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蚌埠铁路公安处民警石鲁宁(右二)在K8401列车上向旅客介绍铁警春运微博。为了给春运期间出行的旅客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安徽蚌埠铁路公安处开通“蚌铁公安在线”警方微博,通过微博在线实时发布购票、出行安全等信息,并通过微博与旅客进行互动来解答旅客在春运途中遇到的问题。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新华网北京电 : 近年来,越来越多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从微博、微信、微小说,到最近炙手可热的微电影、微旅行、官方微博发布群。“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互联网舞台,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 在龙年新春到来之际,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祝福”方式正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拜年新方式。26岁的马婧晖今年选择用语音短信的方式传递对亲朋的祝福,她认为一段几秒钟的拜年吉祥话,要比千篇一律的群发短信更亲切。 在美国留学的李昉过年不能回家,于是录制了几段祝福视频上传到微博,分几条把同学、朋友的微博都“@”一遍,最后加上一句“排名不分先后”,一段来自大洋彼岸的祝福瞬间传到亲朋身边。 “我每天的生活由微博开始,再由微博结束。”在北京工作的刘芳蕊说,“早晨六点半,一睁眼就拿手机打开微博,查看私信,回复留言。七点半至八点半,上班地铁中,看微小说或微电影。上班期间还会用微信和同事保持沟通。晚上浏览政府的官方微博,进行评论或转发。” 中国首个省级政务微博发布群——“北京微博发布厅”去年11月17日亮相后,两周内吸引粉丝300多万。随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实名政务微博在多家网站同时上线,短时间内引起数十万网友关注。微博问政俨然成为时代潮流,一些政务微博因高效务实、认真负责受到网民追捧,人们从未想过可以如此“近距离”地与政府部门沟通。 现如今越来越多微博“直播”中国大地发生的一切,庞大的用户群和便利的通道使普通网民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各类新闻媒体更是通过微博抢发自己的声音。 微博自2010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
“现在几乎是‘全民皆微’,我的朋友和同事自从使用微博后,常常通过微博联系沟通。”刘芳蕊说。
微博的东风,吹来了“微”观念的普及,催生出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新鲜事物。“我已经用在朋友圈很火的微信代替短信了,微信就像对讲机一样,还可以发照片和视频。”刘芳蕊也说不清这些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是“微”时代给她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
在一天的工作后,拾起一本厚重书籍、细细品味其中细节的人越来越少。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不少人转而浏览寥寥数语但情节、人物塑造亦很出彩的“微”小说。与“微”小说同样受到欢迎的是10多分钟、情节发展紧凑的“微”电影。
逢上周末,抛开电脑,亲近书本,修身养性,抑或晒晒阳光、看看夜景,慢慢享受一顿美食大餐,或是骑上自行车,任意行走到一个陌生的乡村或城镇,尽情享受专属于自己的空间等,如今成为人们的新宠——“微”旅行。“与追求先进科技形成反差,周末我要逃离一切电子产品,和朋友选择一家安静的咖啡馆,聊聊天,或者去爬山、钓鱼。”刘芳蕊说。
就在不知不觉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已被打上了“微”烙印。尽管“微”事物带来一些便利和别样体验,但也使人们变得日益浮躁。石家庄市民郑旭说,每天沉溺于刷屏,看各种短小的新闻和微博留言,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已经很久没有认真读一本书了。
有学者表示,从微博、微信到微电影,“微”字今年大行其道,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被不断开发,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悄然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微事物”满足了人们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信息的需要,但在带来便利和放松表达的同时,也表现出让人心绪浮躁、难以深入思考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