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被称为A股市场的赚钱大户,一点不为过。
汇金让利仍难解饥渴
正当银行纷纷抛出再融资计划之际,银行业的大股东——中央汇金公司及时出手相助。2月初,汇金公司对外宣布,为提高大型银行通过自身积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拟支持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三大银行将2011年现金分红比例下调5个百分点至35%,同时维持农业银行35%的现金分红比例不变。
据了解,2008年工、中、建三大行的现金分红比例高达50%,2009年和2010年,已连续两年降低。眼下,汇金已是第三年下调这一比例。对汇金而言,来自银行的现金分红比例越高,就越得利。相反,下调分红比例,也就等同于主动放弃部分利益,“让利”于银行。而根据去年银行的利润水平粗略计算,三大行的现金分红比例再度下调5个百分点后,汇金至少放弃250亿元的红利。
汇金“让利”,对工、中、建三大行的利好最为直接。但同时,对其他银行来说,这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正因为如此,沪深股市银行股一度大涨,也带动两市股指连续三个交易日走高。但仅仅三个交易日的强势之后,银行股重回震荡调整,两市股指同样如此。究其背后的原因,250多亿元的让利,相比今年银行2000多亿元的资金需求,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事实上,最近三年,汇金年年让利银行,起到的效果却也年年如此。数据显示,2010年和2011年,银行业的股权及债权融资规模均超过2500亿元。今年的情况似乎没有丝毫改善。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今年起银行业将执行新的资本监管标准,即在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对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则分别为9.5%和8.5%。这一新标准较此前有所提高,若以去年三季度末的数据来考核,仅仅16家上市银行中,就有半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不到新标准。而为了达标,银行们必须补充资本金,于是就有了“融资饥渴”。
瑞银证券发布分析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核心资本缺口将达到1464亿元,总资本缺口则为3323亿元。中金公司研究报告也认为,为达到新标准,国内银行2012年至2013年都会有较强的融资需求。
粗放式经营陷入怪圈
为何银行一边赚得盆满钵满,一边却又喊着“缺钱”?监管标准的提高,或许只是一个借口。业内专家认为,过度依赖贷款规模扩张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才是银行陷入怪圈的根本原因。
就去年经营效益来看,国内银行业的资本利润率不仅大幅高于工业,而且高于石油和烟草行业。这背后,贷款规模的持续大幅扩张,成为银行效益的重要基石,银行业利润的七八成都来自存贷利差。对国内银行来说,大规模放贷以获取高额利差收益——完成利润指标同时兑现员工当年奖金——资产质量下降、资本充足率下降——通过市场再融资补充资本金——继续扩大贷款规模,这一个简单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几乎是所有银行赖以生存,并能“舒舒服服过日子”的经营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再融资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银行大规模再融资,是为了补充资本金,以便进一步扩大贷款规模,而只要贷款规模扩张,银行利润就会不断增长。正因为如此,银行才会赚着大钱的同时又厚着脸皮伸手向市场要钱。在这种状况下,汇金让再多利,也无法满足银行的资金饥渴,仅仅是缓解再融资的迫切性,让再融资时间延期而已。
专家认为,当前国内银行业这种纯粹基于数量扩张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只不过,当前我国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高度集中依附于传统的银行信贷,在客观上造就了银行粗放式经营、持续获利的可能性。而未来,随着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成熟,债券市场逐步完善,企业融资将有更多的渠道选择,银行业过度依赖贷款规模及资产扩张的盈利模式将不复存在。
借鉴海外经验,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靠比拼贷款及资产规模,银行利润自然也不会过度依赖贷款规模的扩张,银行利益争夺的焦点早已转移至中间业务及金融服务业务。据了解,近十年来,美国银行业总资产几乎没有增长过,一直稳定在10万亿美元左右。
银行为何赚着大钱还缺钱?
随着2011年业绩的陆续揭晓,银行业的靓丽业绩,自然让很多其他行业领域上市公司羡慕不已。12家已经揭晓业绩的上市银行净利润增幅均超过30%。南京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通过业绩快报发布业绩,净利润同比增长40%左右;而宁波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深发展等则发布预增公告,其中,宁波银行净利润同比预增30%-50%,华夏和民生银行净利润同比预增50%以上,深发展净利润同比预增幅度更高,达到60%-70%。
中国银监会最新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去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在经济大环境并非乐观的前提下,银行业业绩增长仍超出市场预期,以至于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某论坛上直言,银行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不过,颇为戏剧化的是:银行业的这一场靓丽业绩“秀”尚未落幕,赚钱大户就开始哭穷了,纷纷向市场抛出再融资计划。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公布再融资计划,若加上去年积压的融资需求,业内机构预期,中国银行业今年融资规模可能超过2000亿元。
对于当前依然疲弱的市场来说,上千亿元的融资需求,无疑是狮子大开口。但市场倍感压力的同时,也有更多的疑惑和不解:赚钱大户为何还缺钱?
银行再融资来势汹汹
近日,一则关于交通银行或推出高达500亿元人民币再融资计划的市场传闻,闹得沸沸扬扬。
传闻中的主角,也就是交行,随之发布公告称,该行将充分考虑及平衡各项业务发展的资本需求,并在有利于本行财务状况及整体股东利益的前提下,提出相关资本补充方案。看似负责任地澄清传闻,却是澄而不清,丝毫未论及所谓的500亿元人民币再融资计划,相反却向市场证实了一点:交行补充资本金的需求是存在的,交行也是需要再融资的。
有再融资需求的绝不止是交行一家。在此之前,中信银行在1月份率先公布今年的再融资方案,该行拟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200亿元、不少于5年期的次级债券,用于充实附属资本,提升资本充足率。北京银行1月底也发布公告称,该行非公开发行方案已经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复,拟以每股10.67元的价格定向增发,筹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18亿元,该批复自核准发行之日起6个月内有效。
除了新年新计划,去年积压的银行融资需求,规模也相当可观。
如因市场争议而修改的民生银行再融资方案在去年9月获得银监会放行,之前的A股定向增发改为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可转债和增发不超过16.51亿股H股,再融资总规模约290亿元;招商银行、深发展、光大银行去年通过的再融资方案至今尚未实施,按照此前方案,招商银行拟配股再融资规模为350亿元,光大银行拟发行次级债70亿元,深发展则拟定增200亿元;去年8月,建设银行2011年第一次股东大会通过了发行800亿元次级债的方案,截至目前,该行共发行了400亿元,尚有400亿元次级债待发行;此外,去年一直苦等时间“窗口”的光大银行H股上市,今年有望尘埃落定。
不管是去年积压的,还是今年新增的,银行大佬们的再融资需求,若要在今年得以满足,对市场而言,必定又是一个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