是离不开三尺讲台,离不开可爱的孩子,继续为学生们上课。每天,他由爱人张细妹风雨无阻地送到学校、背进课堂,坐在轮椅上教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明年,李玉明就要退休,他说:“我教了四十年书,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为自己挚爱的乡村教育事业奉献最后的心血和汗水。
走进徐立生前住所——医院宿舍区一套20平米的一室一厅。除了14英寸电视机、烤火炉、洗衣机、书,再也找不出值钱东西,一张单人床“摇摇欲坠”。“洗衣机是别人送的。”眼科护士李怡萱说,“徐老师中餐、晚餐都是面条,连油都不放,只放点菜叶子、豆腐,有时加个鸡蛋。大冷天,拄个拐杖,顶风冒雪走到更远的商店,就为买鸡蛋一斤能便宜两毛钱。” 从老人遗物中,找到一封信,这是徐立在湘雅医学院读书时的老同学、现已旅居香港的邓炳尧写的:“你退休后又为自己安排了另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生活……每月拿出600元资助两位贫困大学生读书……可以想象得出,你每月剩下来留用的工资已不多。向你致敬,我敬爱的老班长。 “我是你们的老师,就要对你们负责。”2009年,张丽莉成为全校最年轻的班主任,面对质疑,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学生张佳岩忘不了:父母闹矛盾,自己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感到了绝望:“我觉得这个世界没人要我了。”没想到,从学校刚回到家,她就接到了丽莉老师的短信。一条、一条、又一条,足足有60多条!张佳岩惊讶极了。“每一个人都有低谷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你怎么解决!丫头,要拿得起,放得下,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好!爱你 大师篇 这是他平常时候的模样。4个月前,他因为癌症晚期病情严重住进了西安唐都医院,瘦得厉害,脸颊凹陷,额头显得特别突,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输液管、导流管、减压管,有时还有从鼻腔直通到胃里的三米长导管……最多的时候他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这个样子,他仍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挪动着鼠标,每挪一下,都能让旁边的人心颤一下。 电脑里有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中,只有他自己才能整理,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方案,他都要系统整理,怕耽误学生的论文答辩和毕业。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时间太有限,要尽快。 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生于天津。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放弃了在台湾大学的学业,辗转回到北京。1956年,他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并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后来,他又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攻读研究生,曾跟陈景润住同一间宿舍。1973年,他投身西部建设,在西北大学从事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的教学研究工作,一干就是37年。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群论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及量子化学权威未能得出的重要公式。60年代初,他参加北京层子模型工作中的对称性研究,《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研究》后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78年,他的《群论、角动量及规范场与磁单极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 励志篇 来自湖北山区的穷小子甘相伟,5年前专科毕业后到北大当保安。他起点低,基础差,但不服输。闲暇,常蹭课、蹭讲座、苦读。如今,他通过成人高考考上北大中文系并修完本科课程,还凭借着五年保安经历出版励志书《站着上北大》,校长周其凤为他作序。目前,他脱掉保安服,在北京一私立学校担任图书馆阅读老师,实现了教师梦。 穿上保安服是北大保安,脱掉保安服是北大学子,甘相伟用5年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和“教师梦”。未来,他想拿自己当“试验品”,看看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走多远。 8月27日,“生姜叔”姚启中在自己的菜摊上抓紧片刻功夫“码字”。记者 刘莲芬摄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卖生姜的菜贩,身居陋室、起早贪黑,却花费大量心血一边卖菜一边写作,以20多万字日记和剧本记录了一家5口的“北漂”生活。日前走红于网络的“生姜叔”姚启中的故事,令不少网友充满敬意。北京,西城区天陶菜市场,一个堆满了生姜的摊位上,一块写有“北漂农民工爸爸”字样的牌子格外显眼。“老姜快来,有人找你了。”相邻的小贩话音刚落,一位粗糙黝黑肌肤、穿着沾满泥土衣裤的中年人走过来,脸上满是笑容。 “我是安徽人,今年40岁,来北京16年了。”在嘈杂的车流和讨价还价声中,经常一边买姜,一边查字典的他特别显眼。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用塑料袋包好的稿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文字。 坚守篇
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太平镇枫林村枫林小学,目前只有3名学生、3位老师。身有残疾的黄友生老师在这里已坚守40年。因患小儿麻痹症,儿时落下左腿残疾的黄友生1972年开始在家乡当民办老师,1993年他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中师学历,1996年9月被招录为公办老师。 “学校没有食宿条件,外地老师不愿来,我是当地人,所以一直在这里教书。”黄友生 “阿姨你不要再难过了,我就是您的儿子,我要孝敬您,让您幸福一辈子。” 1989年初,刚刚招工到东庞矿工作、年仅19岁的王腊旭和工友们第一次踏进了这个破碎的家,没想到这一帮就是23个年头。 换煤气、买粮食、做家务……当初的一句承诺,化作他无声却有力的行动,让素不相识的两代人走到了一起,共同维系着这没有血缘关系却如亲情一般的质朴大爱与孝行。
聋儿张开嘴喊出“妈妈”、智障儿学会做红领巾……当这一幕幕场景成真,背后凝聚的是李银环付出的汗水与艰辛。24年,她陪同100多名“特殊”学生从黑暗走向光明,她像一盏灯照亮了无数个曾经失去希望的家庭。这位拥有18年党龄的“特教”,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伟大,用质朴和勤劳向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