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发展迅猛超西方预料 外国人怎么看中国

2012-03-19 作者: 上传人:

 嘉宾

  原驻瑞典特命全权大使 吕凤鼎委员

  原驻泰国特命全权大使  张九桓委员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原驻埃及特命全权大使 吴思科委员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杨 彦

  本报编辑 苗 苗 林 琳

  新闻背景

  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孔子学院世界开班授徒,到国家形象片人物版登陆纽约时报广场,中国正在努力向世界呈现更加自信、更为开放的国家形象。

  国家的软实力与蓬勃发展的经济实力是否匹配?中国文化走出去,真的走进了外国人的心中吗?他们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

  今天我们邀请了三位曾经担任过驻外大使的委员,请他们用自己的多年经历和深入观察,与我们共同探讨“中国形象”的有关问题。

  一问:外国人如何看中国?

  主持人: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版登陆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中国在向世界呈现国家形象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各位委员都在国外多年,又长期在外交领域工作,你们觉得在外国人的眼里,不断发展的中国呈现怎样的形象?

  吕凤鼎:我曾在南太平洋和非洲工作过,在上世纪70年代,外国人看中国是模糊的,他们只知道中国人穿着蓝色中山装。

  到了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人在同外国人的接触中也变得开朗、自信起来。本世纪以来,中国发展迅猛,甚至在某些方面超出了西方的预料,超出了有些西方人心理上能够承受的程度,“中国威胁论”就越来越多了。

  所以,中国形象好与不好,一方面与我们自身的努力有关,一方面也与复杂的国际环境有关。

  吴思科:我很同意吕大使的看法。我跟发展中国家打交道比较多,在他们眼里,中国的形象首先是古老而文明。其次,中国近些年的辉煌成就对他们震动很大。他们有着与中国相似的近代史经历,当前也面临着相同的发展任务。怎么从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启示,是这些年很多发展中国家思考的问题。

  主持人:中国人的形象是中国形象的重要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中国在向世界呈现自己的同时,是不是还存在一些不足?

  吴思科:我国现在每年有几千万人次走出国门,难免也夹杂一些负面影响。因为缺乏必要准备,有人对国外风俗习惯不够了解、尊重,有人带去了一些不好习惯,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引起注意。建议尽快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素质。

  张九桓:国家形象是人们的一种感觉,大国不一定伟大,小国不一定不伟大。中国的确发展了,但如果中国人的素质不提高,人家依然对你有微词。

  二问:软实力如何硬提升?

  主持人: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中国形象的国际地位,最根本的是把我们的软实力做实、做硬。各位在海外多年,对此有何心得?

  吕凤鼎:在国际上提升中国形象,国内工作是基础,实力壮大了,社会和谐了,别人说你不好也很困难。

  尽管国家形象是个抽象的事情,每个人的看法很可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基础性的,就是国家的整体实力。

  张九桓:这一点我很认同。最近几年,中国形象之所以逐渐高大起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发展了。这里所说的发展,不仅有经济的增长,还有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

  吴思科:中国这些年既维护了传统文化,又实现了经济腾飞,给发展中国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很愿意吸取中国的经验,比如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曾经提出“向东看”的政策。

  主持人:我们一直倡导提升国家软实力,如何评价这些措施?中国文化软实力中最需提升的是什么?

  张九桓:最近有两件事情办得很好,一是孔子学院,现在100多个国家建了350多所学院;二是派出汉语教学志愿者,帮助世界各国学习汉语。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其实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吕凤鼎:如何让世界了解、接受中国软实力,绝不是容易的事情,肯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如何向国际上宣传我们好的东西,解释清楚不好的东西,让人家对你有个平衡的、正确的、客观的、积极的看法,这是我们树立好形象的最基本的任务。

  吴思科:公共外交也是软实力。我们要大力提升运用软实力的水平和能力,在国际上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设计议题。要用西方民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引导舆论,塑造形象,推动各方客观、理性、务实地对待中国的快速发展。

  三问:走出去如何走进去?

  主持人:一些人认为,目前中国形象走出去的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应该怎么看?

  张九桓: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都要注意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不要搞一刀切,切忌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吕凤鼎:比如,我们在看待文化走出去的成果、效果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要客观。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本身是个复杂的过程。我们的文化走出去,现在还只是开始,从形式、内容到实际做到的事情,都只是开始。

  吴思科: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走出去,为世界所认可,并融入世界,不能急功近利。孔子学院走出去才几年啊?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外国建机构、学校,都是用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

  主持人:中国形象迈向世界,我们的产品在形式、质量上需要哪些改进?如何更好地走入人心?

  吕凤鼎:展示中国软实力,需要用更好的载体来统筹,并不断总结。如孔子学院,由于受到很多限制,目前只处于教汉语的状态,对传播中国文化只是皮毛。

  我们如何用孔孟之道看待世界,如何用我们的传统结合现代因素考虑我们的对外政策、国内政策,这才是在用我们的文化底蕴来处理国内和国际问题。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个大的框架式的东西来统筹。

  张九桓:方式方法很重要。应该充分考虑各国的实际需要,跟这个国家这样交流,跟那个国家那样交流,不要强求齐步走。

  比如说建孔子学院,有的国家暂时不那么欢迎,我们就不一定非去不可。欢迎的我们就多去几个,多办几个。这样做,就会比较贴心。这样的走出去,才能真正走进去。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