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评|新文摘 > 资讯          

美国企业能否与中国说“拜拜”

2011-10-20 作者: 上传人:

美国企业能否与中国说“拜拜”——外企、专家评说美波士顿咨询报告

 

警示:提防空心化 升级本国制造业

    “在众多外资企业对中国制造业表现出信心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人力成本优势不可能永远保持。”张燕生说,“未来5至8年内,中国需完成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从低价竞争到差异化竞争的转变。”

    潜在风险倒逼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长期以来是中国进行国际贸易的“中坚力量”之一,如有企业抽离资金、甚至放弃从事制造业,造成“空心化”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就不容小觑。

    近来浮出水面的民间借贷敲响制造业“空心化”警钟。由于传统制造业利润微薄、竞争力不足,在温州等地,一些老板在利润的诱惑下,抛弃实业投向民间借贷。

    “这种现象与企业‘老旧模式’有关。”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劳动密集型、处在产业链最低端的企业,缺乏增长潜力,遇到风险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张燕生为这种“病症”开出“药方”:政府要科学引导、给予制造业企业激励政策,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鼓励企业创新转型,同时加快市场的税费、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比如,一些税费放在企业手里比放在政府手里更有效率。”

    屠新泉说:“现在我们很大程度上仍是全球代工链的末端,容易受外界影响,企业需向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自主品牌的方向发展,树立核心竞争力。”

    那么怎样继续拓展中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呢?专家认为,应当切实做好东中西部产业转移,充分利用未开发或少开发地区的人力资源、地理资源等优势。

    专家认为,承接产业转移应因地制宜,基础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重点引进先进技术、提升高端产业链水平;中西部地区可先期承接一些产业链的资源密集环节,形成优势资源的互补和充分开发,同时避免“重招商、轻嫁接”。

    “如果中国企业能站在技术领先的‘潮头’,中国就离‘世界梦工厂’不再遥远。”中集集团副总裁刘学斌说。

    调查:外资“难舍弃”,中国仍具“比较优势”

    “中国制造”光彩是否依旧?接受记者采访的欧美中国商会组织和企业表达了肯定的观点:外资企业撤出中国是个别现象,外资对中国市场抱有长期乐观信心。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狄安华接受“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商会的多数美国企业来说,他们希望植根于中国。”根据商会调查,83%的受访企业计划在2011年增加在华投资,61%的企业战略目标是在华生产、采购、提供服务。

    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丁凯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是欧盟企业日益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商会的一份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59%的会员企业有在中国长期投资的计划。

    屠新泉说,中国制造业总体上成本优势还是较明显的。“奥巴马政府要为总统大选做准备,不可能降低薪酬得罪选民,故而美国本土的制造业成本依旧会很高。”

    中国市场为何仍具显著的全球吸引力?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外企布局中国市场的原因已不局限于成本低廉,而是着眼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和稳定良好的经济前景。

    全球第二大消费用品制造商联合利华今年4月刚在天津建成了占地800亩的世界级环保生产基地,公司大中华区主席乔安路对记者说,中国日益增长的人才优势和市场规模是对公司吸引力的“新引擎”,未来5年,将把在中国的业务扩大5倍。

    在一些外资企业负责人眼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培育的成熟产业链条和具备专业技能的熟练工人等资源是其他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不具备的优势。

    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对记者说:“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不仅仅是人力成本优势,还包括完整的产业配套和具备专业技能的工人。这些优势显然还会持续。”

    接受采访的外资企业表示,中国东南沿海等产业链成熟区域仍是投资首选。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仍保持近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逾87亿美元,超过总量的半壁河山。

    一些外国企业商会认为,全球化带来多赢效应,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的积极参与者,在接收外商投资的同时,也日益成为重要的投资输出国,成为一些低收入经济体的重要资金和技术来源。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刘敏 周琳 黄玫

    在中国投资建厂的美国制造业企业会撤离中国吗?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似乎较为“乐观”。报告称,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和美国高效率的优势将促使部分美国厂商在10年内迁回美国本土。

    中国制造业是否正在失去“成本魅力”?在华欧美企业究竟如何看待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前景?产业转型期的中国又该怎样对待这种“警示”?

    报告:成本优势失,部分美企拟迁回?

    波士顿的报告称,中国制造业相对美国曾经绝对性的成本优势将在未来10年内迅速衰减,中国工资增长、美国高效率和美元贬值等因素将大大缩小成本鸿沟。

    “我们预计30%左右从中国进口的份额将在5年内重新回到美国。”报告表示,这些外包工厂回归将会为美国本土创造200万至300万个就业机会。这些行业包括电脑和电子产品、金属制品、机械制造、家电产品、化纤橡胶、家具制造等。

    美媒称,在美国失业率数月保持在9%以上高位之时,这种论调不但有利于刺激外界对美国的信心,还与美国总统奥巴马此前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相吻合。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这家公司今年第3次发布类似的报告。相比于6月和8月的报告,这份报告措辞更为鲜明:中国的成本优势将“微乎其微”。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伴随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丧失竞争力的说法武断而简单。”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说,“从外资本身而言,如果外资进入中国只是冲着低人力成本而非带入先进技术,这样的企业撤离也正常。”

    波士顿的分析师还表示,一些制造业企业还可能会选择迁向越南、印尼、墨西哥等人力资源成本很低的国家投资建厂。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燕生认为,企业赴海外投资,一种为成本驱动,看重当地低成本;一种是产品驱动,看重当地市场消费潜力。“上述这些国家或地区与中国相比,劳动力成本和消费潜力都不具备优势。”

    这份报告还列举了个别因“非成本因素”撤回美国本土的公司。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些外企本身竞争力减弱以及淘汰某产品全球产业链等因素,才是真正动因。

    “既然美国工业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这本身就与大量增加就业岗位相悖,因此波士顿报告中的这个逻辑也是不成立的。”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屠新泉补充道。

    “报告看起来并不特别,但美国主导全球化往往靠舆论、咨询和观点。”张燕生说,“意图改变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创造舆论环境让企业回流美国。”

美国企业正从中国回迁本土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美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今后5年间,美国将新增200万~300万个工作岗位。该报告主笔哈罗德·西尔金说:“大约10年前,我们开始外包器械、计算机等占美国制造业相当比例的诸多产品。

新华视点:透视美参院通过“汇率案”

 

美国参议院11日不顾多方反对通过《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的汇率摩擦会否演变为贸易战?法案最终获通过的可能性有多大?“新华视点”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专家进行解读。

(图表)[人民币汇率法案]美参议院投票通过货币汇率法案

 图表:美参议院投票通过货币汇率法案 新华社记者 安治平 编制

留言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

快速回复你的内容


回复标题:

回复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老年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1027042号