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最近的一个说法激起了社会巨澜。
这个说法也不新鲜,在学界热议了许久,只是官方的认定使传说向现实迈进了一大步。
目前,人社部正在对退休及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在总结国内外一些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论证,随着社会共识逐步增多,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制定上述政策理由很堂皇。在人口老龄化,养老金缺口大的背景下提出的。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勇介绍,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26%增加到16%;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占总人口的17.8%。到2050年,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口比将由2000年的10:1下降到2.8:1。而由于国家总体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太多,负担过于沉重,缺乏科学合理的保值增值手段,长期以来,中国养老金账户寅吃卯粮,2010年空账运行金额竟高达到13万亿元。加上社保基金总体收益率仅为5%,难以适应当下日益增长的支出需求,短时也无根本改观的可能——前段时间广东传出千亿养老金入市的消息便招致社会各界激烈抨击。
在此背景下,如果增加缴费年限,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一则相关人员可以延长拿到较高在职工资的时间,另一方面退休时由于缴费年限增加,还会带来养老金上涨的好处。
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不料公众不满情绪被瞬间点燃。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0%以上的网民对社保部的这一做法提出质疑。
究其根源,在养老双轨制没有打破的今天,很差钱的养老金背后却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目前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8%的费率是全世界最高的费率,但8成以上补贴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为了减负,政府自2008年启动5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向企业看齐以来,利益所涉阻力重重,改革并无实质推进。来自社会尖锐的质疑是:公务员是人民公仆,为何在该牺牲一些既得利益,为改革率先做贡献的时候,却将自己体制内的事业单位职工推到风口浪尖?
这些年国家致力于加大对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的投入,并努力推动全国一盘棋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务院8年连续上涨了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但其2011年月均1400元的收益与按兵不动的公务员退休金仍有巨大落差。
因此,当养老金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公两个难题一同来临时,由于后者与收入差距形成的负面公众情绪叠加,更为当下社会关注。
另外,由于资金短缺,低水平、广覆盖成为中国社保的基本原则,加上社保公平无法短期化解,实现养老基本公平操作便显得进退维谷。都享受公务员待遇,资金根本无法支撑,都拉低到企业职工的平均水平,既得利益集团肯定不高兴,必然遭遇巨大阻碍。
就“弹性延迟退休年龄”的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握有公权、工作稳定、福利完善的政府机关更易推动。除了此次人社部方案,前段时间上海推出女处长延长退休年龄便获得政府积极支持。但遗憾的是,公务员一般是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有个问题便浮出水面:支付公务员提前退休所花的养老金带来的社会负担重,还是让其在位子上再留5年给纳税人造成的压力大?这也与中央提倡的干部年轻化以及精兵简政的潮流相悖。
除此之外,“弹性延迟退休年龄”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压力形成的冲击也值得有关部门仔细权衡,认真调研,进而形成真正意义的科学决策。
在养老制度设计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况下,现阶段提出“弹性延迟退休年龄”便显得不符民意,执意推行势必会加剧对立情绪,影响社会稳定。
仅就缓解养老金压力而言,似乎有更好的缓解途径:财政收入两年创新高和央企效益节节攀升,都为加大养老金投入创造了现实的可能,“三公”消费也有大力缩减的空间;从长远看,提升养老金基本起征点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都可以有效做大存量;而在法治框架下保障养老金保值增值——在股市治理结构完善后寻找更好的投资空间是做大增量的捷径,也符合国际惯例。
总之,完善中国养老制度当本着公平正义原则推进,该走出谁设计、谁受益的误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