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印尼为大米所困

2011-10-25 作者: 上传人:

 近日,泰国政府宣布一份向印尼出口30万吨大米的谅解备忘录作废,理由是该谅解备忘录由前任政府签署,其大米销售价低于泰国新政府向米农承诺的收购价。泰国此举引发了印尼的不满。据悉,目前印尼政府正在紧急与越南等大米出口国磋商,以弥补进口大米不够的缺口。

 

  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不断走高。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9月初公布的报告称,虽然8月份全球粮食价格有所下跌,但由于粮食储备仍处于短缺状态,预计今年全球粮食价格仍将居高不下。为保障食品安全,也为了确保食品的多样性,印尼政府开始提倡老百姓选择大米之外的碳水化合物食品作为主食,如甜马铃薯、玉米、木薯、高粱等,既可平衡营养,又可减少对大米的需求。

  2010年,印尼政府组织了“一天不吃大米”的活动,由第一夫人阿妮·班邦·尤多约诺作为宣传大使的海报贴满大街小巷,呼吁老百姓减少大米食用量;印尼农业部也制作了电视短片,教育民众。同时,政府还推出补贴措施,鼓励农民多种植蔬菜和水果。然而,政府的宣传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民众仍然喜爱大米,拒绝轻易做出改变。无奈之下,2011年,印尼政府将“一天不吃大米”的口号改成了“一餐不吃大米”,但这句折中的口号能不能产生效果,尚待观察。

  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食习惯并非易事,何况这一习惯已持续了几千年之久。食物多样化是未来印尼社会的必然趋势,但对多数印尼人来说,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将大米作为主食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其对大米的崇敬甚至体现在古代爪哇岛与巴厘岛地区对水稻女神戴维·斯里的崇拜上。如今,大米已成为印尼人的日常主食,其中“印尼炒饭”还作为国宴的一部分,让来自各国的元首品尝。   

  上世纪80年代,印尼大米一度能够自给自足,然而进入90年代,由于政府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工业部门,加之人口的大量增长,印尼稻米产量在90年代初期一路下滑,粮食进口陡增。此后,政府再次加大投入,在90年代中期以后推行水利灌溉系统的修复工作,并在加里曼丹中部开辟100万公顷的稻谷种植区,扩大种植面积,并注意选择优良稻种,使得印尼的水稻生产在2000年以后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生产水平较低等问题,一直到今天,印尼仍需进口大米。“民以食为天”,此次泰国突然宣布取消大米出口印尼,无疑会对印尼老百姓的生计造成影响,难怪印尼政府如此紧张。

  印尼的“大米困境”除了其自身产量不足、需要进口等原因外,居民食物过于依赖大米,是造成其尴尬境地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印尼是世界上第三大大米消费国。而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印尼每个人年均消费约125公斤大米,是日本人均年消费量的两倍。据笔者所见,印尼人对大米确实情有独钟。以“印尼炒饭”为例,这种炒饭不是用来配其他菜品吃的,而是一盘炒饭就相当于西餐中的主菜。连这里的麦当劳、肯德基,都有提供米饭的套餐。在印尼,提起食物,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米饭,甚至有一种惯性思维,即“如果没有吃米饭,就感觉还没有吃饭”。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