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4周年。 还有,12月7日,是日本偷袭珍珠港70周年。还有两个地名也不能忘记:广岛与长崎。珍珠港是太平洋战争的开端,广岛与长崎则是战争的结束。 在广岛、长崎,每年8月,都会举行国际性的核爆纪念。2010年8月6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参加广岛市第65个“核爆纪念日”时说:我是为和平而来。这是联合国秘书长首次参加广岛核爆纪念仪式。据称日本一些和平人士多年一直为此而努力。 同样是每年8月,在东京的靖国神社,总有一些人,穿上旧式日军军服,挎着军刀,重温“大日本帝国”的旧梦,为战犯招魂。 12月7日,珍珠港有日本人吗?日本人记住珍珠港了吗?是以什么方式和心情记住的? 如果只记住广岛、长崎,而忘记珍珠港,忘记南京,会有真正的和平吗?和平会持久吗? (二) 是否可以这样说:只要是战争,就没有胜利者;或者说,只有一个胜利者:战争? 那么,人类是否能够把战争当做自己唯一的敌人?人类是否可以共同努力,来避免战争? 从现实来看,这样的想法太理想主义。现实中,人类远不是“共同”的,而是以国家和民族为基本单位,以利益或宗教或意识形态划线,分别扮演“敌我友”三种角色,竞争、角力,遏制和反遏制,直至最后翻脸…… 但是,同样的道理,“人类以战争为共同敌人”这个目标越是遥远,越是表明我们离战争很近,越是说明这个目标很现实,一点也不理想主义。 (三) 最近,原定的日本首相访华被推迟,一般认为是要避开“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个敏感点。问题是,亚洲的两个主要国家,世界的重要国家,不能总这么“敏感”下去,要寻求“脱敏”之道。 政治上追随美国,加入遏制中国的危险游戏,甚至把手伸到南海,而在经济上又想从中国得到好处,打这样的算盘不需要智商。美国宣布“重返亚洲”以后,日本显得更起劲了。美国的算盘是:你们掐起来,我就省心了。 即使自己经济上受损失,也不能让日本在梦里真的娶到媳妇。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中国百姓是可以过紧日子、苦日子,甚至牺牲生命的。老百姓不能忍受的是社会不公。增加社会公平度,就是增加国民凝聚力,这是比军力还重要的国家实力,是对外斗争最重要的依靠。就看决策者是怎么想的。 在现实利益层面迫使日本认清形势的同时,要降低两国民众之间不断升高的“恶感”。寻求长久和平就有了空间和时间。如果说领土之争,钓鱼岛之争是“硬杠子”,一时软不下来,但民众之间的“恶感”是有调节余地的。 (四) 最近在读张承志的新作,《敬重与惜别——致日本》。这本书有助于克服一种心理障碍:不愿意接触跟日本有关的事物,更不愿意去了解日本人,了解他们的内心、状态。感觉至少中年以上的很多国人都如此,年轻人一部分如此。而国人接受日本的高科技产品几乎没有心理障碍。 张承志让我们知道了有另外一些日本人,值得“敬重与惜别”的日本人。知道、了解了这些日本人以后,“日本”一词,会在内心里呈现另一种样子。“日本”不再是“一”,不能分析、辨析的“一”,不再是那个只让人敌视、拒绝的、单一的“一”。也许,这里面包含了某种被我们忽视的信息,潜藏着历史的某种契机。对焦虑的国人来说,从中可能得到某种精神资源,至少是思考问题的参照。
南京、珍珠港和广岛、长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