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呼吁变行动为道德撑腰

2011-11-09 作者: 上传人:

 北大副校长吴志攀说的一段鼓励校友扶起摔倒老人的话风靡网络,并衍生出众多版本,被称为“校长撑腰体”。对此,北大校长周其凤也予以力挺,表明了北大支持学生“扶老”的鲜明态度。

  与以往只在网上大红大紫的网络语体不同,“撑腰体”已经实质上介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校长撑腰体”横空出世后,有广东省总工会承诺为见义勇为职工提供免费法律援助的“工会撑腰体”,有成都等地一些公司为做好事员工承担赔偿责任的“撑腰通告”,还有一些法律工作者免费为好心人打官司的“律师撑腰体”,为道德撑腰,正在从一种呼吁变成现实行动。

  “撑腰体”为什么这样红?关键在于,它敢于直面道德困境,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彰显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道德自觉,真诚地呼唤着社会成员的道德践行。

  近年来,道德领域的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新闻焦点,好人被讹、路人冷漠等现象,其社会负面效应不容小视,其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更值得深思。从广阔的社会视野看,好人好事依然是主流,但随着利益规则侵入社会生活各层面、不良观念和风气的滋生蔓延,道德环境受到了污染,道德底线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透视“扶老”难题这一典型现象,令人遗憾的结局背后,往往显露出复杂的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痕迹:价值扭曲、利益算计、道德风险、法律缺失,既大大增加了人们见义勇为的道德风险,也从不同层面消解了人们挺身而出的道德意愿,尤其是经由大众传媒、公共空间的报道与讨论,这一道德问题的“破窗效应”得到了放大。做好事为什么这么难?好人为什么得不到好报?善良者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些疑问,从某种程度上正在成为一种日益增长的社会焦虑。

  “撑腰体”就是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基础上提出的“救济方案”。相对于抱怨环境、企望他人的论调,“撑腰体”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自觉、自救、自为,试图唤起广泛的自我觉醒,激发普遍的道德践行,主动去改变现实,提升道德水准。

  从实施层面看,“撑腰”方案也对症下药,从化解道德风险、改善道德环境入手,通过调动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的力量,给救助者以有力的道义、经济和司法援助渠道,全面免除其后顾之忧。目前,“撑腰体”的主要力量来自民间社会,然而医治道德炎症、建设道德大厦,离不开科学制度设计和有效社会治理。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