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中国首批"90后"大学毕业生在"傲慢与偏见"中步入社会

2012-07-30 作者: 上传人:

    今年夏天第一届“90后”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在多数“前辈”眼中属于“非正统”的新一代开始分享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空间。

    毕业季的狂欢中,这些被外界描述成“利己主义者”和“科技达人”的孩子们,热衷于通过互联网展示充满创意的“另类毕业照”,由此也引发社会对“90后”的新一轮争议。

    其中一些“重口味”的毕业照着实令旁观者大跌眼镜。广东某高校2008级广告班毕业照中,每个毕业生手中都拿着一张纸,写满各种“求”,“求关注”“求富婆”等;在大连一高校的照片中,学生在宿舍楼前摆出狂欢姿态,而一场仓库大火正在这座宿舍楼后熊熊燃烧。

    社会观察人士称,另类毕业照引发的争议仅仅是“90后”年轻人与传统社会发生碰撞的前奏而已,未来更多的碰撞,不可避免。“90后”究竟会使中国走向更加开放,还是成为未来社会的“惹祸精”?一切尚不得而知。

    最初让“90后”孩子进入公众视野的是“奇怪语言”。许多大人们抱怨,无法搞懂那些符号语言、外国单词、生僻汉字的准确含义。他们开始获得广泛关注则源于在各大网络论坛灌水,不断贴出反主流的奇特发型和妆容。

    “这无可厚非啦。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人。”生于1990年的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陈雅儒在被问及如何描述“90后”时这样说。

    “我们更注重自己内心感受,不会委曲求全。社会多元一些不好吗?”即将在武汉一家银行工作的毕业生李雪娇说。

    中国传媒大学从事青年文化研究的刘笑盈教授说,“90后”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社会环境急速变化,这些独生子女所经历的文化环境也和过去大为不同。

    “90后”成长在中国社会的“黄金时代”和“网络纪元”,一个经济腾飞、物质丰富、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1年的调查显示,7至15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七成至少上过一次网。

    刘笑盈认为,“90后”年轻人拥有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他们身上的文化由此呈现出多元性;通常不迷信权威,比较注重张扬个性,都是“90后”的优势;同时,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责任意识。

    出生于1980年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王冲与今年毕业生的成长时代整整相差“十年”。他发现,当下“90后”大学生则时刻难离社交网络,频繁地上“人人”、刷微博,更新自己动态、关注别人变化,随时交换信息与观点。

    “作为教师,我很关注这个现象,新媒体会告诉‘90后’许多事实与真相,是他们认识社会很好的渠道,新媒体的角色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但前提是教育要引导一个对的方向,培养年轻人‘理性’与‘客观’,否则新媒体对于‘90后’就是娱乐而已。”王冲说。

    随着“90后”步入主流社会,他们的文化特质将可能改变中国的未来。刘笑盈认为,当前中国尚处于改革和发展的探索阶段,许多事情以多元的方式存在,人的思考能力由此得到极大发挥,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90后”们,其质疑精神很可贵。

    然而,“90后”适应主流社会或许是个痛苦过程,首届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就是“第一关”。受访毕业生则体会到,就业市场的竞争程度惊人,薪水好的工作越来越少。

    李雪娇告诉记者:“在武汉一个月没有2000块钱生活不下来,起初并没想到找到工作后会因工资不高而难以生存,现在体会到经济压力很大。”

    在王冲看来,“90后”学生更多关注自身利益,不能过多责怪他们。因为他们在求学中就历经激烈竞争,大学里面便能体会房价与就业的压力。而十年前,他的大学室友却是作品获奖的诗人。“不同‘XX后’的特点是中国不同时代留下的烙印”。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