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命运,自强不息”
本报“李克强回信”相关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本报今天(7月20日)发表“李克强回信”的相关报道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龙山县救助管理站的一位叫“荆臻”的读者致电本报编辑部。他说,看了这一组新闻,感触最深的是一个贫困学子“挑战命运、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湘西贫困地区人民的关心。龙贵菊是凤凰人,我是龙山人,同处湘西,感同身受。政府部门为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顺利入学,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目前,湘西仍有一些家庭子女因病因穷上不了学。我所在单位的民政局局长也经常当志愿者助学。像我们湘西山区,考上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保证他们顺利入学,是家庭、社会都很关心的。我相信,湘西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新邵县一位叫“张立星”的读者说,从李克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人民公仆的形象。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就要为最基层的群众排忧解难。龙贵菊确实是幸福的。我们希望所有的人心想事成。
在杭州某家公司工作的湘籍人士“萧雨风”,特意给记者发来短信说,读了这组报道,真是令人感动与鼓舞。让人充分感觉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无比关怀的优良作风中的那份温暖,那份重视教育、关爱贫困学生的力度,看到了国家切实改善民生和教育兴国的希望。有公仆如此,真乃人民之福、国家之福。(记者 陈惠芳)
感恩社会 回报国家
本报评论员
透过湘西女孩龙贵菊身上发生的故事,感触最深的是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关心、关爱,是一个贫困学子“挑战命运、自强不息”的精神。
龙贵菊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很大程度上源于各级干部践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所付出的努力;细细品味这位湘西女孩命运转变过程中的每个细则,都能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疾苦时的那份温暖,触摸到改善民生政策给每个人带来的有形抑或无形的希望。
龙贵菊并不是幸运的“孤本”,与她同行的还有更多的幸运儿。这些年来,湘西自治州在保障“幼有所学”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十年来,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一共帮助了1.4万名贫困家庭的学生顺利入学。从全省范围而言,从去年开始,我省已启动贫困家庭大学生救助工作,有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筛查,尽一切可能不使一名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大学。这些得以援助的学子们,有了改变个人乃至整个家庭命运的机会。
贫穷的根源终究在于教育的落后。现实的语境下,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个人改变命运最有效的路径,尤其是那些贫困山区,走出一名大学生实属不易。保证他们顺利入学,继续深造,是家庭的责任,同样也是社会的责任。
龙贵菊的故事正在积聚更雄厚的正能量。闻悉龙贵菊的上学故事发生后,湖南省教育厅负责人明确表示,全省教育系统将继续采取有效的措施,整合各种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确保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贫困学子能更顺当地成为像龙贵菊一样的幸运儿。
大凡每则温馨故事的背后,都是爱与感恩的双向运动。用感恩回赠社会,用忠诚回报国家,是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每一个被人关爱和帮助的学子,应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上进,掌握真本领,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揣怀感恩之心,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让爱心绵延传递。
龙贵菊打算回乡发展
正在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就读的龙贵菊,今天浏览本报电子版,仔细阅读了“李克强回信”的相关报道与评论,对此表示感谢。她表示,若学成后,所学专业知识能积极促进凤凰旅游开发的话,打算回乡发展,作为回报。
据悉,学校已放假,但龙贵菊仍在四川乐山一家超市打工。家住凤凰县都里乡古双云村的龙贵菊,其家庭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父亲的早期鼻咽癌已经基本好转。当地政府对其家庭制定了专项的脱贫规划,准备帮助该家庭大力发展养殖业。(通讯员 包太洋 记者 陈惠芳)
“把爱的接力棒代代相传”
7月20日,记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基金会采访时,恰逢长沙艺鑫艺术学校校长向照祥打来电话,询问今年如何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有关事项。这位昔日在社会各界人士资助下完成大学学业的湘西贫困学子,创业后回报家乡,目前已资助自治州贫困大学生10名。
向照祥是永顺县松柏镇的一个土家族孩子,青翠的大山赋予了他山泉一般清亮的歌喉,上大学,学音乐,是他儿时就期盼的一个梦想。然而,因父亲受伤身残,家里人口较多,这个家庭多年来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靠着社会各界人士资助,他读完了小学、中学。2001年夏,当他接到怀化学院音乐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又是国家助学贷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怀化学院毕业后,在老师们的鼓励下,向照祥进入中国音乐学院进修声乐专业。2006年,他回到长沙,从事音乐高考培训教育工作。几年过去,如今他已创办了长沙艺鑫艺术学校并担任校长,学校也由当初的家庭作坊式发展到了配套齐全的中等规模,学生有100多人。
从大山中走出去的向照祥,深知湘西孩子的求学不易。在他的学生中,自治州来的占了70%。他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6年来,向全国高校输送了近200名湘西考生。但他总觉得还远远不够,他充满感情地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考大学难,读大学更难。社会各界人士无私资助,父母变卖家当,东拼西凑,我才好不容易大学毕业。想起自己,看到别人,尽管我也不算富裕,但我愿意尽微薄之力。”
2008年,向照祥主动与自治州教育基金会联系,要求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当年便资助了3名大学生。4年来,他已资助了10名湘西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金额3万多元。当记者询问这10名大学生是否与他联系时,向照祥一笑,说:“我只是成千上万个资助者之一,他们并不知道是谁资助了自己。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当中来,把爱的接力棒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