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自诞生以来走了十来年,涨涨跌跌,命运多舛,从被市场百般猜疑的丑小鸭(兑美元曾经一度跌至近0.80),又迅速地成长为国际货币市场的巨无霸,对美元发出强有力的挑战(兑美元一度涨至1.60附近,翻了一倍),但一切都是那么短暂,无论是0.80,还是1.60,都背离欧元的真实价值,背离欧元区实体经济中内涵的劳动力价值水准。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大都增加了一个属性,即国际货币属性,而一旦成为强势国际货币(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即可享有“铸币权”,实际就是可以坐享非国际货币国家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当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欧元在成立甚或设计之初,就有一个“野心”:不仅要当国际货币,要当一流国际货币,还要取代美元成为第一世界货币。 市场似乎早看透了欧元的野心,并在一定时间段利用这个野心、配合这个野心,将欧元“做大做强”。欧元区国家不知道欧元强势可能是个梦,非常多的投资者则相信这个梦,以为欧元可以打败美元,持有欧元是安全的,甚至坚信,强大的欧元可以为它们带来无尽的福利和财富。而当非常多的欧元区国家凭借强势欧元成为超福利国家后,当全球各国的欧元储备占比超过30%之后,美梦中的美字变得不那么美了。 欧元的真实价值水平在什么价位?这是一个几乎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汇价波动”背后是隐含在贸易货品中的各国的劳动力价值比较。而准确地计量任何国家的劳动力价值水平都是不太可能的,何况这个“水平”还经常处于剧烈的波动状态,所以需要市场这个“裁判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欧元虽然在欧债危机被炒作后已经下跌了2000点左右,但目前的13000水位仍然是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的水位。因为欧债危机还没有真正爆发,而欧元区各国包括欧洲央行能否真正阻止欧债危机在2012年大爆发,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货币价值必须有劳动力价值做基础,还必须有国家做后盾——这个国家指的是掌握货币发行权的政府。欧元有“国家”做后盾吗?很多人以为,有,甚至认为十七个国家的(欧元区)联盟难道不比一个国家要强大很多——这也是很多人相信欧盟会战胜美国、欧元会战胜美元的道理。然而,货币发行尺度与财政收支的尺度往往是相影随行的,通俗地说,宽松的财政政策不大可能配合严谨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大可能配合严谨的财政政策。一个国家如此,十七个国家凑在一起也必须如此。可欧元区中不下十个国家都没有遵循这一规律,它们拼命地维护财政独立,那是为了自由地发行债券,实行超宽松的财政政策,而在很长时间内欧洲央行维持着审慎央行的形象,严控货币发行量和货币市场流量。但它不知道,欧元区的商业银行并没有放贷款,而是大量买入欧元区国家发行的债券。最终的结果还是:欧洲央行必须印票子、发票子,走上非良性通货膨胀。 欧元和欧盟的确是人类的一项创新,这个创新的目的一是为了维护和平,二是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三是为了减少货币兑换损失。但它可能忽略了一个大规律:货币只能由主权国家发行。强势货币的背后一定是一个强势的主权国家。欧盟希望先有统一的货币,然后去促成统一的“国家联盟”,这个思路也是创新,但未必是能获成功的创新。 “国际货币”是战略资源,强势国际货币更是稀缺战略资源,想当国际货币的国家很多,但却不知其道路有多么艰难。美国人天天喊希望所有货币都能自由兑换,都能成为世界货币,但一旦看到有人威胁到其老大地位,一定要把你打下去。欧元今天的情况恰恰是因为它“昨天”触犯了这个大忌。 欧元现在仍徘徊于13000整数关附近,但并不等于离底部不远。从技术面分析,未来下跌目标很快将考验12860,而12860附近会不会是欧元的“大底”呢?只要想一想欧元的基本面就明白了:欧元目前正处于欧债危机是否会总爆发的当口,未来法国被降级包括诸多欧洲银行被降级都很有可能发生,而意大利、西班牙,当然还有希腊等国的债务违约也是大概率事件。欧元还要过“刀山火海”。 欧元的未来是什么?现在有些人预言“欧元崩盘”,甚至说欧元将退出历史舞台。而笔者认为,欧元很可能在更大幅度下跌后“浴火重生”。为什么?因为欧债危机的本质还不是经济危机,它因为汇率高估所致,可以通过汇率回归走出危机。但若处理不好,再人为地干预汇率,阻止欧元向其真实价值水平持续地回落,最后可能将货币危机、债务危机演变为严重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