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体检机构价格虚实难辨,超范围执业,人员资质管理不规范
体检专业性、准确性受质疑
体检仅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
要在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下,与慢病防治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体检市场发展最为成熟,行政管理也较为规范。北京市是全国省级单位中最早成立体检质控中心的,几年前北京的体检机构达500多家,现在审批合法的才177家,迅速缩减的原因是提高了门槛,实施了审批准入制,在场地、人员、诊疗科目等多方面加以规定。”孙力光说。
据介绍,根据卫生部《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和《北京市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申请开展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包括具有相对独立的健康体检场所及候检场所,建筑总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每个独立的检查室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登记的诊疗科目至少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医学影像科和医学检验科等。“尤其是医学检验科,要符合临床医学实验室标准,需要较大的投入。《规定》还明确要求体检医疗机构至少有两名副高以上的主检医生,至少10名执业护士等。这些都让那些条件简陋的‘黑体检’和‘草台班子’淘汰出局了。”
针对记者提出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否的问题,孙力光说:“客观地看,疾病的发展变化较为复杂,被检者的身体状况也在发生变化,上个月各项指标正常,不意味着这个月就一切正常,反之亦然。检查的阳性率与选择的检查项目、从业者的专业技术水平、设备种类和疾病发展阶段也密切相关。比如黑白B超和彩色B超,做黑白B超检查无法查出血流变化。再如受检者选择的体检项目包括眼底照相,那么眼底的血管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可能性就会较高,反之则较难发现。不能一概认定机构存在过错。”孙力光说,如果体检客户对体检结果有异议,可以向体检机构反映;如果认为存在医疗事故,可以到体检机构进行投诉、到卫生行政部门或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中心进行投诉要求鉴定等。
“健康体检只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政府部门应当认真研究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吸引社会的优质医疗资源进入健康领域。”周生来说,目前我国的医疗模式是90%的医疗资源集中于疾病的中晚期治疗阶段,中晚期病人比例高,是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疾病的早期治疗费用不会太贵。定期的全面健康体检可以早期发现疾病,是解决看病贵的根本途径。
“我国已成为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公立医院不仅要治病,更要参与防病。”周生来认为,公立医院进军健康服务领域不仅顺应了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能满足民众的多样化健康需求。“疾病中晚期是10个医护人员解决1个病人的问题,而前期是1个医护人员解决10个病人的问题。在预防阶段投入1元钱,可以减少8元的医疗费用,又可以相应减少近百元的终末期抢救费。”
专家建议,健康体检产业要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更需要制度保障。周生来建议,可以考虑在医保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费用做健康管理;延伸公立医院体检中心的功能,将体检中心转型为健康管理中心;扶持兴办体检与健康产业的机构,给予一定政策优惠。胡波则认为,健康体检还应发挥中国特色,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等手段,真正实现“上医治未病”。
恶性竞争、过度体检、价格与质量不匹配、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困扰行业发展
尽管发展迅猛,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消费者对体检行业、尤其是民营体检机构的专业性、准确性、规范性等提出了质疑。
“我们体检都是单位组织的,前几年是一家公立医院的体检队上门服务,这两年换成一家民营体检机构,环境和设施确实比以前好了,但从整个体检的过程来看,感觉钱都花在面子上了,医护人员的水平太差,有的连专业术语都说不清。”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徐女士告诉记者,最让人诧异的是出体检报告时,全部门40多人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差不多,都在正常值内。“以前每年都能检出几个人有问题,还有一个长期胆固醇超标的同事,这次也正常了,真让人怀疑他们到底有没有检测我们的血样?是不是参照正常值随便填的数据?”
