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阳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日。《恪遵宪度抄本》中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14个小时左右。
有关专家表示,夏至后不久,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将随即到来。值此时节,公众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到40℃左右。
夏至:生活起居要防暑
夏至后不久,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将随即到来,值此时节,公众在生活起居方面要格外注意防暑。首先是适当多吃些冷食、凉食、瓜果。其次是夏季蚊虫多,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饮食中要多吃些大葱、大蒜。再有就是利用各种防暑工具,如阳伞、扇子、凉帽、凉席、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
此外,每日用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防暑措施,洗澡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利于消暑防病,而且能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抗病力。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因此,睡觉时不宜用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绿豆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冰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
除了防止身体中暑外,还要注意预防精神中暑。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除了防暑外,夏至时节还要注意补充睡眠。夏至时节,昼长夜短,天气炎热,夜间睡眠多有不足。因此,每天应安排短时间的午睡,以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午睡时间一般以一小时为宜。炎夏的午睡能降低脑溢血和冠心病的发生率。不宜坐着打盹,这样容易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昏脑涨等症状,也不宜伏案午睡,以免眼球受压,易致眼疾。夜间不宜一直开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要多吃“苦”
农历夏至节气,公众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并可多吃一些苦味食物和酸性食物,以利清泄暑热,增进食欲。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很容易发生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疾病,如果过食油腻食物,会伤害脾胃,影响营养消化吸收,因此,这个时节宜食绿豆、西瓜、大枣、鸡肉、牛肉、鲫鱼、豆浆、甘蔗、梨等清淡食物。
除了要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外,为了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夏至时节还应“刻意”去吃一些苦味和酸味食物。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苦味素、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解热除湿、抗菌消炎、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清心除烦及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非常适合夏季人体所需。“夏季可食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芹菜、蒲公英、苦菊、黄瓜、鸡毛菜、仙人掌、野蒜、枸杞苗等。”
盛夏时节,人们出汗多而易丢失津液,除了要吃苦味食物外,还应适当多吃些酸性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不仅能敛汗止泻祛湿,还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如乌梅具有解热、除烦、止泻、镇咳、驱虫等功效,能够增加抗菌力,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结核等都有抑制作用。
夏至:“冬病夏治”
夏至,贴敷正当时,哮喘、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体虚反复感冒等疾病都可治疗。
“冬病夏治”是一种特殊疗法,是中华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结合中医的针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以鼓舞正气,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目前,此法已为现代人广泛应用。
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此时在穴位上贴敷药物易于作用穴位,渗透皮肤,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衰竭、反复感冒、慢性咳嗽、鼻炎等具有较好预防和治疗作用。
贴敷治疗,成人贴敷时间为每次2-4小时,儿童贴敷时间为每次0.5-1小时。贴敷期间忌食海鲜和生冷、辛辣、油腻食品;注意保暖;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烧期间不能贴敷;皮肤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者不宜贴敷;特殊体质及有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以及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的不适宜贴敷;另外,2岁以下的孩子、孕妇、对胶布过敏者要慎用。此外,贴敷后时间不要自己延长,还应减少运动、尽量避免出汗,防止药贴脱落。
除了贴敷外,“冬病夏治”还可以借助饮食来调理,骨关节痛、哮喘、“老慢支”、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如能在夏天补阳,冬天时症状就可以减轻。“可多吃温阳食物,如鸡肉,在食用时,可放入适量人参或黄芪等一起炖煮服用。同时配合温阳散寒、利水的食物,如茯苓、仓术、薏苡仁等,效果更好。”
习俗:古时放假三天 民间百姓吃“夏至面”
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我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在这一天我国民间有吃面条、食粽子、吃馄饨等趣味习俗。
夏至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农作物生长旺盛,但同时也是发生病虫害、水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这对农作物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而农作物受害的程度将直接决定粮食的丰歉,因此,为了禳灾避难,保佑五谷丰登,人们往往寄托于夏至节祭祖祈神,以求作物丰收,并纳入了祭神礼典。
作为重要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之所以吃面,一是为了取一个好彩头,另外,也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含义。
在我国西北有些地区夏至时要吃粽子。如陕西,此日要食粽;在江苏无锡,夏至日早上要吃麦粥,中午吃馄饨。馄饨,古人称其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混沌”谐音。盘古开天,混沌初分,吃了馄饨可得聪明。吃过馄饨后,要为孩子称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更健康;在浙江一些地区有“夏至日,吃补食”的习俗,一般都吃红枣烧鸡蛋,以滋补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