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某些教师、护士为何“疯狂”?

2012-06-18 作者: 上传人:

 

   新华网南京6月17日电:近日,苏州某幼儿园教师在微博上骂哭闹学生、咒孩子家人,再度将教师、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调查了解到,“‘疯狂’教师”事件频发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是防止此类事件的现实途径。

 

    压力宣泄渠道不畅 “关爱行业”变“高压行业”

    近年来,教师、医务人员等本该彰显爱心和责任心的行业屡屡发生类似事件。前不久,浙江一名实习护士在微博上晒出她捉弄刚出生婴儿的照片,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可能给脆弱的孩子带来影响终身的伤害。5月份,杭州一家幼儿园老师用紫外线灯照射不听话的孩子……

    与这次事件相似,东窗事发后,有关单位和部门都对当事人进行停职等严肃处理。“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固然及时得当,但其背后的问题引人深思:为什么类似事件屡报不止,这些案例是不是这些行业目前普遍缺乏责任感和爱心的折射?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极端案例虽不常见,但老师骂孩子、打击孩子信心、不尽心照顾孩子等现象仍较普遍。究其原因,除个别人员存在自身素质问题外,这些人群压力较大,在自身调节不当的情况下容易“转嫁”情绪。

    苏州市一位多年从事小学教学的老师坦承:“现在的小孩都是宝贝,我们做老师的,压力真的很大。有时候虽然知道不对,但不知不觉就会带点情绪出来。”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说:“待遇低,任务重,责任大,这直接导致教师尤其是幼儿教师心理压力大于其他职业。再加上很多教师社会交往不多,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压力宣泄的渠道就不太畅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有了压力,有了情绪,就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

 

   拿什么拯救“园丁”“天使”?

    记者调查发现,个别家长的溺爱、少数病人家属的过度要求等原因是酿出矛盾、造成“高压行业”的一大因素。此前疯传的医生防暴指南,充分暴露出医务人员焦虑情绪严重。

    专家认为,这些行业确实需要社会给以足够的宽容和理解,但从行业自身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教师、医师等行业准入标准审核只注重文凭、资格证等“硬条件”,忽视一些从事该行业必备的“软素质”,同样是造就“高压行业”及相关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软素质”一方面是少数人员自身素质问题,个别单位因把关不严,缺乏人手等原因,招收了一些专业素质或个人素质不合格的人员,结果成为“害群之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殷飞认为,专业训练缺乏会导致一旦发生状况无法把控,随之出现个人情绪失控等问题;而个人素质不合格就意味着缺乏职业道德,在技术能力的背后如果缺少起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支撑,这类事件还会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则是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等问题。记者了解到,目前教师行业存在一定心理问题是普遍现象。如何尽可能避免这种压力“转嫁”,张纯认为应该建立一套“预防机制”。他说:“每年都体检,但是并没有心理体检的概念。如果入门有筛查、年年有体检,防微杜渐,至少不会出这么多的问题。”

    有关人士呼吁,相关行业都应尽快建立心理健康准入机制,同时还要建立心理不健康退出机制,对有心理问题的人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员,应该建立合理的转岗、调出等退出机制。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