“有一次我得了虹膜炎,可在民营体检机构体检时大夫却没看出来,我以为就是用眼疲劳,差点儿耽误了治疗。”在一家外企工作的盛丽丽告诉记者,从此她和家人就一直自费去公立医院的体检中心体检。
还有一位网友发帖讲述了自己在某民营体检机构的经历:体检时做B超的大夫一边做检查,一边和女儿聊天。明明检查时B超大夫说肝上的一点小问题,在体检报告上却成了胆囊的问题。
一些民营体检机构的价格,也让消费者犹如雾里看花,难辨虚实。“我主要在网上给父母选体检卡,一些机构的项目动辄上千元,然后再打个很低的折扣。我比较了一下,检查项目差不多的情况下,不同机构的价格却能差很多,再加上那些医学名词,我们这些外行真的看不懂!”小冀无奈地说。
针对这些疑惑,周生来告诉记者,健康体检市场由于专业化程度较高、信息高度不对称,更需规范化管理。在他看来,体检市场当前主要存在过度体检和恶性竞争等问题。“有些体检机构为了争夺高端体检市场,推出包含了派特CT、核磁共振等放射性检查的项目,这样做既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对顾客的身体也是伤害。”
价格战则是体检机构竞争的最常见形式。周生来说:“曾经有一个体检机构打出广告:296元做300项体检,平均不到1元做一项,可能吗?靠降价来招揽顾客,对体检行业的健康发展尤为不利。”
“价格问题确实是部分民营体检机构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孙力光告诉记者,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定价严格遵守北京市发改委制定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民营机构由于实行价格备案制,其定价主要根据市场供需关系而确定。北京市体检质控中心在近几年的检查中,发现有的体检机构漫天要价,更多的则为了争夺市场,在市场营销中想方设法压低价格。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降低成本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从外地小门诊部聘用医务人员以减少人工成本;减去必要的体检项目;使用廉价试剂;购买二手设备等。
孙力光说,管理不规范是当前部分民营体检机构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根据北京市卫生监督所2011年的专项检查结果,个别民营机构存在着超范围执业、人员资质管理不规范、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等问题。“比如说超范围执业,批准的是一般门诊,实际运行时却加上了儿童体检等项目;体检医生本是内科大夫,却‘客串’眼科体检;还有的体检机构使用不合格或过期的检测试剂;本该每年由质量监督局强检的血压表、生化仪等仪器、设备却从不按时检测、调校等。”
健康体检需求持续增长
北京市年体检人次400万,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体检机构各占半壁江山
“今年春节,我给父母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两张体检卡。老两口自打退休后,三四年没检查过身体了,这几年一直帮我在北京照顾孩子,特别操劳,尽管没生什么大病,但我还是担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对我们来说,父母的健康最重要!”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小冀告诉记者,春节前,她在网上综合比较后,选择了一家颇有名气的体检机构的体检卡,原价1400元,团购价798元。
“我选的这款套餐属于中档价位,除了常规检查,还包括动脉硬化、经颅多普勒、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肿瘤筛查等项目,感觉挺适合老年人的。父母今年60多岁了,好多同事都得了高血压、心脏病,我就想让他们多检查一些项目,有病治病,没病早预防呗!”小冀说,以后打算每年都自费让父母在北京体检一次。
有小冀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今年过年不送礼,送礼就要送健康”,给父母、亲朋送张体检卡,成为近年来的新时尚。据报道,龙年春节前夕,在山西、云南等地的多家医院内,前来购买体检卡的人络绎不绝。随便打开一家团购网站,北京地区的慈铭、爱康国宾、佳境健康、松乔、九华等多家体检机构的套餐琳琅满目,3.33折、4.16折、5.7折的价格也令人心动不已。
在这些团购网站,记者注意到,一些名气较大、口碑较好的体检机构推出的套餐,由于价位适中,销售记录火爆,团购开始几天便售出三四百份,有的套餐显示购买人数已达1100多人。慈铭体检董事长胡波告诉记者,慈铭全国共有50多家体检机构,年体检人次接近200万。
“体检市场的红火反映了民众的健康需求,这体现了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医疗管理研究中心专聘主任周生来分析说,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健康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健康消费需求由简单、单一的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解决温饱、富裕起来后,人们希望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这是一种正当的需求。”
周生来介绍说,医疗机构在注册时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营利性也就是百姓常说的民营。2000年前,我国的健康体检仅局限于就业、参军、升学等强制性专项体检,体检的实施单位也多为政府指定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000年后,老百姓对健康体检的需求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为民营体检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开始定期组织职工体检,还有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个人开始自费体检。
“北京的体检市场可以说是全国发展较早、成熟程度较高,开展体检的医疗机构数量也较多的市场之一。”北京市体检中心、北京市体检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孙力光介绍说,目前北京市每年参加体检的总人数在400万左右,全市准予开展健康体检服务的医疗机构177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91家,民营医疗机构86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总体检人数占全市健康体检总量的43.14%,营利性医疗机构总体检人数占5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