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中国稀土:36%储量凭什么承担90%以上供应?

2012-03-21 作者: 上传人:

  我国稀土资源约占全球总量36%,却长期承担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供应。这种不平衡的贸易格局极不合理,而且必须得到改变——

  3月13日,中国收到美国、欧盟、日本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出的有关稀土、钨、钼的出口管理措施的磋商请求。事实上,自从中国在2008年推行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以来,发达国家就一直颇有微词。此次美、欧、日联手,目的就是胁迫中国政府解除稀土出口的限制措施。不过,这场针对中国的稀土出口贸易诉讼显然站不住脚。

  “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出发,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提升产业附加值,是我国稀土行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专家张维宸说。

  限制政策剑指环境问题

  稀土元素开发过程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要对此进行修复,则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长期以来,我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已处于严重超负荷状态,特别是在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

  “对稀土资源掠夺性开发的做法,尽管在短期内可以快速增加产量,却导致资源储量快速下降,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张维宸说。

  目前,我国的稀土储量正以惊人速度下滑。同时,在稀土资源的开采和生产过程中,稀土元素开发过程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要对此进行修复,则要付出高昂的治理成本。专家估算,在赣南,如果要对开采稀土等矿产破坏的土地进行生态修复,资金投入预计达380亿元以上。

  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考虑,近年来,我国开始对稀土行业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2008年以来,我国对稀土出口实行了更为严格的出口配额管理制度。

  粗放发展透支稀土资源

  稀土资源是关系国家利益的重要战略资源,必须加快从源头上对稀土资源进行控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对稀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国际市场上稀土资源价格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刘树臣说,最近10多年,与铁矿石、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一路攀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稀土出口价格却一路走低。2009年,我国出口的稀土价格甚至只有上世纪90年代最高价格水平的60%左右。

  “稀有资源几乎卖出白菜价,根源在于国内稀土行业发展方式过于粗放,产业的规模扩张建立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上,发达国家甚至关闭了本国稀土矿井,直接从我国进口稀土。”刘树臣说。

  这种“小马拉大车”的模式,让中国稀土业濒临“透支”。2001年到2009年,中国企业向世界出口稀土数量稳定在年均6万吨左右。但是,在2002年至2007年间,我国稀土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从1.158迅速下降到0.486,稀缺程度逐年增加。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指出,南方5省的中重型稀土储量原有150万吨,但目前只剩下60万吨,“如果按照现在开采速度,10年就开采完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从事稀土矿开采的企业有70家,从事稀土冶炼分离的企业有100多家。由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生产秩序相对混乱,不负责任的矿商对稀土资源滥采乱挖的现象比比皆是。

  “如果不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我国稀土资源安全将面临巨大挑战。”刘树臣说,稀土资源是关系国家利益的重要战略资源,必须加快从源头上对稀土资源进行控制,通过科学规划和资源整合优化行业发展格局。

  责任分担促进市场平衡

  如果世界范围内的另外7成稀土储量被启用,完全能够弥补中国行业整顿带来的产量下降缺口

  从国外稀土资源勘探反馈的信息看,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分别占世界的13%、19%和5.4%。但受制于环境压力,这3个国家2009年的稀土产量都为零。

  张维宸说,如果世界范围内的另外7成稀土储量被启用,完全能够弥补中国行业整顿带来的产量下降缺口,全球稀土供给仍将保持平稳。

  “稀土行业不能再走掠夺式开发的老路,更不能再以白菜价流向国内外市场。”张维宸说,我国出台稀土资源管控政策的目标是保护环境,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务之急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破解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过度开发和出口商的恶性竞争等问题上。他建议,我国应加快建立和完善稀土行业发展协调机制,对全国稀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严格管控,限量开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稀土资源管理的“组合拳”;同时加快立法,把稀土资源的保护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此外,通过对稀土开发企业征收高额资源税,补偿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恢复,确保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刘树臣也认为,在保护资源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框架下,我国应加快实施优势矿产的储备政策,通过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从根本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使用价值,改变我国长期出口稀土初级产品的现状。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