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战略格局调整的进程中,最值得关注、也令人感到自相矛盾的就是俄、印两国。俄罗斯一方面明确将美国和北约东扩列为头号威胁,就美国在欧洲建立反导系统推出反制措施,但却将其陆军近一半的精锐兵力和海军多数主力舰艇,都部署在远东地区;一方面通过签署新的军控条约,缓和美俄关系,加强双边协调的同时,却又在北方四岛问题上频频示强,并借助军演等契机,不断深化俄朝军事关系,高调介入半岛事务。
与此同时,在中印经贸关系稳步推进,印巴矛盾大幅改善的背景下,印度修改过去“西攻北防”的军事基本方针,提出“两线出击”的新战略,提升与美、澳、日以及越南等东盟国家之间的战略协调,防止和遏制中国在争议领土、海洋实力和地区影响力上的“扩张性发展”,其安全战略呈现出“全面出击”的新态势。
点评
若想解开这些现象背后的谜题,必须将其放在“中-美-俄”和“中-美-印”两个大三角关系的背景下进行考量。
俄罗斯战术上在远东地区频频“示强”,既可以防止自身利益受损,抢夺地区事务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还可通过搅乱亚太地区形势,推动美国战略关注点“由西向东”的转移,以这种“非对称回应”的战略方针,来化解美国在欧洲构建反导体系和北约东扩对其西部核心地区所施加的战略压力。
与之相似的是,印度通过对华采取强硬态度,配合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进而换取美国对其地区扩张政策的默许,同时趁势加紧向尼泊尔和缅甸等周边地区的政治和军事渗透,进而将印度洋打造成“印度的大洋”。
然而,美国绝不会允许任何一个现实或潜在对手,挑战其全球战略霸主地位。美俄关系的缓和,并不意味着美国会容忍俄罗斯的“东山再起”;美加大对印度的借重,也不意味着美国会姑息和纵容印度在印度洋的一味坐大。2011年,美国在亚太安全战略的设计上,体现出了“明暗结合、双重防范”的新思路,即对中国是防范中有借重;对俄、印,则是借重中有防范,体现出美国希望用最小的代价,将所有战略对手都纳入符合其全球战略利益的轨道上来的现实考量。
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赴澳大利亚,与女总理吉拉德亲切拥抱,宣布美国将首次在澳驻军。吉拉德绯红的脸颊上,似乎写满美澳同盟的亲密无间。随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飞抵缅甸,含沙射影拨弄是非,希望提升中断20多年的外交关系,可谓用心良苦。
美国紧锣密鼓“搭台布阵”,将“亚太战略”付诸实施,在亚太诸国引发巨大的“涟漪”效应:俄、印、日、韩、澳和东盟等域内国家的安全战略,正经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整。
然而,亚太各国此轮安全战略调整,呈现出一系列自相矛盾和极为反常的现象,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2011年12月1日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缅甸举行记者招待会 12月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缅甸内比都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讲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1月30日下午抵达缅甸新首都内比都,开始对缅甸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 新华社记者 张云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