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入不抵涨 有多少人为收入而焦虑?

2012-02-08 作者: 上传人:

最近,有一批网友在网上晒个人收入的账单,并得出一个结论:“80后”一年攒不下5000元。有个姓王的大学毕业生,在青岛一家证券公司做业务,看业绩拿工资。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拿6000多元;差的时候,也能拿2000元左右。一年下来,共计收入4万元。但除去房租费、生活费、服装费、通讯费、交通费等,一年到头剩下的还不足5000元。为此这个小伙子很焦虑,按照这样的速度,到什么时候才能在城里买房子?

对收入的焦虑,似乎已成为一种传染病,正在不同的人群中广泛蔓延开来。

有人为“入不敷出”而焦虑。有人一年收入几万元、几十万元,也有人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元,但他们照样得过日子,肉可以少吃,菜可以少买,衣服可以旧了再穿,但如果遇到生病、买房、孩子上大学这样的大事,就招架不住了。我有一个农村的亲戚,自打儿子考上大学,就年年“入不敷出”。儿子上大学的费用,一年至少需要12000元,而他们两口子一年的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

有人为“入不抵涨”而焦虑。一些人的收入,已经连续几年在“原地踏步”。而市场上的物价,却一个劲地往上蹿。年初说物价上涨指数要控制在4%以内,到年末却实际增长了5.4%,其中食品类价格竟上涨11.8%。如果物价涨,收入也涨,那当然可以“共享”涨价的成果。问题是物价涨了,很多人的收入却没有涨。手里还是那些钱,却买不了原来那些东西了。

有人为“入不公平”而焦虑。人们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分配不公。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当前中国人的工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201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人均收入70146元。最低的农林牧渔业,人均收入16717元。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2:1。差距之大,几乎成为世界之首。为此让很多人愤愤不平。这究竟是能力的差别,还是机会的差别?是贡献的差别,还是政策的差别?

有人为“入不同步”而焦虑。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地方本级收入同比增长29.1%。再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城镇居民增长了8.4%,农村居民增长了11.4%,都远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当然是一件好事。政府有了钱,就可以更好地保障民生,发展公益事业。但也让人担心,财政收入过多,会不会助长“三公消费”?所以两者的收入,还是基本同步为好。

焦虑是一种心理反应,也是一种情绪状态。一般情况下,焦虑只是对自身环境与外界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以后,所产生的感性认知。有一些焦虑,是应该被同情和理解的,比如那些低收入者,经常因为缺钱,愁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认识一个农民工,在某单位打工,五年前月工资是900元,现在还是900元。只要一提工资两个字,他立马就会愁眉苦脸。还有一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就像当年的郑板桥,“衙宅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每当看到低收入者的生活窘境,他们的面目就会变“囧”。不是为自己而“囧”,而是为分配不公而“囧”。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因为“个人欲望过高”而焦虑。就像《不知足诗》中所形容的那样:“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取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都想实现“财富自由”。但必须承认,人的能力、智力、努力和机会,都是有差别的。有些欲望可以实现,更多的欲望不能实现。如果因此而牢骚满腹,怨天恨地,那就不仅是“焦虑”,而是自私、狭隘和愚昧。

克服“收入焦虑症”,首先是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既要承认差别、承认现实,更要看到自身收入的增长和变化。其次是积极努力去创造。任何的财富,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需要智慧去发现,需要劳动去创造。还有就是分配公平,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必须保持相对的公平,或者说在法律和政策范围之内,能够让人们的心理承受的公平。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