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麻袋哥” 网络走红 90后大学生的公益情怀

2011-12-15 作者: 上传人:

 

 “麻袋哥”的心理坎

 “麻袋哥”的平常心

  “麻袋哥”出现刚两个月,就受到了媒体的关注,网民们也纷纷热议他们。对于“一夜成名”,“麻袋哥”们怎么看?

  陈晟说:“我们根本没想到自己会出名,不管外界怎么看、怎么评价,我们还是要把这件事干好!”庄国昌也说:“我们现在还是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两天学校运动会,“麻袋哥”们并没有收获多少空瓶子。“学校有青年志愿者,还有其他一些团体也在收集空瓶子,有的是做公益,有的是从事环保,所以空瓶子也不都等着我们去收。”“麻袋哥”们似乎并没有因为收瓶子数量太少而沮丧,毕竟,数量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首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因为有‘麻袋’的经历而丰富。”“我们不需要掌声,如果周围同学愿意,希望有更多的人在课余加入公益的队伍,不一定是做‘麻袋哥’。”采访中,几位同学的谈话淡定而从容。

  陈晟表示,大家会坚定地把“麻袋哥”的工作做下去,直至离开校园。“到时候‘麻袋哥’会消失吗?”面对这样的疑问,陈晟说,他们正积极筹备建立“麻袋流动站”和“麻袋基金”,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背着麻袋在校园内收废品,关键要迈过心理这道坎。”陈晟坦言,很多同学不是不愿意参与公益活动,只是抹不开面子,“你想想,一个大学生背着个麻袋收废品,外人会拿一种什么眼光看你,特别是那些熟悉的同学和老乡?”

  陈晟和学生会干部庄国昌带头背起了麻袋,有时候还会喊上性格内向的王琢。“一开始行动并不顺利,一些同学拿很奇怪的眼神看我们,有的觉得是在标新立异,还有的以为我们是编个理由来挣班费。”回忆起两个月来收废品的经历,两人坦言心里什么滋味都有。

  周六的运动会上,陈晟只管低着头四处寻找废品,不管四面八方投来的多种意味的眼光。“习惯了,也就不必在意别人的眼神了,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恶意,只是感到新奇而已。”陈晟笑得坦然。

  其实,他们也曾感到许多欣慰。庄国昌回忆自己和同学第一次收废品的情景:一位大四的师兄听明来意,就在宿舍里翻来翻去找到一个瓶子,随后半是抱歉半是支持地向他们推荐了一个宿舍,说那里有个同学爱喝饮料。结果到了那个宿舍果然满载而归,那位师兄把一箱空瓶子全交给了他俩。

  “两个月下来,心理这道坎我们迈过去了!事在人为,如果‘麻袋哥’越来越多,同学们肯定也就觉得很平常了。”陈晟和庄国昌表示,“麻袋哥”最需要的是别人把他们当成平常人。

  令人感动的是,班级里一些贫困生也积极参与了贫困助学行动。南燕磊课余时间在图书馆勤工俭学,周末照样走进“麻袋哥”的队伍。许培培虽然自己也在勤工俭学,但也强烈要求加入“麻袋哥”们的队伍,承担在女生宿舍楼收废品的工作。

“麻袋哥”在分拣废品。 资料照片

  【阅读提示】

  每到周末,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就有一群大学生背起蛇皮口袋走进宿舍楼,挨个敲门收取旧报纸、饮料瓶,变卖后寄给拉萨的小朋友做助学款。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麻袋哥”。

  “麻袋哥”的公益情

  这群大学生来自江苏省扬州大学生物科技学院二年级,在班长陈晟的号召下,全班10名男生都参与了这个利用周末收垃圾资助藏族学童的公益行动。

  1992年出生的班长陈晟介绍了“麻袋哥”们的公益行动历程:今年秋季开学,陈晟从学校援藏的老师那里了解到一些藏族儿童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随即萌生了爱心助学的想法。究竟怎么助学?他觉得,大学生要自食其力,要靠自己的劳动成果去助学,而不是从父母那里要钱。班上10名男生商量后,决定利用周末在校园内收废品,一来便于就地取材,二来也不致影响正常的学习。

  紧接着,10名“麻袋哥”两两结对行动起来。两个月下来,他们卖废品挣了两三百元,班里同学一商量,大家捐资凑足500元,将第一笔助学款寄给了助学对象——西藏拉萨城关二小五年级学生次仁加旦。“论钱数,我们这一笔确实很小,但它是同学们自己的劳动成果,代表着我们的一颗颗爱心!”陈晟说。

  10月29日,学校举行运动会,陈晟和王琢提着麻袋在体育场的看台上忙碌起来,“运动会期间饮料瓶子比较多,收获应该比平时大!”

  班上11个女生也不甘落后,她们组成了“知心姐姐”队伍,定期打电话给次仁加旦和他的家人,谈心交流,以“精神助学”的方式,加入爱心助学的队伍。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重要的不在于数量,而在于他们有一颗热情参与的爱心,在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学生以自己的真诚行动,诠释了90后大学生的道德追求。”扬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长薛小平说。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